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楚国的刑法

楚国的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2-15 12:27:56

❶ 战国的楚国

项燕(?-前233)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年楚将,西楚霸王项羽之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他兵败被杀。一说自杀。
春申君 (?~前238)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❷ 一叶障目的故事县官为什么没有治楚国人的罪

被他的愚蠢逗乐了
一叶障目的故事
很久以前,楚国有个书生,一天,他从书中得知,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身体的那片叶子,有隐身的功效。书生放下书,暗暗窃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这么一片树叶,岂不是能够拥有隐身之术?
于是,书生放下手中的书,来到郊外的树林里,找啊找,找了好久,终于在一棵大树下,看见一只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正准备捕蝉。书生顾不得礼仪体统,脱下鞋子哼哧哼哧地爬上了大树。
嗬,所有的叶子都是一个模样,书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体的叶子了。情急之下,书生把整个枝头的叶子都摘了下来,然后背起叶子,哼着小曲儿回家了。
一到家,书生就迫不及待地把妻子拉进房间,拿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问妻子:“夫人,你能看见我吗?”妻子不明白缘由,老实地点点头说:“能看到。”书生扔掉这片叶子,又拿出另外一片挡在眼前,问:“夫人,你能看见我吗?”
他们试了一片又一片,最后,妻子不耐烦了,把眼一斜,说了句“看不见”就离开了。书生大喜,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喃喃地说道:“太好啦,太好啦,我终于可以拥有隐身之术啦!”
书生来到集市,一个老农正在路边叫卖:“卖梨啦,又香又甜的脆梨,大家快来买啊!”书生一瞧,那梨又大又水灵,顿时馋得直咽口水。可是一摸口袋,一文钱也没带,这可如何是好呢?
忽然,书生一拍脑门,说道:“哎呀,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宝贝给忘了呢?”说完,便掏出那片宝贝叶子,挡在自己眼前,大摇大摆地来到老农的摊前,伸手拿了一个梨扭头就走。
谁知,刚迈出一步,书生就被老农一把抓住,“好大胆的贼人,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书生一脸茫然地说:“我有隐身之术,你是看不见我的,你是看不见我的…”老农可没功夫听他解释,将他送上了公堂。
书生跪在公堂上,羞愧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谁如果拥有螳螂捕蝉时遮身的叶子,别人就看不见他。”县官听了哈哈大笑:“你啊,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❸ 楚国的历史

楚国算是比较强的国家了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周幽王被杀后。楚国自立为王,所以在那个时期楚国算是各个诸侯国的公敌。 而楚国最光荣的时候要数楚庄王的问鼎中原了他将楚国带到了春秋五霸的地位,一直稳居大国的前2名(有点像苏联)。。。。而最黑暗的要数是被吴国攻陷郢都(都城)。
而且楚国一直是资源最充沛的国家,在楚国最光辉的时代,楚国的国土到达了今天的广东地区,是当时最大 的国家。并且兵力有100万之多。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可见他在战国是具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实力。但在国家的发展中他失去了很多机遇,像吴起变法的失败。。。
最终在王翦带领的60万秦军灭了! 延续了500多年的楚国消声灭迹在历史长河中.
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科代表——小九

❹ 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1

❺ 外国最残忍的刑法

最讨厌的就是你们这种复制一大堆的人~~人家问的是外国最残忍的刑法~~~~`~我觉得是铁处女~
致命的拥抱:铁处女(Iron Maiden)

翻开拷问史,在众多关于拷问器具的记载当中,以人体形状为模型制作的器具最多。这种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对开的两扇门,门里面装置有尖锐的钉子,一关上门,里面的人就会体会到铁钉刺穿身体的疼痛。在这类刑具中最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的“纽伦堡铁处女”。

让人意外的是,这种怪异的处刑工具竟然拥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一名公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统治斯巴达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经常会说:“如果我无法说服你,或许我美丽的爱琵加(Apega)可以。”然后,这个倒霉的家伙就会被领到一个以暴君美丽妻子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双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会在这致命的拥抱中被杀死。

接着,西班牙人为了拷问那些不愿意改信天主教的异教徒,也研发出了类似的工具来。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侣所雕刻,外面会披上薄纱,手中则拿着象征信仰的旗帜,外型则是代表着圣母玛丽亚。由于大多数的拷问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异教徒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阴森、黑暗、潮湿的走廊之后,才会看到这个恐怖的刑具。行刑者会大声的念诵一段句子,其意为即使你是异教徒,圣母依旧愿意拥抱你。然后,装有尖刺的双臂同样会收拢,让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这样的状况下,行刑人会继续审问犯人,要求他认罪,否则就会继续收拢雕像的手臂。

起初这种刑具只用来惩罚叛教或是污辱圣人的犯人,但稍后它也被用来当作处罚叛国和图谋不轨的刑罚。在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国纽伦堡的铁处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铁处女外型都是仿造这台原型机所创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国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战轰炸德国时将它毁掉了,因此目前并没有保留下来。德国人的手艺果然是最精巧,整个刑具可说是当时工艺的结晶!

