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秦都区司法所

秦都区司法所

发布时间: 2021-01-03 08:34:04

『壹』 在咸阳秦都区法院,孩子的抚养费问题,判决书下来了,维持离婚协议书每个月支付800元抚养费。诉讼费高

这是你们的家事,本来双方完全可以协商解决,而你们却非要通过司法途径,白白占用了宝贵的司法资源,所以对这种情况,法律上有规定要予以相应的处罚,原被告双方都要承担责任,只是比例不同罢了

『贰』 法学毕业论文

拜托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学生,一个毕业论文都要上网要别人写,别说你悬赏100分,就是专你悬赏1000分也不会帮你写,你属这是明显的抄袭行为,别说拿去参考,别人这样写好的文章只会左右你的思想。你说需要什么资料别人帮你找找可以,你说什么不懂别人帮你解答也没问题。可是你一上手就要别人帮你写毕业论文,鄙视,完全的鄙视。我就想看看谁会去回答你的问题,收起你恶心的悬赏分好好去反思吧。MD,大学真是白读了。

『叁』 咸阳那家律师

陕西秦直道律师事务所简介
律所简介
陕西秦直道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80年,是经陕西省司法厅批准设立的综合性法律服务机构。2013年底经过优化重组,事务所汇集了一大批专业性强、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律师,打造并形成一家具有远大视野的大型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

硬件设施
陕西秦直道律师事务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秦皇中路22号七厂十字西南角秦直道大楼,拥有1000余平米的办公场所。设合伙人办公区、律师办公区、会议会谈区、财务行政区、活动区、茶水区、图书区等,各分区设施先进,环境舒适,并且拥有完善的办公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系统,实现了高效、现代的信息化办公。

律师团队
本律所现拥有在职人员30余名,从业人员大多毕业于国内著名的法学高等院校。是一支理论基础雄厚、专业能力强的律师团队,是咸阳市第一家团队化作战的律师事务所。律师秉承“怀勤勉之心,做直刚之人,行道义之举”的宗旨,重视专业知识培训及业务交流。

业务领域
利用团队优势,现已成立多个职能部门,分别为民事诉讼法律事务部、刑事诉讼法律事务部、非诉讼法律事务部;并成立了党支部、工会、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咸阳市青年律师培训基地、咸阳市民警维权中心等。为全省人民全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秦直道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致力于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服务领域涵盖公司法人治理、企业投融资、金融证券、知识产权、房地产与建筑、劳动人事、民商事诉讼和仲裁、刑事辩护及重大商务谈判等法律业务。

社会影响
秦直道律师在法律服务过程中精诚合作,倾心投入,为客户寻求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方案,实现了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局面,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凭借多年不懈的努力秦直道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近年来秦直道的发展过程中,先后迎来中央、省、市等上级领导多次来我所参观调研,并对律所工作予以肯定。

秦直道愿景
陕西秦直道律师事务所扎根古都,秉承“诚信、笃学、敏思、善行”的立所理念和“怀勤勉之心,做直刚之人,行道义之举”的宗旨。遵循“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力求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高效、全面的法律服务;以期成长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客户高度认可的、以法律顾问业务为主的品牌化律师事务所。

