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物
Ⅰ 刑法中对于遗忘物品怎么定义
遗忘物”,是指由于财产所有人、占有人的疏忽,遗忘在某处的物品。在实践中,遗忘物和遗失物是有区别的:遗忘物一般是指被害人明确知道自己遗忘在某处的物品,而遗失物则是失主丢失的物品,对于拾得遗失物未交还失主的不得按本罪处理。
侵占罪是一种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我国在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典增设了侵占罪,根据新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由此可见,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有三种: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在刑法理论上,遗忘物是指非出于占有人或所有人之本意,偶然丧失其占有之动产。在论及遗忘物的时候,有必要提及另外一个概念,即所谓遗失物。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认为:遗忘物与遗失物是有区别的。我国学者指出:所谓遗忘物,是由于物主主观上的疏忽,而将财物遗忘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它的特点是,物主先是自愿将财物放在某处,后因主观上的疏忽大意,一时忘却了该物,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又记起了该物并有可能立即返回原处寻找。因而,物主与物之间的特有关系只是一定程度的松弛或减弱,但并未因此而消失。遗忘物仍在遗忘者所能控制、支配的范围内。
Ⅱ 关于刑法中行为对象的疑惑
首先要来弄清孳生之物、行为源对象和犯罪客体这三个概念。孳生之物是因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物。行为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相关监管制度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社会关系或法益。
然后,在这个例子中,伪造货币罪中的假币是由于犯罪行为而产生的,所以是孳生之物。而在运输假币罪中假币不是因为运输这一行为产生,而是运输这一行为的作用对象。而相关监管制度是这几个罪名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所以是犯罪客体。
如果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Ⅲ 刑法里的危险物质的具体名单是什么
如果你说的指投放危险物质罪中的危险物质概念,那么指的是放毒害性、放射回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答涉案物质只要具有上述特点就可以归为危险物质。如果你说的其他犯罪中的危险物品,那么需要根据国务院及其部门发布的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确定具体是否属于危险物品。
Ⅳ 关于刑法里的遗忘物
不算
就像是我们的钱物放在桌子上,挂在衣帽架上,寄存在保管箱里,都离开了视线,并没有不知道它在哪,不属于遗忘。
Ⅳ 刑法中辨认物品需几件
五件。
混杂辨认规则
公安机关:犯罪嫌疑人(7人);犯罪嫌疑人照片(10张);物品(5件);场所、尸体等特定辨认对象,或者辨认人能够准确描述物品独有特征的,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
检察院:犯罪嫌疑人、被害人(5到10人);照片(5到10张);物品(5件),照片(5张)。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一十三条 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人员或者物品之中,不得给予辨认人任何暗示。辨认犯罪嫌疑人时,受辨认人的人数不得少于五人,照片不得少于五张。辨认物品时,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照片不得少于五张。
(5)刑法中的物扩展阅读
一、《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二百四十六条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百四十七条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组织辨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避免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
第二百四十八条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辨认人个别进行。
第二百四十九条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辨认犯罪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犯罪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
第二百五十条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辨认人不愿意公开进行时,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侦查人员应当为其保守秘密。
第二百五十一条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签名,辨认人、见证人签字或者盖章。
二、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辨认做出如下规定:
第二百一十条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检察人员可以让被害人、证人和犯罪嫌疑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进行辨认;也可以让被害人、证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或者让犯罪嫌疑人对其他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检察长批准。
第二百一十一条辨认应当在检察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在辨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被辨认人或者被辨认物的具体特征,禁止辨认人见到被辨认人或者被辨认物,并应当告知辨认人有意作假辨认应负的法律责任。