由于史书中对该种装置的使用情况记载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难判断这种刑具的存在是传说还是事实。因为关于拷问的史料文献都是以19世纪的研究为基础,而当时的研究受浪漫主义思想和民间传闻的影响较深。而有关“铁处女”使用的记载很少,从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该装置起,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当天,法官把受刑者关入“铁处女”中,门只是“稍稍”地关了一下:“钉子尖锐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体,先是手腕,然后是脚等其它几个地方,接着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来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虽然很疼,但还不至于立刻要了犯人的命。这期间那男子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显然他非常痛苦,就这样连续哀号了两天他才死去。”根据这篇文章的记载,恐怕当时的“铁处女”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而且铁钉还是可以活动的,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纪后,纽伦堡逐渐取消了审讯时实行拷问制度的习惯,在1784年出版的旅游指南中,明确记载有“‘铁处女’这一可憎的、令人战栗的拷问器具,成为了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的古董”的字样。虽然该书把时代弄错了将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比中世纪还要久远),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的“铁处女”已经成为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了。

铁处女的外表像个人型棺材,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可活动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该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也充分显示了其非人道的特点。
一,若从小孔向里面钉入长钉会把受刑者的身体打通。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还特地避开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于该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内完全是被铁钉悬挂起来的。
二,桶棺内的空间极其狭窄,这会不断地带给受刑者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这种刑具虽然四面也有对开的门,但即使把所有的门都打开,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该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开门的话在外面是听不到受刑者的呻吟声和惨叫声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门打开,再关上时,铁针还会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样的伤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够减轻临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这样,德国其实也不配被称作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经过刚刚的一番折腾之后,很显然铁处女内部已经一片狼藉,要把尸体处理掉就成了很恶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国人在铁处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条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启动机关,打开暗门,尸体就会直直落下。在地道的尽头则是一连串转动的刀刃,结合上尸体从高处落下的冲击和锐利的刀刃,这倒霉家伙的尸体就会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纽伦堡中的培革尼兹河,最后流入莱茵河中。行刑者最后只需要把血水冲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干爽清洁。
取自http://ke..com/view/874666.html?wtp=tt

❻ 楚国历史

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楚国的族源

大致可分为五说:

华夏说

苗蛮即上著说

东夷说

西方民族说

民族融合说

参阅
楚国的族源

楚文化

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传·宣公五年》还记载春秋时代楚语的两个特殊词语:

於菟wūtú(上古汉语发音为
aa-laa)为“老虎”(有人怀疑可能和缅甸语 ''kla''“老虎”有关)

谷为“哺乳”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因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谷於菟,《左传》对他名字的原意做了
解释。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在战国时代,屈原楚辞的词汇也显示出楚国语言的特点。