『肆』 庭杖制度对法律的作用

一、明初立法指导思想与司法指导思想的确立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统后,以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最高统治集团,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吸取元朝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封建社会后期时代特点的立法思想,提出了“明刑弼教”和“重典治国”,又以强调“重点治吏”为整个法律体系的显著特征。
(一)“明刑弼教”立法指导思想。明初注重礼的重要性,朱元璋以“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思想来指导律法的制定,所谓“明礼以导民”,就是用传统的封建礼数,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定律以绳顽”,就是制定刑法,惩治违害国家的凶顽。宋朝在处理德、刑关系上始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从礼法合一角度对“明刑弼教”进一步说明:“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叮咛深切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他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法均是理的体现,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决“不可偏废”。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行事。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到“礼法合一”再到“明刑弼教”的发展轨迹,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朝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重典治国”的司法指导思想
洪武末年,朱元璋曾经以总结历史的口吻对皇太孙朱允炆说过一段话:“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这句话诠释了明初对“重典治国”的思想。由于“明刑弼教”主张在处理德、刑关系上,可使统治者据形势与本身利益需要,在重刑罚还是重教化的道德问题上,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所以,它被奉行“重典治国”的朱元璋视为明初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如果说朱熹还只是在理论上为“明刑弼教”原则的贯彻开辟了道路,那么朱元璋则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此原则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明朝的立法概况
(一)《大明律》的制定与其特点
作为明朝的基本法典,《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命大臣参照唐律并总结明朝建立后三十年间立法和司法的经验而制定的。其制定过程分四个阶段:草创于吴元年(公元1367年);更定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整齐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至洪武三十年(公元1389年)定型,表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法上的慎重态度。《大明律》共分7篇,30卷,460条,其主要特点是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大明律》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这一变化,是与明朝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紧密的联系。《大明律》其条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是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直接为清律所承袭,故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
为了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朱元璋特创《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大诰》实际有四篇,即《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条,《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共236条,先后颁发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1385—1387年)。“大诰”之名来自于西周周公东征殷遗民对臣民的训诫《尚书 大诰》。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其另一特点是将锋芒主要指向贪官污吏,以此强化统治效能,它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三)《大明会典》的编纂
《明会典》是明朝官修的以调整封建国家行政活动为内容的法典。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纂成,共一百八十卷,但未颁行。后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式颁行天下,称为《正德会典》,又经世宗、神宗等朝重修,至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纂成《万历重修会典》,共二百二十八卷。《明会典》汇集了明朝一些重要典章法令,如《皇明祖训》、《大诰》、《大明令》、《洪武礼制》、《诸司执掌》等,所以是研究明朝法令制度的重要资料。《明会典》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其中文职衙门部分二百二十六卷,首卷为宗人府,其下依次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六科与各寺、府、监、司,武职衙门部分共二卷,包括五军都督府及各卫等。
(四)条例的编纂和修订
条例,简称例,指单行法规。明朝初年,统治者对律、例的解释是:“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旨意。”即律是永久的普遍适用的法典,例则是适用一时的“权宜之法”。《真犯、杂犯死罪条例》是关于死罪严重程度、量刑轻重、处刑期限的规范。真犯指情节、性质严重的死罪,常赦不原,减一等仍为流刑,且执行不待时;杂犯指某些性质、情节不太严重的死罪,判决后不马上执行,等秋审、朝审时再行处理,并可比五年徒论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刑部尚书舒化等编辑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后诏令及《捕盗条格》等中与刑名相关部分,共计382条,分类附于律文之后,作为明律正文的附注。至此,明代以律为主,以条例为附注补充的律例合编体制确定下来。采用律例合编体例编纂的《大明律集解附例》最终改变了唐宋以来法典编纂的惯例,并且对后来建立的清王朝带来直接的影响。
三、明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
(一)明朝的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明朝的中央司法机关的名称、职掌均与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组成明中央司法机关,合称“三法司”。刑部是中央审判机关,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上诉案件,审核地方上的重案和审理中央百官及京师地区案件。刑部有权判决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以后须将人犯连同案卷送大理寺复核后,奏请皇帝批准。大理寺是复核机关,对于认为判决不当则驳令改判,认为判决得当者才允准具奏行刑。明朝把御史台改称都察院,扩大监察组织和职权,设立左右都御史等官,负责纠举弹劾全国上下官吏的违法犯罪,并且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监督法律的执行。都察院附设监狱,关押皇帝直接交办的重要案犯,此外还定期巡按地方,对地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
2、地方司法机关。明朝地方司法机关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沿宋制,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上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准执行。府、县两级仍是知府、知州、知县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体制,掌管狱讼事务。明朝还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间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当地民间纠纷,加以调处解决,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3、“厂”、“卫”特务机关。这既是明朝司法的一大特点,又是其一大弊政。“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多由宦官充当。厂卫干预司法始于太祖时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太祖始令锦衣卫负责刑狱与缉察逮捕。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其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按旨行事,并设法庭监狱。宪宗时又为监督厂、卫而设“西厂”,至武宗为监督东西厂,又设“内行场”。但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大十余万,严重地干扰了司法工作。厂卫之制是皇权高度集中和恶性发展的产物,它对司法的干预严重地破坏了封建法制的正常秩序。
