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系统解释
① 中国刑法的体系
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表明,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本系,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当时不得不从学习苏联开始。五千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我国自己的刑法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所建立的刑法理论体系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反映了我国刑法实践的特点,但从总的方面看,无论是基本内容还是体系结构,都非常明显地打着苏联刑法理论体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刑法的本质;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构成提到不适当的高度,并似此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的体系。后一种做法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研究犯罪构成本来是为了解决构成犯罪的标准问题,但是犯罪构成本身并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个行为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确定该行为构成犯罪,要确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还必须借助对危害程度和罪过程度的判断以及对应否受刑罚处罚的认定,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正当防卫的,紧急避险的行为。相反,一个行为不完全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确定该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如犯罪的预备等。并且,以犯罪构成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体系,无法说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过程度与刑罚轻重的关系,不能指导刑罚的适用。因此,随着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的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我国刑法理论的研究带来了光辉灿烂的春天,广大刑法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我们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并且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建立了系统地反映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包括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法学教材《刑法学》在内,我们的刑法理论体系还是以苏联40—50年代的犯罪构成理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没有突破苏联刑法理论的框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李光灿同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刑法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是:
1.充分反映了我国刑法在体系上的独创性。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刑事法制建设经验教训,批判地借鉴我国古代和外国的刑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孕育而诞生的,在体系上具有独创性。例如,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指导思想和制定根据,这是其他国家的刑法所没有的。我国刑法在明确规定犯罪概念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不负刑事责任的一些情况,还明确规定了“死缓”制度和减刑制度。这些在刑罚体系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在刑法分则体系上,我国刑法根据公民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对犯罪进行分类,也具有独到之处。我国刑法体系上的这些创新,在《刑法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在许多问题上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系统深刻的发挥。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万多字展开论述刑法中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在“刑罚”一章中,对“死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死缓”制度存废的争论、现行刑法关于“死缓”的规定等作了详尽的论述。
2.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刑法论》在自己所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注意总结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研究社会现实中各种犯罪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探讨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途径。
《刑法论》在论述犯罪的本质和社会根源时,除了概括论述剥削阶级社会犯罪的本质和根源外,着重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从罪犯本身的特点、犯罪分子的社会联系到犯罪现象生存和持续的时间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当前犯罪规律的特殊性,论证了对犯罪进行综合治理的方针。
在关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论》除了论述该类犯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外,还着重论证了同该类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研究了该类犯罪的规律及其在当前形势下的特点,指出了同该类犯罪作斗争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研究故意杀人罪时,《刑法论》除了论述故意杀人罪的概念、特征和处罚之外,还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杀人罪的历史根源,分别介绍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间以及当前故意杀人罪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这三个不同时期故意杀人罪的类别、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对故意杀人案件定罪量刑应当注意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使刑法理论研究紧密地与我国刑法实践相结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直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服务。
3.放弃了以犯罪构成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体系的传统。《刑法论》虽然也坚持了犯罪构成理论但并没有把它提到不适当的程度,没有以此为中心建立我国的刑法理论体系。其最明显的突破表现在犯罪论的体系和分则各章的论述之中。
1952年苏联司法部全苏法律科学研究所集体编著的《苏维埃刑法总则》[1]中的“犯罪论”体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构成;第三章,犯罪客体;第四章,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第五章,犯罪主体;第六章,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第七章,免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况;第八章,故意罪的发展阶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刑法学》中的“犯罪论”[2]体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现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构成,第九章,犯罪客体;第十章,犯罪客观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体;第十二章,犯罪主观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阶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论》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论”体系是:第一节,犯罪的阶级性质和根源;第二节,犯罪和刑事责任;第三节,犯罪中的因果关系;第四节,刑事责任年龄;第五节,故意犯罪;第六节,过失犯罪;第七节,刑法中一些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第八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第九节,共同犯罪。
从上述比较清楚地看出,《刑法论》与《苏维埃刑法总则》在“犯罪论”体系上几乎一致,与《刑法论》与《苏维埃刑法总则》在“犯罪论”体系上则完全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有何优点呢?