楚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
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
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
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
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
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
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
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两言“筚
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胸(蚧冒)等十余
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
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
与共。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
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
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
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时在公元前740年东周
平王三十一年。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
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国势更加强大,江汉一带的小国
都畏惧楚国。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经“楚地千里”。
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要求楚国“镇尔
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周天子的话可怜兮兮的,流
露出对楚国的畏怯之情,同时,不得不承认了楚国镇抚南方
夷越的“首领”地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历数
楚国两大罪状,其一即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另一条罪状是:“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
缩酒,寡人是征”。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
长的时间。楚国在秦国重兵压境的时候,毫不畏惧,严阵以
待。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作了适当妥协,答应纳贡,于是
与齐结盟,各自罢兵。齐桓公死后,继起图霸的宋襄公不自
量力,欲召见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公元前638年,宋、楚
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大败,宋襄公受箭
伤,次年身亡,宋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
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楚两国爆发城
濮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国
打败了强大的楚军,挫伤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为周王室一吐
几百年郁积的怨气.晋文公重耳也因此一举而跻身“春秋五
霸”之列。楚国虽遭此败而元气未伤,仍然不断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
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
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
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此后,楚军锋芒益锐,所向
披靡。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吴,灭蔡,后来又灭
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楚国兼并的
小国,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个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
安徽、江苏等地。《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
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楚国之疆域,虽然时有
得失损益,“但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
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
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700年之久,直到战国
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才出现转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
期,也是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周王朝从衰
微走向瓦解,诸侯各国通过兼并战争夺取政权。其中受益
最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
邦,通过南征北战,变成“地方五千里”的战国时代最大之
国,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断开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围内
的民族融合,无疑是使楚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
因。所谓“楚人”,非但芈姓一族。楚人的上层统治者,即屈
原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西北方的夏人后裔,
本为游牧民族,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江、
汉之间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与土著民族。
按照姜亮夫先生所说:“此土著之民族,自历史发展论之,当
即《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之苗民。此时其主要部分,当已
随时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则当为屈子所谓之‘南人’、
‘南夷’,为三苗沿途遗在沅湘辰溆间者。”” 从周代的情况
来看,江汉沅湘一带的土著居民相当复杂,除了三苗及其遗
民之外,“还有越、濮、巴三族。他们是从不同的地方迁徙到
这里来的”。先民的迁徙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
出现比较发达的农业以前,迁徙是不可避免的。狩猎、采
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都要求在不断的迁徙
中寻求较好的生产和生活场所。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谋
发展,更是要求迁徙的原因。同族之间的“不相能”,近亲族
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不同部族之间的战争,都会引起大规
模的迁徙。 从土著居民的构成来说,可能还不仅是苗、
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蛮”,即南中国的诸多部族和民
族。他们在芈氏之族的统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称为“荆
蛮”的强大的楚民族,并建立了日益强大的楚国。楚武王前
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楚国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许多
姬姓小国的兼并和占领,造成“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的
局面。后来终于统一了长江流域,吞并了吴越,并以咄咄逼
人之势,不断问鼎中原.不断兼并中原各国。在兼并战争不
断取胜的过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断地在更大的范
围内得以实现。
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屈原《国殇》
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
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与刚强英武的
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
的胸怀。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11
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
<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
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
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
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
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
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
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
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
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
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
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
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❼ 春秋战国那些牛逼的楚国人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于水利兵法均有极大贡献。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于楚国丹阳, 楚国公室。
春申君(?-前238年),名黄歇,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战国四公子之一。
养由基(?-前559年),嬴姓,养氏,春秋时楚国将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时期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连尹襄老(前6世纪?-前597年),中国春秋时楚庄王时期的大将,连尹是官名,楚国主射之官。
项燕(?-前223年),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宿城区)人。战国末期楚国大将军,是抗秦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❽ 楚武王为楚国定下的严密苛刻的法度,为什么以后却成为文王死亡的罪魁祸首

楚武王时期楚国的法令非常严厉,战败的将军是没有资格活着回到国都的。但是曾经有一次因为楚武王自身的原因导致楚军战败,楚武王深为自责,除了自杀的首要负责人外,没有杀害军队其他管事的人。但是到了楚文王时期,他因为说自己盟军的坏话导致兵败,但是他杀了军队将领,死不认错,最后率兵亲征,也被打败,然后守城官员以楚军战败,负责人必须自杀为由拒绝开门,之后文王捡了个软柿子捏了一下就打算回国,最终死在行军路上

之后在楚文王时期,楚军因为楚文王看不起自己的盟友而导致他们反戈相向,最后兵败,文王不肯认错,在楚国中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在文王亲征失败后直接被守城官羞辱,又带着残兵打小国,虽然胜利了,但是却在回国的路上病死。

所以说,楚文王间接死于楚武王的“自责”,不过这也是楚文王罪有应得。

❾ 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1、楚国灭亡经过
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楚国彻底灭亡。
2、简介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原称)南迁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前306年,灭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都寿春,楚军溃败,亡于秦。

❿ 战国时期谁主张的楚国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1) 均爵平禄。(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吴起“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 ,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热点内容
贾庙法院 发布:2025-07-08 02:20:46 浏览:985
法治理念的引导功能 发布:2025-07-08 02:15:05 浏览:125
条约在行政法中的适用 发布:2025-07-08 02:15:04 浏览:598
丹麦国婚姻法 发布:2025-07-08 02:09:22 浏览:475
三方顶账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08 02:08:41 浏览:504
甘肃省第二批法官入额 发布:2025-07-08 01:51:44 浏览:110
法律法规的ppt 发布:2025-07-08 01:50:06 浏览:269
什么人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8 01:49:24 浏览:248
民事诉讼法考试判断题 发布:2025-07-08 01:47:47 浏览:80
律师hk 发布:2025-07-08 01:31:52 浏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