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介入因素

刑法介入因素

发布时间: 2022-01-25 10:49:43

刑法中偶然因果联系和介入因素的区别

结果情形下行为与结果的联系。它是两个首尾连接的必然因果关系之间的联系。如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如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是发生在两个必然因果环节发生联系的情况下,即第一个原因在引起一个必然结果的过程中或引起后,又偶然与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衔接,又引起另一结果发生。是由偶然因果关系连接两个必然因果关系,是由一个“偶然”将两个“必然”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因果关系链。

第二,次要性。最后结果发生的根据存在于后来出现的原因之中,也就是说,后原因对结果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原因而不是前原因。否则前原因与后结果之间就是必然因果关系了。但是,先前的原因也是最后结果的发生所必不可少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前原因决定发展的趋势,后原因改变了发展方向,如果前原因前结果与后结果没有紧密的联系,则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这种作用关系也不可能存在偶然因果关系,充其量只是一个客观联系的一般条件。将前因理解为后果的次要原因更为妥当。

第三,复杂性。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内在联系,有的是外表联系;有的是必然联系,有的是偶然联系。因果关系大多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在抽取特定环节时必须多方考察。偶然因果关系经人为的简化和孤立加以考察,它至少有三个因果关系链,一个偶然因果关系链和两个必然因果关系链,在每个关系链中又可能存在多因或多果或多因多果同时存在的情形。在多因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地要区分主要次要原因,这都使得因果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加大了考察分析因果关系的难度。

试举例说明刑法上的偶然因果关系。如甲骑车将乙撞倒在马路上,恰巧丙驾驶汽车而将乙扎死。该案例中乙因为被甲车撞而倒地,甲的行为与乙的倒地有必然因果关系;乙被丙开的车碾压而死,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必然因果关系;但乙倒地时丙正好开车过来则具有偶然性,因为乙倒地与丙的车开来的联系是不稳定的,并非乙倒地车肯定就来,或者是车来前乙必然倒地。一个被撞倒在马路上的人不是必然要被过往车辆碾压,但在马路上随时都有车通行,一个突然倒地的人被车碾压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在马路上突然倒地与被车碾压存在偶然因果关系,由此可以认定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刑法上偶然因果关系。关系链是:甲撞乙-乙倒地-车扎倒地乙-乙死亡。四个现象分别是前因、前果、后因、后果。甲撞乙与乙死亡之间就是刑法上的偶然因果关系。又如上例中,若甲被撞倒在车流很密的高速公路上,被来不及刹车的数辆汽车扎死。此种情形下,即可以认定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关系。因为此时甲必然要被车辆扎死,特别是行为人故意利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来杀人时,更应认定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必然因果关系。

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只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一个依据,并不是所有的具有刑法因果关系的行为都要被追究责任,否则,犯罪构成就是一要件而不是多要件了。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偶然因果关系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具有刑法偶然因果关系(当然更是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一律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② 何谓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的三标准

将刑法第五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③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问题

简单一点说,伤来害行源为是A,介入因素是B,最终结果是C。
那么,A+B=C。
分析B的作用时,用手把A挡住,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只有B的情况(无A参与),会不会导致结果C的出现? 如果可以,则B就是介入因素,中断了因果关系,反之则不中断。
多读几遍我说的,并尝试用这个方法去分析你的问题。
救护车和警察的行为,都不能中断因果关系。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④ 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三标准

法医会做尸检,事故责任是根据三辆哪一辆车导致被害人致死的来判定的,至于回你说的无法查答明死亡事件这个不重要,主要在于死者是怎么死的,比如第一辆车撞了他,但他没死只是晕了,第二过来直接压在了脖子上了,最终的结果就是由第二辆车承担主要责任,还有如果有一方肇事逃逸了,那么就要和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承担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由第三方来承担,要是没有肇事逃逸,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来承担主要责任,剩下两方承担次要责任,主要看死亡原因,他是烧死的还是碾压致死的,要是烧死的要看哪一方导致起的火,要是碾压致死的上面的已经解释完了。

