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干股公司法

干股公司法

发布时间: 2021-01-04 22:08:43

① 关于企业干股

现在创始人分家的案子真是太多了,很多都闹上了刑事厅。”听到记者提起德云社分家的新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庭的董法官很有感触。董法官身处的海淀区,正是中关村很多中小型创业企业集中的核心地带。“看了太多的朋友反目、哥们成仇的例子,其实当初如果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大家完全可以好聚好散。”防范:创业之初应杜绝三种情形给“干股”很容易出问题;由别人代办成立公司会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很容易分不清责、权、利。也许像王文京、希望集团四兄弟、黄光裕等企业家在创业之初,谁都没有想过要分家,但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他们最后都还是因为有各自的理想和对公司的不同理解而分手。因此,在创业之初,各个创业人都应该目标明确,把各自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统一。“当然,人各有志,有的人追求眼前利益,有的人追求长远发展,这也并不影响大家开始一起打天下。关键是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制度,方能保证如果哪一天有创始人离开,公司一方面能保持正常的运转,另一方面还能吸引新人来加盟。”中瑞律师事务所的李静传律师说。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实却是,很多开始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成本约束,往往不能投入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去进行制度建设。事实上,在创业一开始就要求企业把所有制度完善起来也不太现实。尽管如此,为防患于未然,律师还是提醒创业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办事。事实上,我国新的《公司法》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是非常详细和清楚的,如果对于制度建设投入有限,北京世嘉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范伯松律师则提出了三种情形是一定要杜绝的:第一种行为是公司由一个“老大”A挑起来,而给其他人以“干股”。比如一个注册资产100万元的公司由三个人成立,实际上这100万元都是由A一个人出的,A送给B和C各10%的“干股”。这种公司到最后分家的时候,所谓“干股”就会说不明白,很容易出问题。一方面是“干股”得不得到承认是个问题,另一方面,B和C的各10%的股份性质是赠与还是替持股都说不清楚。第二种行为是很多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是由别人代办的。在公司运转了三四年之后,所有股东根本都不知道章程是什么了,尤其是高新技术入股,最好把无形资产各自占的比例在之前就约定好。“我曾遇到过一个案子,在创业的时候有品牌,但是品牌的注册人到底是谁?创业团队都不知道。结果那个注册人走了,就带走了公司,这其实就是无形资产的损失。”李静传律师也强调,最好能在创业之初就把所有事情都讲到最坏,并约定清楚。第三种情形现在很普遍,就是很多创业型中小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很多创始人有双重身份,既是股东,同时又是管理者和打工者。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矛盾往往就在于管理该董事会决议的和股东会决议的穿插与混淆,往往到最后就说不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相关企业多学学《公司法》,弄清楚哪些是董事会的权利,哪些是股东会的权利;另外,在公司章程上,董事会跟股东会的责、权、利也要分清楚。”对于以上三种隐患,最好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杜绝。“千万不要为了'面子’就不做约定,或者就不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确定一个清晰的利润分配方案
但如果是合伙型企业,就会有连带责任的问题,律师事务所就是典型的合伙制企业例子。一旦大家要一拍两散,很多当初一起创业的兄弟当然也希望好聚好散。“为了解决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在程序方面,双方可以在之前的合作协议里就写清楚。如果出现问题和纠纷,就可以先协商解决,协商不了的可以到法院诉讼,也可以申请仲裁。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式,会因情况而异。因为有的人需要时间快,有的人则需要省钱。”除了在公司成立的时候就需要做好制度建设外,在公司发展当中,对于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方面的保护,也要不断地完善。“比如什么是职务发明?什么是职务作品?这些知识产权什么时候算公司的?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以约定,但随着之后发展,也可以在某个具体行为之前进行约定。总之,创业者要注意不断地完善章程,因为一旦有问题的时候,法院只会认章程。”