第二百一十二条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被辨认人或者同一物品进行辨认时,应当由每名辨认人单独进行。必要的时候,可以有见证人在场。
第二百一十三条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人员或者物品之中,不得给予辨认人任何暗示。辨认犯罪嫌疑人时,受辨认人的人数不得少于五人,照片不得少于五张。辨认物品时,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照片不得少于五张。
第二百一十四条辨认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辨认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百一十五条人民检察院主持进行辨认,可以商请公安机关参加或者协助。
辨认多少由公安机关主持进行的,少数由检察院主持进行,法官和律师只能见到辨认笔录,无法见到辨认的经过。
三、辨认的原则
1、辨认的决定权
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检察长批准。
2、辨认的主持者
不得少于2名侦查人员。
3、混杂辨认规则
公安机关:犯罪嫌疑人(7人);犯罪嫌疑人照片(10张);物品(5件);场所、尸体等特定辨认对象,或者辨认人能够准确描述物品独有特征的,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
检察院:犯罪嫌疑人、被害人(5到10人);照片(5到10张);物品(5件),照片(5张)。
4、单独辨认规则
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被辨认人或者同一物品进行辨认时,应当由每名辨认人单独进行。
5、见证人规则
辨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有见证人在场。
6、不得暗示的规则
在辨认前,应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被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避免辨认人见到被辨认对象,并应当告知辨认人有意作虚假辨认应负的法律责任。
7、保密规则
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辨认人不愿意公开进行时,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并应当为其保守秘密。
8、辨认笔录
对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签名。必要时,应当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辨认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检察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签字。对辨认对象应当拍照,必要时可以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Ⅵ 刑法上规定的他人的财物具体有哪些
我国刑法典法条表述中财物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财产犯罪一章财物概念更是必不可少。刑法中的财物之典型样态是实物财产,看得到摸得着的有体动产最为典型。现代社会中的财产性利益越来越丰富多彩,侵犯各种各样财产性利益行为的刑事可罚性也越来越明显,但这并不能成为把所有财产性利益都解释成财物的理由,刑事司法中什么样的财产性利益能扩大解释成法典中的财物必须遵守刑法解释的原理,对于财物解释极限之外的侵犯财产利益行为只能通过修改刑法解决。某种财产性利益只有当存在确定的利益凭证时,才有可能被扩大解释成财物,实物财产主要以其自然属性成为财物,财产性利益凭证以其制度性事实属性成为财物。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物是虚拟的但作为财产是真实的,虚拟财产是与实物财产向对应的凭证类财产。把虚拟财产(网络服务符号)扩大解释成财产犯罪中的财物,其依据就是因为社会上已经形成关于此服务符号的财产制度性事实。
由于不同的具体罪名都有自己独立的行为类型,在对财物的具体解释过程中,某一罪名的行为特点可能对财物的解释结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导致同一财物概念在不同罪名中的外延可能会有所不同,尽管刑法中财物概念的解释极限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某种财物能否成为某一具体罪名的对象,不但与刑法上财物的解释极限范围有关,更与该罪的行为类型特点有关,例如虚拟财产可以成为诈骗罪对象但不一定能成为毁坏财物罪的对象。
Ⅶ 侵占罪中的埋藏物如何认定
侵占罪中的埋藏物应指明确归私人所有的埋藏物,其准确定义应内为埋藏于地下的所有人容明确的财物。
《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所谓埋藏物,是指为隐藏而埋于地下之物,如埋在自己院子里的钱财、埋在坟墓中的珠宝等。埋藏物不同于地下的文物,后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一般应属于国家所有。本罪的客体是私人财产所有权,侵占国家财物是不能成立侵占罪的。因此,侵占罪中的埋藏物应指明确归私人所有的埋藏物。
Ⅷ 请问刑法中155条是什么
第一百五复十五条下列行为,以走私罪制论处,依照本节
的有关规定处罚:
(一)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
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货物、物品,
数额较大的;
(二)在内海、领海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出
口物品的,或者运输、收购、贩卖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
物品,数额较大,没有合法证明的;
(三)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运输进境的。
Ⅸ 我国刑法中针对文物保护规定的罪名不包括什么
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因为我们的范围之内还没有接触过文物,所以说对文国家的文物保护法根本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