(二)会审制度
1、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凡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
2、圆审。也称九卿会审,凡特别重大案件,两次翻供不服,根据皇帝的诏令,可由九卿会审,即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正使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会同审理,最后由皇帝审核批准的制度。
3、朝审。明代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建立朝审制度加以审核。朝审不仅是审核死刑,而且有宽宥之意,也就是朝审的案件,分别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情节有矜或可疑的改为戍边,囚犯有翻异供词的移调官府再审,符合律令的监候听决。
4、大审。明代自宦官干预司法后,形成一种由皇帝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官员审录囚徒的特殊会审制度。每五年一次大审事,不仅在两京举行,而且派官到外地会同御史录囚。
5、热审。即农历小满后十余日,由刑部奉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审理囚犯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暑热之时,及时梳理牢狱,轻罪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出狱听候。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78年),热审规定罪情疑可矜者,免死,轻罪分别减等处刑,枷号暂时去枷释放的内容。
三、以行政体制来实现重点治吏
(一)改革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明朝极度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传统的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尚书分别掌管所属行政事务,对皇帝直接负责,将军事指挥权分由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掌握。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从翰林院等机关中选调官员加给殿阁大学土衔,负责草拟诏谕,并充当皇帝的顾问,但是“不得平章国事”。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员入值文渊阁,正式称为内阁,并参与机务。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各省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均直属于中央,彼此地位平等,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府设知府,县设知县,统掌所辖地方行政和司法。
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明朝极度强化了中央集权,达到了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的目的,加强了官员、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增强了中央和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掌控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官僚体制对于官员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二)建立完整的科举制度,加强官员的选拔
明朝建立了完整的科举选官制度。明太祖采纳刘基的意见,规定各级科举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考生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注解答题,不得言及时事,自由发挥。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实际,但这种变化更适应了加强思想专制统治的需要。除科举选官外,明朝还一度实行过荐举制。代宗时还开捐纳之先,允许捐资纳粟取得官爵。此外,吏员经若干年服役也可以选官,但一般只能担任辅助性的低级官职。为使官员转官公平,明中期开始,吏部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方。官员年满六十岁致仕,回乡官员称为“乡宦”,仍享有免役和司法特权。
四、创建严密的监察制度
明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中央的监察机关都察院由唐宋以来的御史台改名而来,长官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辅之。都察院号称“风宪衙门”,为天子之耳目,所有御史必须科举出身,职权颇重,对任何官员都可进行监督弹劾,并可对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及地方审判进行监督。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查,称为“巡按御史”,号称“代天子巡狩”,虽官阶不高,但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廷还时常派出尚书、侍郎一级的官员“巡抚”各省,明中期以后渐成惯例,由巡抚统管一省行政,如遇战事,则派出总督统掌军政,后巡抚和总督逐步发展成为地方长官。此外,地方的提刑按察使也享有监察权,被称为“行在都察院”、“外台”。
五、以残酷的刑法惩治官吏犯罪为重点
(一)“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刑罚原则
“重其所重”主要是针对明代法律制度,是在大量借鉴援引大唐律的基础上编订,但又加重了对一些重点犯罪的镇压的情况。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贼盗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反映出明律重刑主义的特点。唐律对谋反大逆者处以斩刑,连坐处绞只限父与子(16岁以上),其他都可以没官为奴。而明律对犯谋反大逆者,凌迟处死,连坐处斩扩大到祖父、父、子、孙及伯叔父等。可见,明律明显加重了政治性犯罪的处罚。
“轻其所轻”。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在“重其重罪”的同时明律实行“轻其所轻”的原则。凡属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唐律列入不孝,判处徒刑三年,明律仅杖八十。子孙违反教令,唐律判处徒刑二年,明律杖一百。这体现出明律为突出“重其所重”,而对某些危害不大的“轻罪”从轻处罚的意图。
(二)设“奸党”罪
“奸党罪”是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时新增加的政治性罪名,目的是打击官员“朋比结党”的行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大明律》“吏律”中“奸党”条规定:“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主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交结近侍官员”罪和“上言宰政大臣美政才德”罪也是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时新增加的罪名。此二罪从实质上看,是“奸党”罪的延伸与发展。“交结近侍官员”罪指禁止朝官与近侍官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大明律•吏律》规定:“若有上言宰政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究来历明白,本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该宰政大臣知情者,与之同罪”。 明朝对于奸党罪处罚严厉,决不宽贷。仅太祖洪武年间,以奸党罪被诛杀的文武官吏就达几万人。奸党罪人律,反映了皇权专制主义的极端发展。
(三)实行“充军”与“廷杖”严惩违纪官员
充军刑虽然宋元时期已经存在,但使其发展成为正式刑却始于明代。从字面上理解,“充军”是将犯罪人发配至边疆充当军士,但实际上是将犯罪人发往蛮荒之地做苦役。明初充军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六等。定制后的五等充军刑称为“五军”。充军远近不等,从四千里到一千里,凡充军者均行杖刑一百。充军分为“终身”、“永远”两种,终身充军是指本人充军到死,死后刑罚执行完毕;永远充军是指本人死后,还要罚及子孙,由后代接替继续充军,直至“丁尽户绝”为止。
明代皇帝为强化君主专制,强迫臣民就范,经常使用非法之刑(非法典规定的刑罚),例如:枭首示众、剥皮实草、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等等,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廷杖。廷杖在明律中并无规定,所以廷杖是一种法外刑罚。廷杖经常用于殿廷之上,由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行,对冒犯皇帝的大臣施以杖刑。明太祖死后,“廷杖”之刑被愈益广泛地使用。明武宗正德初年,嘉靖年间因群臣谏争大礼案,被杖责的大臣多达134人,死者竟有16人,至明亡前崇祯皇帝时也没有停止杖责大臣的制度。
结语:明代设立体系严密、内容严谨、处罚严厉的治官之法,在维护专制皇权的终极目的之下,其直接意义在于打击和惩治权力腐败,保障吏治的清廉,从而确保国家权力的正位行使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就确保吏治清廉这一点而言,明代的治官之法并未完全实现这一直接目的,即使如此,明政府治官之法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仍能为后世的治官之道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