② 如何认定干股股东的合法性

山西 陆先生 陆先生: “干股”是一种俗称,干股股东又被称为影子股东,是指不实际出资或用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等不符合《公司法》规定出资形式的要素出资,而占用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的股东。 干股股东的表现形式 1、不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一些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以及一些不愿意公开身份,但却掌控公司资源,或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人或法人、采取不投入出资而占有公司股权。其所占有股权的出资并未体现在公司登记或备案的工商材料中,也未体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中,而是以他人名义占有公司股权,或干脆用另外的文字载体、口头协议等约定享受企业收益。这种股权被人通俗地称为“干股”。 2、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 与不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相对应,有一些自然人或法人虽未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但却通过种种方式登记为公司股东,并取得了公司向股东颁发的出资证明,也登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并参与公司的管理及利润分配。这种不出资但却取得股东资格的民事主体也被称为“干股”股东。在实践中,这种干股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其存在的基础大致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因腐败而产生,其二是因交易而产生。 干股股东的法律责任 1、不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的法律责任。 不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其共性在于既未出资,也未进行形式登记,这种共性的法律后果是无论其股权取得的原因有何不用,其股东资格都不会受到法律保护。对于一些对公司的成立或运营起过重大作用,通过不对公司出资却享受公司收益的法人或自然人而言,其收益权随时可能被终止,法律无法以股东资格去保护其取得收益的权利。对于那些利用职权享有公司收益,这种股无疑是“权力股”,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无疑是违法或犯罪行为。如果这种“干股”股东的违法行为如果符合受贿罪等罪名的构成要件,则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如果违反了党纪、政纪,则要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2、公开身份干股股东的法律责任。 根据公开股东身份干股股东的两种存在基础,其法律后果也不同。对于因腐败而产生的干股股东,如上所述要承担其违法甚至于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法律责任。对于因交易而产生的干股股东,其交易的形式不同,导致其法律责任也不同。如对于掌控公司运营资源或对公司设立或动作有重大贡献,取得公司股权并登记为公司股东的,更趋近于《民法》的赠与行为,我国法律保护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意思自治行为。对于因违法交易行为而产生的干股股东,当然不会保护其股东资格,同时也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修订后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不允许法人或自然人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等作为出资,因以上出资取得干股的股东资格不会受到法律保护。 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 赵多政律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③ 请问公司给我“干股”,这有法律效力

具有法抄律效力。

“干股”本质是袭赠与关系,只要符合赠与的法律规定及公司法的规定,“干股”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第三条第二款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3)干股公司法扩展阅读:

常见的干股取得方式:

1、股权赠送

公司设立后,股东直接将部或者一部份股份赠与他人,受赠人就成为“干股”股东。

2、股权激励(无偿或低价转让部分股权)

一些高科技类、管理类或者其他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大股东将自己手中的部分股权无偿奖励、或者优惠价格转让给受激励对象。

受激励对象往往都是对企业贡献较大的技术性、管理性人才或者其他核心人员,这样股权激励以后,他们与公司不仅仅是劳动关系,还有望与老板一样取得利润分红,更加具有吸引力。

不过,因股权激励获得的干股,其权利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股权限制转让,业绩达到一定标准,工作满多少年等等。

④ 公司法干股具体有哪些规定

首先,你要明来确你的企业的自性质,是合伙还是有限责任公司,两者的治理方式是不一致的。
《合伙企业法》并未对合伙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予以明确,原则上合伙企业事务由合伙人共同决定(合伙人会议)。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的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股东会和股东大会。

⑤ 公司变更时去掉干股需夲人签字吗公司法有无干股规定

您好,复您的问题属于公司法范制畴。
首先,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公司股份获得以出资为前提,可以说中国公司中并无"干股",公司法中也就没有关于"干股"的相关规定。也不要将无形资产出资认定为干股,正确估值的无形资产是实际出资,并不是"干股"。
关于公司变更时,去掉干股是否需要本人签字的问题。需要考虑干股持有人获得干股的方式,以及持有干股的类型。登记在工商档案中的干股股东与没有工商登记的隐名股东,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上有较大差别。

