刑法的阶级本质
❶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有哪些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有:
1、法律汇编是规范性文件系统化最常见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查阅法律,法规提供便利。往往是法律编纂的必要准备。
2、法律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3、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和公布的,以法律条文形式出现的法,所以又称制定法。
5、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包括物、精神产品和行为结果。
❷ 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国家的社会性质。根据查询华律网信息显示,刑法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❸ 请问刑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学考试题目来的
《刑法》包括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
总则主要是解决罪与非罪,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预备、未遂和中止),是否为共同犯罪,是否为累犯、是否有自首立功等等问题。
分则则是具体的罪名,共有十章大致根据犯罪客体的不同来分类以及社会危害性程度来排序。
关于考试,不知道你学的是刑法1还是刑法2,看时间的话应该是刑法2 ~~~
首先,有侧重点,这么多罪名不会全考,毕竟题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时间紧迫的话,就先看看重点。主要是分则中第三章中的金融诈骗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部分,第八章和第九章。
考点主要是,名词解释、重要罪名的构成要件,罪与罪的比较,还有运用(就是案例分析)
题型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
因为题型有限,考的不会太多,认真复习一下过应该是没问题。
当然啦,这些只是建议,并不完全准确,还是要靠你自己~~
希望考试顺利~~
❹ 刑法具有什么性质
刑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颤腊法律性质。
所谓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
刑法有三个性质:刑法有比其他法律更强的阶级性;刑法具有社会性;刑法的法律性质。
1、刑法有比其他法律更强的阶级性。
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仅如此,刑法作为公法,和其他法律(尤其是私法)相比较,有更强的阶级性,其内容更明显地体现出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性质,如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叛国罪、颠覆政权罪、武装暴乱、叛乱罪)、危害税收征管罪、危害国防利益罪、妨害司法罪的规定等。
2、刑法具有社会性
刑法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即它不仅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也要维护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方面,一定社会(包括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基本的价值观,如基本的伦理和物质价值观,无论是统治还是被统治阶级都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只有对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只要是不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的)予以保护,社会才能够建立稳定的秩序,否则,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就无从实现。
3、刑法的法律性质(或特点)
刑法和其他法律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内容特定,规定的是犯罪和刑事责任问题,和其他部门法不同。
(2)制裁(禁止)性的规范体系,保护型的实体法。
从对行为的作用方式上讲,法律分为调整型和保护型两种。
调整型法律如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主要由行为规范组成,其特点在于制定权利义务的行为模式,规定人们应当/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引导人们做应当和可拆洞斗以做的行为,不做禁止做的行为。
保护型法律如刑法,主要由禁止性规范组成,其特点在于只告诉人们禁止做什么,不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并对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如何处罚做出详细规定,建立起制裁的规范体系。
刑法只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禁止做,不规定哪些行为可以做,并对实施了禁止做的行为(犯罪)的处罚做出详细规定,以此来保护人们的正当权益不受犯罪的侵害,因此是保护型的实体法。
(3)调整(保护)范围广泛,一切受到严重侵害的社会关系都可以被刑法调整,其他部门法多只能调整某一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关系。刑法是以其调整方法(刑罚)而非范围作为自己独立存在的依据。
(4)调整(强制)手段的严厉性和对利益保护里的后盾性。
对于从犯的处罚原则是怎样的?