『伍』 西安市阎良区新兴街道办事处下辖几个村

下辖三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和高新区。辖咸阳市秦都区人民路,海版联路,茂陵权3个街道办事处,20个居委会。的司法管辖权交响曲东,的交响曲西,马泉,渭滨,大便,古渡,平陵,双照,马庄9个乡镇,153个村委会。潍城4街道,6个镇:中山街道,文汇路街道,新兴街道,维扬街,窑镇,魏城镇,是豁免豁免阳镇周陵镇,最终张镇,北杜镇。高新区渭滨镇下辖的。

『陆』 徐滔法律咨询

建议你申请重新鉴定,初看你的伤残鉴定评得太低了,按伤的地方不同,评定出各自的伤残等级。在上班的班车上遭受交通事故肯定是工伤,工伤和交通事故是不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你既可以申请工伤的赔偿,也可以同时要求交通事故的赔偿。有一个案例可以提供你参考。
案例:原告系被告下属单位彬县公路管理段清洁工,2009年3月1日10时许,在312国道KM1624+850m处上班过程中,由于陕D28228和陕D39911两车追尾,将正在清扫卫生的原告碰倒致伤,经彬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认定,陕D28228号车驾驶员刘杰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原告无责任。原告受伤后在彬县县医院抢救治疗后,当日被送往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毁损伤。2009年4月28日经陕西省咸阳市司法医学鉴定中心鉴定,原告残疾程度为六级。后原告向彬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陕D28228号车车主赵超群及其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咸阳市秦都支公司赔偿其医疗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349600元。2009年7月20日彬县人民法院作出(2009)彬民初字第00280号民事判决书,判决原告医疗费28545.1元、误工费1377.06元(从2009年3月1日受伤至同年4月28日定残,误工时间59天,按原告受伤前月工资710元计算为1377.06元)、护理费177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810元、营养费450元、交通费1235元、住宿费625元、复印费50元、残疾生活补助费128580元、残疾辅助器具费124586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共计293028.16元,由赵超群赔偿173028.16元,人保财险咸阳市秦都支公司赔偿120000元,此案正在执行中。原告又于2009年11月18日在彬县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同年11月28日出院,住院10天,诊断:左小腿截肢术后并伤口感染,支付医疗费1563.30元。

2010年1月22日彬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作出彬劳社伤险认决字(2010)0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原告2009年3月1日上班时因车辆交通事故造成其伤残为工伤。同年4月19日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原告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为部分级护理。后原告又以工伤待遇为由,向彬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赔偿其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8520元、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各60586元、第二次住院医疗费1563.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330元、护理费190938元、劳动能力鉴定费260元。2010年7月27日彬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彬劳仲案字(2010)第01号裁决书,裁决: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连胜强9个月停工留薪期待遇6390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第二次住院期间的医疗费和伙食补助费1893.30元、劳动能力鉴定费260元,驳回连胜强要求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生活护理费的请求。2010年8月11日连胜强不服彬劳仲案字(2010)第01号裁决书,向彬县人民法院起诉。原、被告约定原告在被告处劳动期限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原告受伤前月工资为710元。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524.42元。

