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冒名
1. 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 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犯罪,根据法律观点,犯的是什么罪
属于的,犯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依据《中华人民版共和国刑法》第二权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民法冒名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他人的相关要求规定:
1、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在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如发现上述情形,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害等。
2、侵权法关于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 我的名字被人冒名顶替很多年了,现在我还能维权吗
《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版变自己的姓名,禁权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侵犯了姓名使用权。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行为自20年后才终止,诉讼时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起算,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个人言,供参考
3. 单位领导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算不算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或者侵犯人权。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故单位的假冒行为侵犯了你的姓名权。
4. 一个关于民法冒名行为/无权处分/无权代理的问题
这么简单的问题,明显和代理没半毛钱关系。
首先,这是一个冒名行为,其次这明显回是一个无权处分。
是否构成答善意取得,你看善意取得的四个要件是否满足啊,受让人为善意,且进行了公示,支付了合理的价格。
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吗?
不是。
所以你提的什么问题啊,善意取得和合同无效怎么就发生冲突了啊。
至于无权处分影不影响合同效力,在司法实务中有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楼上还法律团的?这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了。
5. 冒名代理与无权代理的区别
一、冒名代理与无权代理的区别:
1、概念上,冒名顶替是指冒用他人身份并以他人的名义处分财产或者从事其他民事活动的行为。无权代理是指代理人不具备代理权而实施代理行为。
2、结构上,冒名顶替所从事的活动自始至终仅存在双方结构,而无权代理存在的是三方结构,即被代理人、代理人,相对人三方结构。
3、具体到冒名顶替与无权代理。首先,无权代理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体现被代理人的意愿,而冒名顶替则完全是违背了被冒名者的意愿其次,无权代理以代理人的身份进行民事活动,而冒名顶替则是自称本人。再次,无权代理一般不会表现为侵权行为,而冒名顶替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二、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既为无权代理,就要看构成狭义的无权代理还是表见代理,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法律后果。
1、表见代理。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九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本条即所谓的表见代理。构成表见代理后,对于相对人与本人之间的法律后果,法律作了规定。
2、狭义的无权代理。未构成表见代理时,对于相对人与代理人之法律后果,法律有明确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和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无权代理行为,本人不予追认的,应由该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承担民事责任。但该责任的后果为何,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
(5)民法冒名扩展阅读:
无权代理的法律效果
(一)因被代理人的追认而产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有追认权,通过被代理人行使追认权,可使无权代理行为中所欠缺的代理权得到补足,转化为有权代理,发生与有权代理同样的法律效果。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被代理人追认权的行使,有明示和默示两种方式。所谓明示的方式,指被代理人以明确的意思表示对无权代理行为给予承认。所谓默示的方式,是指被代理人虽没有明确表示承认无权代理行为,但以特定的行为,如实际履行无权代理行为所产生的义务或实际接受享有无权代理所产生的权利,视为默视承认无权代理行为。
(二)因被代理人的拒绝而对被代理人不发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无权代理行为发生后,被代理人享有追认或拒绝追认的选择权,代理行为处于效力未定的状态。如果被代理人明确表示拒绝追认或在催告期内不作出追认的表示,就可视为被代理人拒绝追认,无权代理行为对被代理人不发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无权代理不发生与有权代理同样的法律效果时,并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可见,在无权代理未获被代理人追认时,无权代理人应对第三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第三人明知代理人属于无权代理,仍与其实施民事行为的,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要与无权代理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6. 冒名顶替合同效力如何
合同主体错误,属于无效合同。冒名顶替者因此要承担由此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赔偿。
7. 民法通则实施前冒名参加工作能认定为无效吗
答: 民法通则实施前冒名参加工作能认定为无效的
祝学业有成
步步高升
8. 民法 姓名权 侵权行为的构成条件
一般有这两种:
1) 盗用他人姓名:这是指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以该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从事不内利于姓名权人、容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 冒用他人姓名:这是指冒名顶替,亦即行为人完全以姓名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冒用他人姓名由于完全以姓名权人的身份进行活动,故其危害往往甚于盗用他人姓名。
辨别他人是否侵犯了姓名权,主要看是否具备构成侵权的4个要件:第一、需要有侵害的事实存在。即由于他人侵权而造成被侵权人财产上或人身上的损失或损害;第二、侵权行为违法。第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四、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或是故意或是因过失而造成他人损害。此例张秀的行为已经明显侵犯了张玉秀的姓名权,应对其承担侵权责任.
9. 司法考试民法 盗用和假冒他人姓名的区别
根据抄我国《民法通则》和有关的司法解释,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的区别在于:
1、盗用他人姓名。这是未经他人同意而使用其姓名的行为。例如自称是某名演员的弟子,以吸引观众,擅自以某名教授的名义为自己的作品作序,以蒙惑读者等。盗用他人姓名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或牟取其他利益.
2、假冒他人姓名。这是冒名顶替,即使用他人姓名并冒充该人参加民事活动或进行其他行为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的区别在于:前者侵权人妄称自己既是某人,侵权人完全以姓名权人的身份从事活动; 后者侵权人是用他人的名义为一定行为,不妄称自己就是某人。
10. 身份证被人冒名顶替侵犯了本人什么权利
侵犯的是身份证本人的姓名权,可以按照侵权责任法对其要回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答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侵犯姓名权主要表现: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在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如发现上述情形,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给予抚慰金(名称权不得主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