对于从犯的处罚原则是:根据其触犯的罪名,综合考虑其在犯罪中起到的作用,主观恶性大小,悔罪承担等因素,在法定量刑标准的基础上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干预社会的谦抑性(补充性)。4、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立法宗旨: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旅磨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四条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五条 罪责刑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六条 属地管辖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❺ 刑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刑法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
刑罚属性是刑罚本身固有的特征和性质。马克思主义刑法理论认为,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惩罚犯罪,以国家名义强制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孛命或其他权利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和手段,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是国家政权赖以生存的条件。刑罚的这一根本属性是由副家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所谓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要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刑法就规定对这种行为予以一定的刑罚处罚,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进入刑法调整范围。在这个意义上,刑法可以说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
(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任何法律都具有强制性,任何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干预。
但是,所有这些强制,都不及刑法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即适用刑罚严厉。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剥夺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而且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❻ 刑法中的行为性质跟结果性质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性质
法律讲究的是你初期的想法。例如你拿个蛋糕去找你朋友,用塑料刀把他杀了,警察问你的时候你就说你要杀了他,那就叫故意杀人,直接死。如果你当时拿了吧铁的水果刀把他杀了,警察问你的时候你说发生争执不小心,那就有缓和,说法不通,绝对影响结果
❼ 刑法的性质是什么
刑法的性质具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一) 刑法的阶级性质
刑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刑法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规定的基本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也就是通过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刑法,包括奴隶制国家刑法、封建制国家刑法和资本主义国家刑法,尽管因国家类型不同和朝代更替使得刑法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反映剥削阶级意志并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它们都 是镇压人民的工具。这就是剥削阶级国琛刑法的 共同阶级本质。当然,剥削阶级国琛刑法为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也处罚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些犯罪人,也规定了一些所谓保护全体人民利益和条款,但这并不能掩盖剥削阶级国琛刑法的阶级性。与剥削阶级国琛刑法不同,我国刑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刑法,它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保卫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制度,保护广大人民当前及长远的利益。
(二) 刑法的法律性质
刑法的法律性质,亦即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之下有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的部门法律。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 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律都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凡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例如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调整的只能是一定的经济关系。但在这一点上,刑法是一个例外。刑法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而是以特定的调整方法使它在其他部门法律区别开来。刑法的调整对象不限于一类社会关系,而是调整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公以调整对象为标准,无法把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区别开来。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要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刑法就规定对这种行为予以一定的刑罚处罚,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进入刑法调整范围。在这个意义上,刑法可以说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没有刑法作后盾和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很难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就惩治违法行为而言,其他部门法可以说是“第一道防线”,刑法则充任“第二道防线”的角色。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任何法律都具有强制性,任何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干预。例如,违反民法的,要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要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强制,都不及刑法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即适用刑罚严厉。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 ,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剥夺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而且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正因为刑法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刑法的法律性质不同于其他法律,它是直接用来同犯罪作斗争的法律。
❽ 犯罪的阶级本质在于什么
犯罪的本质属性:犯罪的阶级性
对犯罪本质的揭示并将其确认为阶级性,被视为社会主义刑法区别于其他形态社会刑法的根本所在,正是这一点,赋予了社会主义刑法犯罪观的独立品性。所以,对之进行论证并加以强调,构成了刑法理论界一项首要任务。犯罪阶级性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关于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这一命题,而将其上升为犯罪的本质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及特殊要求是分不开的,这从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恩格斯关于“犯罪是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这一命题的长久忽视得以说明。强调犯罪的阶级性,并不是为了说明犯罪的历史性(犯罪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也不是为了寻求犯罪的根源(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是为了对历史更替时期的大量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提供合法性依据。而这是对这一点缺乏认识,使得以前的论者提出了“消灭犯罪”这一近于梦呓般的目标。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国刑法史上对作为犯罪论的基本命题犯罪的阶级性也曾提出了质疑。其一,普通刑事犯罪(自然犯)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其二,两类矛盾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阶级性坚持论者对自己的观点略作修正,提出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表面上看,似乎是对阶级性否定论者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对社会性的提升,将其一并纳入到阶级性的诠释体系,故并没有真正对阶级性观点构成威胁。对于第二个问题。该问题的提出源于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在该文甫一发表后,刑法学界一些论者即将之引入了刑法学领域,将犯罪纳入到两类矛盾的分析框架中,对犯罪究属敌我矛盾还是人民矛盾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就当时而言,该问题其本身对于刑法的发展演变并无多大意义,其价值在于为二十年后对刑法的反思准备了一个话题。文革之后,不少的论者提出将两类矛盾问题逐出刑法学的研究视野,尽管该观点并未取得过优势地位8,但其将刑法中的两类矛盾问题宣布为伪问题,呼吁政治与法律分治,还法律一个自在的空间,对于我国刑法科学在思想观念上的解冻,及刑法科学摆脱意识形态的箝制而独立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