原告连胜强诉称,原告系被告下属单位彬县公路管理段清洁工。2009年3月1日10时40分许,原告在312国道KM1624+850m处上班过程中,由于肇事车辆陕D28228和陕D39911两车追尾碰撞,之后又将正在路边清扫卫生的原告碰倒致伤。原告在被送往彬县县医院后,因伤情严重,遂又被转送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经过医院检查确诊,原告伤情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毁损伤。2009年4月16日日出院,又因左腿截肢端伤口继发感染,再次在彬县中医医院治疗至2009年11月28日。2009年12月15日,原告在被告未能为原告及时申报工伤的情况下,递交《工伤认定申请》,2010年1月22日,彬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下达彬劳社伤险认决字[2010]0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原告为工伤。2010年4月19日,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咸劳鉴字[2010-1]第023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确认原告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为部分级护理。由于原告因工伤致残,依法应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故请求判令被告支付扣发原告工资8520元及其25%的补偿金共计10650元;支付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各60586元;支付原告第二次住院医疗费1563.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330元;支付原告停工留薪期生活护理费9180元、评定伤残等级后生活护理费181758元;支付原告劳动能力鉴定费260元,以上共计336273.3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2000元。

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辩称,原告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害,2009年7月20日彬县人民法院作出(2009)彬民初字第00280号民事判决书,判决责任人全部赔偿原告医疗费等相关费用,原告已从第三人处获得赔偿,则不应要求被告再次承担由第三人已承担过的责任。由于(2009)彬民初字第00280号民事判决书已对原告的误工费予以判处,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其工资及其25%的补偿金没有法律依据。另外(2009)彬民初字第00280号民事判决书已对原告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予以判处,残疾问题已经解决,况且原告还得到了一定的残疾辅助器具补助费,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不成问题,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至今被告也未收到原告要求与被告解除劳动关系的口头或书面通知。故原告因第三人伤害产生的各项赔偿,已由第三人承担,被告只对第三人造成的伤害承担未赔部分的补偿责任,并非赔偿责任,要求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陕西省彬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由于原、被告约定原告在被告处劳动期限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说明原、被告之间已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原告因第三人侵权造成损害,且构成工伤,其既是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职工,又是侵权行为的受害人,用人单位和侵权人均应当依法承担各自所负赔偿责任,即使该劳动者已从其中一方先行获得赔偿,亦不能免除或减除另一方的赔偿责任。因此此案应适用工伤保险赔偿,原告有权同时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侵权赔偿,即双份赔偿。故被告认为其只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未赔部分的补偿责任之理由,不能成立。原告在工作中遭受交通事故,被评定为工伤,依法应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因原告原月工资为710元,且于2010年4月19日被评定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故被告应依法支付原告12个月的停工留薪期工资8520元;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25%补偿金,因被告不是在原告正常工作期间,故意克扣、拖欠原告工资,而是发生交通事故,正在处理期间,故原告该项主张,不予支持;由于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原告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故被告应依法支付原告16个月本人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原告因工伤第二次住院,住院期间医疗费1563.30元,应由被告支付,原告住院10天,住院伙食补助费每天30元,计300元,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故被告应支付原告住院伙食补助费300元的70%,即210元;由于原、被告签订的原告劳动期限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该期限届满后,原、被告双方再未续签劳动合同,原劳动关系自然终止,无需原告向被告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请求,依法应予支持;因原告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被告应依法按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524.42元分别支付原告24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24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各60586元。由于原告停工留薪期为1年,故该期间的护理费由被告按每天30元的标准支付原告,计10950元;由于原告被评定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故应由被告从2010年3月1日起按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524.42元的30%即757.33元逐月支付原告。根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12个月的停工留薪期工资8520元;

二、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

三、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第二次住院期间医疗费1563.30元及住院生活补助费210 元共计1773.30元;