我们认为,《刑法论》把犯罪构成置于犯罪概念之中,有助于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质特征统辖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构成可以独立于犯罪木质特征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作为犯罪的两大类型重点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主客观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发展规律,从而克服过去把它们放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进行研究所造成的人为局限,使刑法理论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观实在。把刑法总则中规定的各种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放在一起专门进行研究,能够在区分罪与非罪的问题上给人以系统的认识,从而避免了传统的犯罪论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所造成的零碎现象。此外,《刑法论》在分则部分对各类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构成为中心,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有关问题的论述与我国关于该类犯罪的立法,把该类犯罪的法律特征与历史演变结合起来论述,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刻把握各类犯罪的本质,获得对各该类犯罪的木质和构成要件的一致认识。
《刑法论》在体系上的这些创新,使我们感到,这是一部我国自己的刑法学。当然,《开J法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方面,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方面,还有探讨的余地,在许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它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
在《刑法论》的启迪下,我们对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产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借此机会,我们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献给读者,祈望得到刑法学界同仁们的指教。
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刑法意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论体系,它应当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与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相结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新的刑法意识相融合的理论体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除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为指导,保持我国刑法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之外,还应当着眼于以下几点:
1.在刑法理论研究中反映我国刑法制定、施行的时代特点,为实现刑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在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左”的指导方针,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争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这些环境。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日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加强和健全,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涉及我国在
② 刑法法律法规包括哪些
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没有什么法规,再有的话就是一些对刑法的司法解释,但法条就一部。
③ 《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百八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版算机信息系权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八十六条 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④ 刑法解释中,体系解释和补正解释的区别是什么
1、意思上的区别
体系解释,又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专条文放属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补正解释,即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2、意境上的区别
体系解释是将法律条文或法律概念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来理解。
补正解释是参酌刑法产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它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通过解释补充刑法的错误。
3、法律规定的区别
体系解释在刑法解释中意味着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解释为犯罪。
补正解释则认为刑法第63条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数。补正解释必须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体规定。这是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的。
⑤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刑法的规定与完善
