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害人

司法害人

发布时间: 2021-01-03 14:32:11

A. 损害他人声誉,在司法上如何解决请熟悉律法的工作者帮帮忙。

鉴于你提供的信息,目前为止分析是这样的:因为乙也只是听说甲有桃色事件,但专是并没有证据,完属全可能是别人捏造的。这样就侵犯了甲的名誉权,甲有权提请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因为实际操作中由损害名誉权带来的经济上的实际损失基本是没有的,更多的只是会要求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别的没什么了

B. 刑事司法过程中,如何减少被 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一、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案要特殊对待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12年)第175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时,才予以立案。但未成年被害人由于缺乏认知能力和应对经验,有时不知加害人实施的行为是犯罪,遭受侵害后也不能有效保存证据和及时报案。针对这一特点,公安机关应当采取积极作为,发现可能有未成年人被侵害或者接报相关线索的,无论案件是否属于管辖范围,都应当及时采取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被害人、保护现场等紧急措施;同时,优先处理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获取案件线索后应该查明未成年被害人是否有不能告诉、不敢告诉的情形,并主动介入,在最大限度地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收集证据、提出控告。对于因取证困难等因素达不到立案标准的未成年被害人案件,可以建立未成年人被害案件线索档案登记制度,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回访,以及时发现和惩处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此外,检察机关还应对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被害案件进行监督。当发现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异议的,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并督促公安机关进行立案办理。如果发现公安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证人以诱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或者侵害未成年被害人、证人的人格尊严及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未成年被害人参与询问取证时要特殊对待
欧盟委员会《儿童保护——防止儿童和性侵害公约》第35条就规定,对受害儿童进行询问,只要能满足刑事审理相关要求,应尽量减少对受害儿童的询问次数。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询问未成年被害人的相关要求,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又细化了对未成年被害人这方面的保护。综合相关规定,相关司法人员在询问未成年被害人时应当注意:
一是坚持不伤害原则。未成年人被害案件应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司法人员负责办理,被害人如果是女性,则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参与。公检法机关和律师询问未成年被害人时,应选择未成年人住所或者其他让未成年人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场所进行,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询问应当考虑其身心特点,采取和缓的方式进行;对与犯罪有关的事实应当以一次询问为原则进行全面询问,对于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可以采取“一站式调查取证”模式,并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可以作为证据在诉讼各环节中多次使用。
二是采取保护措施。侦查人员到未成年被害人所在学校、居住地调查取证时,应避免穿着制服、驾驶警车或采取其他可能暴露未成年被害人身份、影响被害人名誉、隐私的方式;指证环节可以用模具代替未成年人身体,尽量减少未成年人的被害回忆联系。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时,可以通过播放未成年人陈述、证言视频或计算机远程手段进行作证,以减少未成年被害人出庭受质询的情况,对于确有必要出庭的,应根据案件情况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保护措施,避免未成年人与加害人直接接触。
三、有关未成年被害案件的信息要特殊对待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之所以规定未成年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就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但是这种以犯罪人为标准的规定,直接把成人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排除在外,显然不利于对于未成年被害人这一更弱势群体的保护。为弥补这一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缺失,我国应当将未成年人被害的案件也纳入不公开审理的范围。
具体来说,对于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其他案件也可以根据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申请而不公开审理。其中,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宣布时应注意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除了审理情况不应公开,有关未成年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也不能公开。司法程序中,对于涉及未成年被害人的身份信息及可能推断出其身份信息的资料和涉及犯罪侵害细节等内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律师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予以保密。法院在对外公开诉讼文书时,也不得披露未成年被害人的身份信息及可能推断出其身份信息的其他资料,未成年人被害的事实也应以适当的方式叙述。查阅、摘抄、复制的未成年人被害案件的案卷材料,不得公开和传播