四、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停工留薪期护理费10950元,并从2010年3月1日起按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524.42元的30%即757.33元逐月支付原告连胜强生活护理费(判决生效后被告一次性支付原告2010年3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的护理费7573.30元,以后逐月支付);

五、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60586元、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60586元;

六、驳回原告其它诉讼请求;

关于原告是否有权同时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侵权赔偿,一、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没有具体规定,此前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令第89号发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后,职工所在单位还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给予抚恤、劳动保险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生效后,该办法已经废止。)说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不管职工是因工、非因工,均有权享受一定的劳动保险待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说明两种索赔方法均可行,只是受理的单位及适用的法律规定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2006)行他字第12号《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明确肯定了当事人可以获得双重赔偿。

二、在法学原理上,1原告是否起诉第三人侵权赔偿?胜诉?执行到位?属于公民私权范畴,具有自主性、不确定性。而工伤保险由国家政府颁布法规,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强制用工单位向保险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社会保险基金,担负支付工伤费用,分担企业工伤风险,保障工伤劳动者的生活而建立的。具有强制性、确定性,属于公权范畴,二者不能混用,也不能相互替代。2、一般认为,政府的公权依法而定,没有法外权利。公民的私权范围是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权利。在本案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禁止原告行使权利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中也无交通事故赔偿后可以排除工伤保险责任的免责条款。

综上所述,无论从法条,还是法理上均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加强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不适用财产损失的“填平原则”,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 这个根本宗旨。 来源:中国法院网

『柒』 问一下有关死刑的事

现在世界上执行死刑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绞刑、有枪毙、有注射……。而我们国家现在执行枪毙和注射两种方式。

古代:
第一种:动物行刑。
这种行刑方式的历史,可能比人类的文明史还要久远,当人类尚在用石块和棍棒与自然抗争的时候,用藤条绑起一个违规的同类去让动物糟踏,的确是比用石头或棍棒把人砸死、打死更简单也更间接的致死手段。
第二种:斩首。
这是中国古代的“五刑之首”,官称叫“大辟”,俗话叫做“砍头”或“砍脑袋”,是死刑中最常见也最痛快的一种,一刀下去,身首分离,痛苦与否,不过片刻间事。西方的“断头台”和包公与公孙策共同发明的“龙、虎、狗头铡”,方法虽异,效果则一,如果不另列一种,似乎也可以纳入这一类中。
第三种:绞刑。
基本定义就是用绳子勒住头颈,使人窒息而死。这是在各种死刑中比较“优待”的一种,因为它能够保留死者的全尸,算是“从轻发落”,一般只对不是“十恶不赦”的妇女或官员施行。
第四种:枪毙。
在洋枪传入中国之前,这是外国军队中处死违纪军人最通常的做法。一般是用排枪,也就是好几个人同时开枪打死一个人或几个人。
第五种:立枷。
这是本朝人发明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刑罚,专门用来处死罪大恶极的下等人。方法是:先绑起犯人的手,将其脖子套进两块木板合成的圆孔--也就是“枷”里,然后把这个木枷放置在一个栅笼的顶端。这样,犯人就被悬吊起来,脚尖离地大约半尺。通常需一两天的时间,犯人才会断气。如果想要让犯人快点儿死,就往脚上绑砖块。
第六种:上吊。
上吊本来是一种自杀的方法,但是也用于皇帝对后妃或亲近官宦的“赐死”。唐明皇对杨贵妃,嘉庆皇帝对和珅,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第七种:服毒。
服毒本来只是自杀或谋杀的手段,从很早的年代开始,服毒致死就是执行死刑的一种方法。后来也成为皇帝“赐死”的方式之一。至于所用的毒品,在古希腊,大多是用从毒芹中提取出来的毒芹碱做毒药。在中国,则大多用从动物、昆虫、矿物、植物中提取的毒物,最常见的如蛇毒、蝎子毒、孔雀胆、鹤顶红、砒霜等等,比起西方来,毒死人的药物似乎要多得多。
第八种:自刎。
自刎指用刀剑一类的利器切断自己脖子上的大血管,本来这是自杀的方法之一。但在古代皇帝的“赐死”中,往往也有叫太监送去一把刀剑,“令其自裁”的。其目的,是为了该死的人“死得稍微体面一些”,避免在闹市区行刑,露尸街头。
第九种:杖毙。
俗话就叫“乱棍打死”。在中国的历史上,无可奈何的地方官经常用“乱棍”把“刁民”打死。这实际上是一种“非正途”的处死方法。因为被处死者往往是一些罪行并不太大而行为却十分恶劣,按正常程序逐级上报审批,又往往不会被判处死刑的人,因此地方官就下令“往死里打”,打死了,报一个犯人在狱中“暴病而亡”,就遮掩过去了。
第十种:闷毙。
这是一种中国宫廷里专用并由太监施行的死刑,一般只用于对太监、宫女、嫔妃或近亲大臣的秘密处死。方法是:把人仰面朝天捆绑在一张特制的“刑床”上,使他手脚身体脑袋都不能转动,然后用高丽纸--是一种用来糊窗户的韧性纸,因原产高丽而得名--沾水或鸡蛋清一层层糊在犯人的口鼻上,使其无法呼吸而窒息致死。
第十一种:凌迟。
文雅的说法叫“寸磔”,俗话就叫“千刀万剐”,是死刑中的“极刑”。亚洲和中东的民族都有此刑,但究竟要剐多少刀,各个国家民族有不同的规定。