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应当适用中国现行刑法第285条,286条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的犯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从法条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规定重点在于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护,对中国刑法的规定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1.如今网络侵入,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犯罪,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的犯罪,是按照现行刑法第285条、286条的规定定罪量刑,但是量刑相对较轻,例如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法定最高刑为3年,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出发,对这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应当提高法定最低刑而处以重刑,甚至生命刑。同时,针对网络犯罪与计算机操作的直接关系,建议广泛地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比如没收作案用计算机设备及与之有关的一切物品、设备;禁止犯罪分子从事与计算机系统有直接关系的职业等。
2.网络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而中国刑法很难对境外从事针对中国的计算机网络犯罪产生效力,建议加强国际间司法管辖权的协调,与尽可能多的国家签定双边引渡条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3.网络色情传播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以及网络 诈骗、教唆等犯罪,在本质上属于传统型犯罪。但是鉴于网络犯罪的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建议在法定刑的规定上,可以较普通侮辱、诽谤罪,诈骗罪、教唆犯从重处罚。
4.在网络犯罪中,特别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比较大。他们虽然一般没有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商业动机或者政治目的,但是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一样严重。建议对青少年的此类犯罪在主体责任年龄上可作适当降低。
⑥ 如何系统学习德日刑法
德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创始于贝林格,发展到今天被认为已经成熟。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是德日犯罪论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构成要件是指在刑罚法规中除去法律效果(法定刑)之外的部分。而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刑法法规,即行为为刑法所不允许。有责性是指就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非难。 依照贝林格的设想,构成要件是纯客观的,记述性的,也就是说,构成要件是刑法法规所规定的行为类型,但是这种类型专门体现在行为的客观方面,暂且与规范意义无关。一方面承认构成要件是刑法规范所规定的行为类型,一方面有认为这种类型专门体现在行为的客观方面与规范意义无关。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果单纯把构成要件当作一个纯理论的东西,倒是可以接受这种纯客观的,记述性的说法。但是,如果脱离了法规范,其自身也就失去了研究意义。既然不能脱离法规范,当然在构成要件中就不能忽略违法要素和主观要素的存在。麦耶尔承认在法律上的构成要件中,有规范要素即违法要素和主观要素。认为构成要件相符性是违法性的认识根据和凭证。也就是说,如果有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仅此即可以推定为违法,二者的关系就和烟与火的关系一样。麦耶尔是以“文化规范”的概念为基础来考虑法规范的。法规范即是国家的文化规范,因而所说的违法,无非是违反了此种意义上的法规范。既然如此,国家是怎样来确认文化规范的呢?那就是通过刑事立法,由刑法法规规定构成要件。因此,我们就可以说构成要件是违法性的认识根据。只要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一般情况下就可以确认违法。鲍姆戈尔登在他的《犯罪论的构成》中,构想了一种取消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的差别界限的犯罪论。(P24) 虽然许多德日刑法学者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争论也不小,但是却对贝林格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即所谓的三段论却还是情有独钟,在德日学术界有一种倾向,即要把构成要件从实定法的规定中解放出来,专门强调它的类型意义。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与其传统理论不无关系。但是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构成要件的内容还没有真正的厘清,以至于这种理论传到我国还是贝林格时代的所谓的“纯正的”三段论。之所以说是纯正的,在我国大多数刑法教材中或者论文中,都把构成要件符合性当成是纯客观的,记述性的。而且以此认为德日的三段论具有层次性,具有开放性,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误解。有唯体系论的倾向。 但是自梅茨凯尔提出了新的三段论,即行为+构成要件+有责性,佐伯千仞、泷川幸辰、井上正治等都沿用了这种体系,发展到现在,违法类型(构成要件)基本上得到了德日刑法学界的认可。 只要承认构成要件与刑法法规之间的密切联系,构成要件符合性也就是违法性的征表,所以构成要件符合性也是违法类型。如果还坚持原来的“三段论”那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倾向。按照现在德日所流行的犯罪判断过程三段论,构成要件符合性是认定违法性和有责性的事实依据,行为只要符合构成要件,原则上就可以积极地推定其有违法性和有责性,而在违法性和有责性的阶段上,只要消极的探讨什么样的行为不是违法和有责行为就够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如在违法性的论述上,重点探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违法事由;在有责性的阶段上,重点探讨期待可能性以及违法性意识等排除责任事由)。这样,违法性阶段和有责性阶段的任务,只是说明什么样的行为不违法和没有责任,而不用积极的探讨什么样的行为违法和什么样的行为有责。 在责任阻却事由这一问题上,根据新三阶段的理论,把故意和过失纳入犯罪构成中,阻却了故意和过失自然也就否定了犯罪构成。所以这与本文论证违法阻却事由的理由差不多,这里不再具体的论述。但是关于期待可能性到底如何定位,还是有必要阐述一下,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认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就不能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至于期待可能性在构成要件理论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德日刑法大概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期待可能性是包含在故意、过失中的要素,或者说是故意过失的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期待可能性是与责任能力,故意、过失相并列的第三个责任要素。第三种观点认为,责任能力、故意、过失是责任的原则要素,期待可能性则是责任要素的例外要素,因此,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一种责任阻却事由。所以虽然上面三种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把期待可能性作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是不容否定的。 虽然德日的犯罪构成在形式上还在坚持着贝林格遗留下来的三段论,但是,在实质上,三者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糊不清,犯罪构成的客观性和记述性已经悄悄变质,构成要件的属性已经产生结构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非仅为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构成要件已经不再是框架性的,而是有了“评价”这一实质性意义,使得违法性,有责性已为构成要件所包容。