C. 什么是“同时伤害”其中各致害人主观过错是否必须都是故意有相关的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否有无案例

同时伤害,是指二人以上没有意思联络而同时伤害他人的情形。 同时伤害,各致害人的主观不要求必须全是故意,但应造成伤害的结果。 同时伤害不能认定为共同伤害。 目前没有同时伤害的解释,同时伤害应根据案情,按《刑法》第234条确定责任进行量刑。

D. 司法、刑法上的自首从轻发落是不是司法懒惰侵犯受害人合法权利的犯罪行为

已满十四周来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源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E. 司法不公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损失和给整个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司法不公对当事人的损害是直接且无法做出准确预设的(只能看实质上的危害和损失),对社会危害在于直接妨碍公平社会和诚信制度的建设,并对公众价值取向的选择上造成负面影响。

F. 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严重违反法律程序损害当事人巨大损失,投诉无门怎么办,每级法院审理都不承认有错,包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一条对司法鉴定概念所作的规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即鉴定人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是在诉讼活动中进行的。一般司法鉴定活动的开展是司法鉴定机构受人民法院的委托而进行的。在司法鉴定机构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后,司法鉴定机构再确定鉴定人对委托事项进行鉴定,鉴定人的行为代表的是接受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履法院委托事项的行为。而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不论鉴定机构的行为如何(如不接受鉴定委托、接受鉴定委托进行鉴定或鉴定结果如何),都不会给委托人(人民法院)造成损失,只有可能给没有参加委托的当事人一方造成损失。所以,在人民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鉴定的情况下,当事人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承担的不应是违约责任而只能是侵权责任。虽然司法部的规章规定在鉴定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失的,鉴定人(或说鉴定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它既未规定哪些属于重大过失,也未规定哪些不属于重大过失。根据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和第六条第一款“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只要侵权人有过错,且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并未规定过错的大小和程度。且《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鉴定人的侵权责任首先由司法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承担并享有追偿的权利。所以,对于“幕墙有限公司”因“咨询有限公司”的过错给自己造成10多万元损失提起的诉讼,法院应当受理。

G. 淘宝司法拍谁来保障竞买人权益。淘宝司法拍卖就是骗子、有图有真相、害人害己、公布是3月14日至4月7

315去投诉他们,这种行为太坑人了,他们以为凑钱容易么。。

H. 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包括哪些情形

妨害司法秩序罪包括以下几项具体罪名,也即几种情形:
一、【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据失实,不是有意伪造的,不属于伪造证据。
三、【妨害作证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
妨害司法罪(相关书籍)
作伪证的行为。
四、【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五、【打击报复证人罪】,是指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
六、【扰乱法庭秩序罪】,是指在法庭开庭审理案件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或旁听人员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七、【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窝藏、包庇罪为选择性罪名,具体包括窝藏罪和包庇罪。
八、【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行为。
九、【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I. 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厉害吗

当然厉害,毕竟是中国最难的考试TOP1啊,能通关就非常棒了,而且数据统计,基本上全国的通关率在10%,想想吧有多难,能通关的都是人才啊。

J. 司法所长可以利用职权可以威胁我受害人,对受害人乱定罪拷人吗

1 当然不可以威胁受害人
2 当然 可以论定罪受害人
可以像省市级党委进行举报

热点内容
中国婚姻法多大可以结婚17年 发布:2025-10-11 03:16:56 浏览:211
2015年婚姻法解释 发布:2025-10-11 03:16:55 浏览:6
法官算军人吗 发布:2025-10-11 03:10:39 浏览:640
新婚姻法见面礼 发布:2025-10-11 02:46:00 浏览:403
普法法治信仰 发布:2025-10-11 02:40:23 浏览:405
审美与道德 发布:2025-10-11 02:30:17 浏览:37
法律硕士可以去高校当老师吗 发布:2025-10-11 02:28:36 浏览:379
刑法19条 发布:2025-10-11 02:14:14 浏览:759
经济法有必要听网课吗 发布:2025-10-11 01:58:54 浏览:795
法律援助离婚和好 发布:2025-10-11 01:52:30 浏览: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