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朗诵全文
❶ 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
朗诵国学经典,引领文明风尚。以下是我为你推荐的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希望你能喜欢。
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道德经》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庄子》
《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国的文人,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因终其书,“游”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郭象的《庄子注》。清郭庆藩撰 《庄子集释》,吸取了晋至清注解《庄子》的成果。清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博采众长,亦是较好的注本。
❷ 老子道德经中的”正言若反”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解释】
(1)以其无以易之: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它。
利刀割水,了然无痕。水是老子所推崇的一个近乎拥有无限因应弹性的行为典范。对于水,"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对于水,似乎谁都可以轻易地对它施族盯隐加影响,但又没有什么人可以真正留下他的影响。它是一个因应万变却又恒守自然的理想典范,也兆厅是涵纳污浊却无妨于静澄安久的典范。当它顺势而善下的时候,无坚不摧;当它静定而处下的时候,无物能易之。这使它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因为它"无以易之"。
(2)正言若反:"言"有"言谈"、"表述"之义。"正言若反"即"正面的话像是反话"、"确然的言谈让人觉得不以为然"。这是提醒人们不要把合道境地的名状表现看得太笃定,也不要把传道言谈理解得太死板。
《乐诵老子道德经》赠送各界(限台湾地区)
为推广儿童读经运动,高雄市文化院与台北市文化三清宫特提供《乐诵老子道德经》光碟片,免费赠送﹁义务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各级学校及团体,鼓励大家以歌咏的方式来吟唱道德经,以增加儿童读经的乐趣,且在欢唱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把道德经的经文深印在脑海中。任何推广读经的团体皆可电:(07)281-3436.或(02)2321-9756索赠。
文化院院主蔡文表示,文化院虽是道庙,但向以「社会道德学校」自居,多年来致力于经典的训诂工作,即以现代的方法重新诠释古代的经典,并配合现代人的需要来使用,故如何将中国著名的哲学经典以音乐的形式来诠释,同时把艰深难懂的内容转换成容易吟唱的音乐曲调,是「古文新创,古物新用」的一大目标,此次提供的道德经吟唱曲,不但把握了音乐基调,同时又兼具养生却病的效果。
文化院院生多年来跟随蔡院主前往大陆进行宗教交流及学术合作,确有显著的绩效,此次《乐诵老子道德经》乃由武汉音乐学院王忠人教授所创作,是一部以男女声齐唱为主,富有中国传统乐曲的多乐章连缀体大型声乐套曲,音乐基调乃以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相混融为主,非常值得推广。
高雄市文化院与台北文化三清宫推广读经运动多年,除了肯定儿童读经可加强学习能力及理解力外,更发现儿童在家庭里朗诵经典内容,间接可影响父母及家人的气质,对于家庭的和谐气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能鼓励国人广泛推广读经运动,则对社会的安定,相对地必有深远的影响.
两宫院根据昔日推广的经验,发现吟唱道德经的过程,大人与儿童皆同感欢乐则此。此外,每次国际性的道乐汇演,文化院的国乐团及合唱团必联合各国经乐团发表道德经的吟唱曲,皆受到相当的赞扬与肯定。
❸ “道德经典诵读”班会。1.要《道德经》的音频朗读,选哪一段比较好,不用文件,就推荐一段,五分钟左右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❹ 道德经的全文朗诵谁有
http://www.zxuew.cn/dejingmp3/
这个网站有,不过貌似不是粤回语版答的
❺ 道德经朗诵的报幕词
第四十抄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反,反向、相反。
理解:
反向运行,是道的运动方向,微弱细小,是道的吸收应用对象。
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又产生于无形的东西。
这里无形的东西,可以是无形的宇宙能量等等(第十四章,三种基本的东西),也可以是智慧生命的想象力创造力。
注意:
本章和第四十二章的上半部分相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