⑦ 系统讲解刑法的微信公众号有哪些
法学公众号很多,按照不同分类有不同专长的公众号。
1、普法类——主要面向非法学专业的普罗大众
① 法律读库(账号:lawreaders)
法律读库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中心赵志刚维护,目前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赵志刚是一个人来做这个公众号,他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这个公众号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关注法治,再加上他是检察院的,所以公众号选文偏政治类,譬如新法发行、法治现状等,专业性不强。个人觉得,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来讲,法律读库主要是用来随便看看了解时事的。
② 法律读品(账号:lawread)
这个微信公众号是由福建省平潭县检察院助理检察员自己做的,文章性质和法律读库很像。由于法律读库和法律读品都是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办的,所以粉丝积累量很大,因此公众号也比较追求大而全。再加上公众号都是个人利用业余时间运营的,文章以转发为主,个人认为质量并不高。当然,如果目的只是随便看看,那么这两个号十分适合。
③ 律政观察(账号:lvzhenggc)法律博客(账号:falvboke)一号专案(账号:yihaozhuanan)等
这些属于相较于法律读库和法律读品来讲次一档的普法类公众号。所谓次一等是指推送内容的数量以及内容涵盖面以及账号粉丝量。当然,这里的账号粉丝量是源自于我长期关注,从他们文章的阅读量里推测出来的。
2、学术类——以法学学术研究为内容的严肃公众号
① 法影斑斓(账号:funnylaw1978)
法影斑斓是由最高法院的何帆法官办的。首先我先来科普一下何帆法官,这是一名学者型法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公知形象,在微博微信上都很活跃,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等书,并翻译了《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等多本销量非常高的书籍。因此何帆法官自带很多个人粉丝(粉丝似乎叫盒饭?)。文章多为何帆法官及其好友原创,因此质量确实很高,主要涵盖法院系统的严肃文章以及何大法官最擅长的法律趣闻。缺点是更新少(目测现在两周一更?)且文章略长,不适合微信阅读。尽管如此,法影斑斓的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还是非常高的,如果用文章平均阅读量来排名的话,法影斑斓绝对能排第一。
② 中国法律评论(账号:chinalawreview)
这个法律出版社主办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全都是严肃的学术探讨,文章质量很高,从排版和选文上也能看出来公众号做的很用心,不过粉丝量并不是很大,可能是这个年头大家都倾向于快速阅读快速消费了吧,很难沉下心好好看一篇严肃的文章。
3、学生类——以法学院学生为主要用户的公众号
① 律芽(账号:newlegal)
这是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办的公众号,文章内容涵盖职业发展类(如实习技巧、律所动态)、学术类(比学术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稍浅显易读的文章)、法律圈大事件(法律圈热点话题)以及实习职位推送(整理近期实习职位发布)。北大的学生办的,没有盈利的负担,整体做的很精当,选文质量也挺高,实习信息经常会有一些北大内部福利发布,对于正在上学或者初入职场的人来讲非常适合。
② 智合学院(账号:hexueyuan)
是智合东方的三个公众号之一,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律芽的定位差不多,不过没有学生办的那么接地气,但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而且排版上也比较易读。
4、诉讼实务类——定位为做诉讼、尤其是民商事诉讼的律师
① 天同诉讼圈(账号:tiantongsusong)
这是由天同律所,就是传说中只接最高院案子的那家刁刁的所做的,天同这两年非常关注互联网,又出了无讼阅读app,还在搞天同码和每周蒋讲,所以公众号自然也做得比较专业,文章质量很高,当然专业性也很强,适合专业人士看。
② 高杉LEGAL(账号:gaoshanlegal)
这是由高杉峻律师做的公众号,高山峻还是很牛的一个搞民商的律师,所以公众号质量也很高,文章非常耐读,当然也非常专业,我是经常看不太懂啦,至少要一定的民商事律师从业经验才能一目十行的读的比较顺畅吧,不过我估计对于业内人士来讲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5、非诉实务类——定位为做非诉、尤其是资本业务的律师
① 智合资本市场(账号:heziben)
这也是智合旗下的一个公众号,做的不错,主要是分享资本市场的最新资讯、一些事件的解读以及法律和互联网相关的一些事情。感觉智合也是比较关注互联网领域,他们搞了一个网站,不过似乎没什么用的样子。当然,他们家的公众号的质量还是很好的。
② 财经(账号:mycaijing)财新网(账号:caixinwang)
这两个其实不是法律类账号了,关注一些的人都知道是财经类的传统纸媒,做个公众号自然是质量很高。之所以在非诉类下面推荐这两个是因为真正关注资本市场的法律信息还是得直接关注财经类的账号,而且我的几位经济法金融法方向的教授也是每天往朋友圈里转这两家的文章,说明两家的文章还是值得关注的。
最后说一句,公众号不用关注太多,一个类别关注一个就够了,其他的小号就算有好文章,大号也会发现并转载的。
⑧ 刑法解释中,体系解释和补正解释的区别是什么
体系解释,又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专乃至属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补正解释,即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如认为刑法第63条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数,则是补正解释。补正解释必须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体规定。在刑法解释中,补正解释不意味着将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解释为犯罪。这是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