第十二种:磔刑。
施刑的方法,是用各种外力把犯人的四肢同时拉扯折断。
关于此刑的最早记载,可以在古希腊人的书里找到。他们执行磔刑的方法,是将犯人的四肢绑在被人为弯曲的四棵树干上,然后一声令下,同时放开使树干弯曲的绳子,利用树干的弹性拉裂人体。
中国古代和古罗马人,则是用马拉的战车来拉断犯人的头颈和四肢,所以也叫“五马分尸”或“车裂”。著名的秦国丞相商鞅,就是被车裂而死的。
第十三种:腰斩。
就是把死囚拦腰砍断。人维持生命,主要在于脑袋、心脏、肺脏;砍头、戳心、勒住气管,都能使人结束生命。也就是说,要害部位,都在人的腰部以上。如果把人拦腰砍断,虽然也是致命伤,不可能再活命了,但是鲜血流尽之前,一时半会儿的却死不了。腰斩的目的,就是要死囚延长死亡的时间,多受一些痛苦。
第十四种:烹刑。
就是把活人扔进开水锅里煮或油锅里炸。中国古代所谓的“斧锯鼎镬”,其中“鼎镬”的意思,就是油炸或水煮。岳飞的儿子岳云,就是在风波亭被“投入鼎镬”烹死的。还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也特别喜欢把不听话的嫔妃绑起来跪在大铁锅里煮,一直煮到皮肉脱骨,行刑才算结束。洪秀全的恶毒之处,是只烹嫔妃的下半身,让她一时半会儿的死不了,以此来惩戒别的嫔妃。
第十五种:锯刑。
这是一种特别的分解刑,刑具是锯。古今中外都曾经用过。中国古代所谓的“斧锯鼎镬”,其中的“锯”,就是锯刑
第十六种:活埋。
可以分小批量和大批量两种。小批量活埋,是在地上挖一个坑,让犯人站在坑底,然后在他四周填土并踩实。
第十七种:活剥皮。
活剥皮就是在人还活着的时候把皮揭下来,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部。
第十八种:火刑。
也就是把人放在火上活活烧死。用火烧人是最原始蛮荒的做法,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有使用火刑的文字记载。
第十九种:点天灯。
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和宗族的刑罚,也见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刑律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人头冲下绑在石桩上,用棉花破布缠住双脚,浇上油点燃;一种是敲开头盖骨,在脑颅中注油点燃。
第二十种:沉潭。
这也是中国族法的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把石头绑在人身上,扔进深水潭中。
第二十一种:骑木驴。
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刑法,未见于国外。
第二十二种:烤刑、炙刑和炮烙。
"烤"和"灸"这两种刑罚与火刑的区别,在于火刑是用"猛烈的大火"将犯人烧死,而"烤刑"和"灸刑",则是对犯人用"小火"来烘烤:将火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其目的在于让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慢慢儿地毙命。
第二十三种:箭刑。
箭刑就是用箭把人射死。在古代,几乎各个民族都使用过弓箭,所以这是一种全世界普遍应用过的死刑,只不过用箭先射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在处理手法上有些差异而已。中国古代好像热衷于"万箭穿心",就是把死囚绑在高竿上,由许多弓箭手同时射箭,把死囚射成一个刺猬。
第二十四种:贯穿刑。
专指用尖利物穿透肌肉的一种死刑刑罚,一般是用长钉把人钉死。中国古代把俘虏的敌方战将活活钉在城门上以震慑敌方,就是典型事例之一。但是作为一种法定的行刑方式,行刑者总要不断地翻新创意,于是就有了不少种贯穿刑的手法。用长钉把好多人成排地钉在城墙上面示众,是欧洲各诸侯们很爱用的刑罚,犯人往往要挣扎好几天才死去。
第二十五种:吊刑。
用绳索做一个活套,套在犯人的头颈上,然后利用滑轮把人悬空吊起,使其窒息而死。其原理和上吊是一样的,不过一个是主动"投环",一个是被动上吊。在西方,一般都叫"绞刑"。所以用吊刑处死犯人的木架子叫做"绞刑架"。但是为了区别中国式的"绞刑",叫做"吊刑"似乎更加贴切。
第二十六种:坠刑。
近似吊刑而有别于吊刑。方法是将犯人双手反剪,再用绳子捆住手腕,吊升到树杈或行刑架的顶端,然后骤然松开绳子使其下落。

