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行政处罚法司法解释二

行政处罚法司法解释二

发布时间: 2022-01-15 17:25:57

①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一事不二罚。

一事不二罚,指的是同一行政违法,在规定的整改期间不能再次处罚。2012年被处罚过,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② 《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司法解释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释义】 本条是对我国行政处罚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给予的制裁措施。行政处罚有以下几个特征:1.决定并实施处罚的机关是国家行政主管机关(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和受委托的机关或组织);2.行政处罚只适用于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3.行政处罚的承受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组织;4.行政处罚是一种严厉的行政行为,可以直接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因此对行政处罚要规定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
二、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是制定本法的“两保障”之一。制定行政处罚法以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简单说就是既保障,又监督。
三、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行政处罚法在于使违法行为人承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关于刑事责任,我们已经制定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20多个补充规定;关于民事责任,制定了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对于行政责任,我们已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的制定对完善我国行政法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两保障”的另一项保障。本法严格规定行政处罚的创设权和行使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从法律制度上防范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以避免有些行政执法人员用手中的处罚权做交易,以权谋私。
第二条 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释义】 本条是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的法定原则的规定。
一、行政处罚的设定权是国家立法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严格慎重的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的,不处罚。
行政处罚按其性质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涉及人身权利的人身自由罚;二是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的行为罚;三是罚款、没收非法财产等财产罚;四是警告、通报批评等申诫罚。
我国设定行政处罚权的立法原则:第一,要符合我国的立法体制;第二,要区别各类行政处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第三,根据法制原则来规范,对现行某些不规范的做法要适当改变,又要考虑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以上原则,本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在本条强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由本法统一调整,采取法定原则。
详情参考:http://www.liuxiaoer.com/tc/4015.html

③ 一事不二罚

一事不二罚原则是《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即“对当事人的同一专个违法行属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这一规定的含义是: (1)行为人的一个行为, 同时违反两个以上的法律, 法规的规定, 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但如果处罚是罚款, 则只能罚一次, 另一次处罚可以是其他处罚行为。 (2)行为人的一个行为, 违反一个法律, 法规规定, 该法律法规同时规定施罚机关可以并处两种处罚的, 不违背一事不再罚原则。 (3)违法行为性质严重已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 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当然适用。 (4)同一个行为, 需要分别对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的,不属于一事再罚。 你可以对照一下了。

④ 求《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的司法解释

没有司法解释。只有处罚法的规定,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⑤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解释和理解。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为 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专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属。理解如下:
本条是对行政处罚追责时效的规定。 行政处罚追责时效是指行政机关追究违法行为当事人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违法行为已经超过追责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本条第一款具体规定了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为二年。同时,针对某些特殊形式的行政违法案件,本法规定,如果其他法律对时效有特殊规定的,依其它法律规定的时效执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
本条第二款明确了追责时效的起算方法。这里所指的“违法行为发生之日”,即指违法行为停止之日。所谓“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就是指连续行政违法行为或继续违法行为。连续违法行为是指同一违法当事人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性质相同的违法行为。继续违法行为是指同一违法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实施的处于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
行政处罚法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法律。

⑥ 怎么解释行政处罚法中的"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连续状态,是指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并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的情形。

在认定违法行为是否处于连续状态时,应当允许独立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适当的时间间隔,且间隔时间不宜过短。

参考刑事追究时效制度,即行为人在前一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期内又做出新的违法行为的,前一违法行为的追究期限从后一违法行为做出之日起计算。

因此,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实施的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考虑不超过2年,否则不能认定为违法行为处于连续状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行政处罚法司法解释二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⑦ 行政处罚法知识

司法实践中多采取赌场为中心标准,认为赌场特指符合一定条件的场所,是认定开设赌场罪的核心和前提。但该标准在微信红包赌博的定性中存在疑问:

一是赌博场所的控制性标准存疑。在微信红包赌博中,无论开设赌场还是聚众赌博,组织者均可以决定赌博与否,何时进行,如果参赌人员违反群规定或约定,群主可随时将其移除,单方否定其参赌资格、终止其赌博行为,即均对承载赌博的微信群有效控制。