⑤ 什么是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介入因素

例如:本来甲想毒死乙,但是毒药还没完全发作时乙被丙撞死了,这个就属于介入因素。

⑥ 刑法中判断因果关系时怎样判断介入因素是异

您好,刑法中判断因果关系时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异常,第一,可以看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如果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因果关系就中断;反之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小,因果关系就不中断。比如甲对乙以故意杀人故意实施暴力,导致乙重伤濒临死亡,乙在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丙存在轻微过失,最终乙死亡。对于乙的死亡,虽然存在医生丙的过失,但属于轻微的,对死亡结果发生作用小,因果关系不中断,甲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仍然存在因果关系。

第二,看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

被害人虽然介入了不适当或者异常的行为,但是如果该异常行为是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之内的行为,仍然能够肯定行为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泳池,深水区和浅水区没有明显区分的游泳池中,救生员没有履行职责,初级游泳者进入深水区淹死,救生员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

如能给出相信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⑦ 刑法上如何区分原因的原因与介入因素的区别

1、所谓原因就是这个因素对这个结果的发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很多情况都内可能对结果的发生容有原因力,但是只有到一定程度才会被视为是法律上的原因,至于多因一果与介入因素,主要看这些原因对结果发生的原因力大小,或者理解为一般人的可预期性。
2、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及先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介入因素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于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如果介入因素是异常且独立先行行为,则切断因果关系。反之,不切断。再者要看介入因素是否隔断因果关系,应该看介入因素对结果的发生是否起足够的作用,如果是结果的重要原因则隔断因果关系。

⑧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异常和正常是什么意思

所谓异常抄,就是前行为与袭介入因素无关;所谓正常,就是前行为必然导致介入因素的介入。
介入因素的异常与否,对判断因果关系是否中断具有重要意义。前行为必然导致介入因素、前行为通常导致介入因素、前行为很少导致介入因素、前行为与介入因素无关,这四种情形,对认定因果关系的中断所起的作用依次递增。

⑨ 在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三标准中如何确定不可预见因素是否异常

如果用“介入因素三标准”来分析:1.先前行为对结果发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专:放火引起属火灾对发生人员伤亡作用很大,这个用生活经验即可判断。2.介入因素异常性的大小:此例中介入因素是消防员救火,发生火灾然后专业人员救火,这个可以说是必然的。3.介入因素本身对结果发生所起的作用大小:救火行为导致死亡可能性十分大。因此,综合上述三点,个人认为是有因果关系的

⑩ 一道刑法问题:关于介入因素三标准的因果关系问题(见下)

个人意见不太赞同你的观点,赞同楼下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一方面要求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要求行为人对死亡具有预见性。你说的是甲以“伤害故意”非“杀害故意”,则甲主观上并无剥夺王某生命的故意,在甲重伤王某后,伤害行为已经结束,甲的整个犯罪过程已经结束,此时构成故意伤害罪(既遂)。王某死亡的结果是由于甲扔掉的烟头引发火灾而致,与前行为无因果联系,王某应当认识到扔掉未熄灭的烟头可能会造成火灾的危及王某生命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最终导致王某被烧死,具有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因果联系中“介入行为人行为的情形”中,要使前行为与死亡结果具备因果联系,必须是:
1.在故意的前行为具有导致结果发生的高度危险(此例中甲前行为是故意伤害,并不剥夺王某故意),后介入了行为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结果时,应当肯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2.故意或者过失的前行为具有导致结果发生的高度危险,后介入的故意或者过失行为并不对结果起决定性作用,应当将结果归属于前行为。(此例明显不符合该情况)
实践中,甲到底能不能认识到烟头会引发火灾不影响甲的过失责任,因为一个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应当知道要将扔掉的烟头给熄灭,只是由于个人习惯等因素没熄灭,不影响他的过失责任。
所以甲因构成数罪

热点内容
合同法第七章处罚 发布:2025-07-19 03:57:17 浏览:666
社会与法保姆赶走业主 发布:2025-07-19 02:58:44 浏览:89
会计税法经济法注会 发布:2025-07-19 02:53:50 浏览:454
民事诉讼法涉外与仲裁篇pdf 发布:2025-07-19 02:53:49 浏览:369
经济法的地位是指经济法在中的地位 发布:2025-07-19 02:10:46 浏览:97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发布:2025-07-19 01:54:41 浏览:534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速记口诀 发布:2025-07-19 01:53:22 浏览:555
电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务 发布:2025-07-19 01:46:43 浏览:522
招标投标实施条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9 01:31:58 浏览:748
依法治国读后感600字 发布:2025-07-19 01:15:16 浏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