『捌』 关于在拍卖拍下的房子过户费用怎么计算

拍卖的房产一样是按照二手房的税费来交纳的,具体如下:

一、 买方应缴纳税费:

1、 契税:房款的1.5% 。(房产面积在144平米以上的需要缴纳3%,房产面积在90平米以下并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缴纳1%)

2、 交易费:3元/平方米。

3、 测绘费:按各区具体规定。

4、 权属登记费和取证费:按各区具体规定,一般情况就在200元内。

二、 卖方应缴纳税费:

1、 交易费:3元/平方米。

2、 营业税:差价*5.5%。(房产证未满5年的)

3、 个人所得税:房产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产证满5年并且是单一住房的可以免除)

(8)秦都区司法所扩展阅读:

陕西连邦律师事务所陈辉律师表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法院裁定拍卖成交或者以流拍的财产抵债后,除有权依法不能移交的情形外,应当于裁定送达之后十五日内,将拍卖的财产移交买受人或者承受人。

被执行人或者第三人占有拍卖财产应当移交而拒不移交的,强制执行。

陈辉律师介绍,樊先生是通过法院拍卖取得该房屋并办理了过户手续,拥有该房屋所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裁定期限早已过去一年多,法院未在该期限内将拍卖房产移交樊先生,应该给其一个明确的说法。

2016年,咸阳市民樊先生拍得法院拍卖的一处房产,办完过户手续领到房产证后,樊先生收到法院通知,称法院未交付前不得入住。如今已过去一年多,法院仍未给他明确说法。

2016年9月,该套房产在西部产权交易所正式拍卖,第一次因无人竞拍导致流拍,9月23日第二次重新拍卖时,樊先生以94.1万元拍得。樊先生当天付清了全部房款和拍卖费用,随后该套房产执行法院咸阳市秦都区法院向他出具了相关过户手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男子94万拍得司法拍卖房过户一年多未交付

『玖』 咸阳仲裁委员会和咸阳市仲裁委是一家机构吗

咸阳仲裁委员会与咸阳市仲裁委只是称呼不同。

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版、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权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在设区的市设立的,通常冠以行政区划名称。在咸阳市,辖两区(秦都、杨陵)十县(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一市(兴平)11县,其中没有任何区、县市冠以咸阳称谓。因此,咸阳仲裁委员会和咸阳市仲裁委,是一家单位,只是称呼不同,全称应当是咸阳市仲裁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10条 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仲裁委员会由前款规定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
设立仲裁委员会,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行政部门登记。

热点内容
14年二建法规 发布:2025-10-10 23:45:38 浏览:332
酒店起火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0 23:41:07 浏览:111
以行政法规分为 发布:2025-10-10 23:03:03 浏览:499
唐帅律师 发布:2025-10-10 22:54:18 浏览:82
2018轻二经济法谁 发布:2025-10-10 22:50:38 浏览:571
劳动法周末休息 发布:2025-10-10 22:10:51 浏览:245
沂南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10-10 22:10:42 浏览:380
名词解释管理道德 发布:2025-10-10 22:08:32 浏览:95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第24条 发布:2025-10-10 22:01:28 浏览:172
行政法司考题2016 发布:2025-10-10 21:38:56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