二是人员分工、场所固定与持续标准存疑。微信红包型赌博通常存在一定分工,主要包括代包(代发红包)、记账等,但程度往往不高,从分工严密与否判断,难以准确定性。组织者为逃避查处,可能不持续组织赌博,甚至每次赌博结束即解散赌博群,下次需要赌博时重新建群,该标准对此类非持续、不固定的组织赌博定性有争议。

三是赌博方式、赌博工具、抽头比例标准存疑。红包是微信自带功能,难以认定为组织方提供,因此,赌博工具标准存疑。在微信赌博中,人员交往存在间接性、匿名性,相互地位更平等,实行何种赌博方式和如何确定抽头比例,既存在组织者、管理者单方确定情形,也有参赌人员协商确定情形,还有组织者、参赌者共同确定情形,单方确定标准存疑。

四是公开性标准存疑。微信属于大众社交工具,具有传播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在微信红包赌博中,参赌人员通常较多,赌博信息传播快、范围不可控,不可控的公开性模糊了开设赌场与聚众赌博的界限,加剧了定性争议。若能准确认定开设赌场罪,则聚众型赌博的定性难题将迎刃而解。

一、开设赌场罪的教义学分析

开设赌场罪为独立罪名。在罪状方面,开设赌场与聚众赌博存在显著差异,且并无“有下列情形之一”等提示性表述,难以认定为加重情节。在法定刑方面,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与第一款完全相同,亦难以认定为加重情节。根据明确性原则,罪状不同且有独立法定刑,应推定为独立罪名,除非有充足理由反证。此外,以营利为目的不是构成要件要素,契合降低入罪门槛、扩大处罚范围的立法目的。

开设赌场罪的规范含义。赌场即赌博场所,区分赌场和赌博场所无实际意义。一方面,聚众赌博对赌博行为发生的场所并无限制,加之无论赌场还是赌博场所均为法律禁止;另一方面,赌场或赌博场所的主要功能均在于为赌博提供场所、条件与便利,客观上均有助长、鼓励赌博的作用,区分意义不大。根据司法解释,开设赌场罪还应包括设置赌博机、建立赌博网站接受投注等情形,因此,开设应解释为开办,即开设、经办。因此,开设赌场罪,即开设、经办赌博场所的行为,但不以营利目的为必要。

二、以控制性为基础的开放性

开设赌场罪的认定主要有经营说、控制说、控制+营利目的说等观点,但均承认控制性在认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亦赞同控制性标准,但并不充足。因为一方面,聚众赌博也存在对赌场的一定控制性,另一方面,聚众赌博也对赌博有一定引诱和促进作用。因此,还需另一个判断标准,即开放性。开放性不同于公开性,其与封闭性相对应,是指赌博场所对参赌者的接纳性,表现为外来人员是否可以加入,微信群是否处于扩大状态。开放性使容纳特定人赌博的隐秘行为变为引诱容纳不特定人赌博的公开行为。因此,认定开设赌场罪的关键在于把握赌场的控制性与开放性。但控制性是前提和基础,即应先判断控制性,再判断开放性。概言之,开设赌场罪的认定标准为以控制性为基础的开放性。

热点内容
劳动法退休补偿标准2015 发布:2025-07-27 08:51:28 浏览:105
法学院上课 发布:2025-07-27 08:50:20 浏览:508
小学节能规章与制度 发布:2025-07-27 08:47:59 浏览:688
法院办案复工 发布:2025-07-27 08:47:49 浏览:455
司法部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公告 发布:2025-07-27 08:42:14 浏览:408
商法butfortest 发布:2025-07-27 08:37:01 浏览:462
金明区法院在哪 发布:2025-07-27 08:36:25 浏览:216
创业创新法律知识 发布:2025-07-27 08:36:18 浏览:665
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变革和发展 发布:2025-07-27 08:35:06 浏览:367
侵权责任法律快车 发布:2025-07-27 08:34:29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