干股问题相对复杂,如能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可为您提供更准确的法律意见。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并采纳。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对于公司法相关问题仍有疑惑,欢迎前来咨询。

⑥ 干股合法吗

所谓的干股通常是不合法的。
现实中有人把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出资称作“干股”,这其实是没有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资产价值。经过评估确认了价值的无形资产,在公司设立时,依法办理了转移手续的,应当认为是实际出资,而不是所谓的“干股”。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因此,在中国公司中并无“干股”,也就谈不上以干股作抵押。如果是以无形资产出资的股份,你应当查看该公司的工商登记档案,其名下的股份份额就是其依法可以抵押的股份。
另附:干股已成为新类型受贿行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8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收受干股”“期权寻租”等10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类型受贿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具体意见。
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但其实干股并不是指真正的股份,而应该指假设这个人拥有这么多的股份,并按照相应比例分取红利。干股的概念往往存在于民间,特别是私营企业,在私企的老板们给予干股的时候,有的会签署一些协议,有的没有,但是基本上无论哪种,持有干股的人都不具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有实际控制权的是“实际控制人”)。所以,这种干股协议不如叫做分红协议更加贴切。
“干股”是指股东不必实际出资就能占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份额的股份。中国法律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因此,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干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所以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某公司注册资金10000元,在提交给工商局的《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A出资9900元并按照60%的比例分取红利,B出资100元并按照40%的比例分取红利,此时B的实际出资额只有1%,但是却按照40%的比例分红,这种分红比例相当于B出资了40%。
同时,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所以B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只是承担100元钱的法律责任。
由于这种分红比例是按照法律规定写在《公司章程》中,并且提交给工商局备案,所以这种所谓的“干股”即有法律保障的“干股”。

⑦ 什么是干股干股是否受法律保护

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所谓的“干股”。

“干股”是指股东不必实际出资就能占有公司一版定比例股份分额权的股份。我国法律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因此,我国不存在所谓的“干股”。
但是,现实中有人把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出资称作“干股”,这其实是没有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资产价值。经过评估确认了价值的无形资产,在公司设立时,依法办理了转移手续的,应当认为是实际出资,而不是所谓的“干股”。《公司法》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因此,在我国公司中并无“干股”,也就谈不上以干股作抵押。如果是以无形资产出资的股份,你应当查看该公司的工商登记档案,其名下的股份份额就是其依法可以抵押的股份。

⑧ 干股股东是什么意思,干股股东承担哪些法律责

什么是干股股东?
“干股”是一种俗称,干股股东又被称为影子股东,是指不实际出资或用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等不符合《公司法》规定出资形式的要素出资,而占用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的股东。
干股股东的法律责任?
1、不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的法律责任。
不公开身份的干股股东,其共性在于既未出资,也未进行形式登记,这种共性的法律后果是无论其股权取得的原因有何不用,其股东资格都不会受到法律保护。对于一些对公司的成立或运营起过重大作用,通过不对公司出资却享受公司收益的法人或自然人而言,其收益权随时可能被终止,法律无法以股东资格去保护其取得收益的权利。对于那些利用职权享有公司收益,这种股无疑是“权力股”,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无疑是违法或犯罪行为。如果这种“干股”股东的违法行为如果符合受贿罪等罪名的构成要件,则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如果违反了党纪、政纪,则要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2、公开身份干股股东的法律责任。
根据公开股东身份干股股东的两种存在基础,其法律后果也不同。对于因腐败而产生的干股股东,如上所述要承担其违法甚至于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法律责任。对于因交易而产生的干股股东,其交易的形式不同,导致其法律责任也不同。如对于掌控公司运营资源或对公司设立或动作有重大贡献,取得公司股权并登记为公司股东的,更趋近于《民法》的赠与行为,我国法律保护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意思自治行为。对于因违法交易行为而产生的干股股东,当然不会保护其股东资格,同时也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修订后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不允许法人或自然人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等作为出资,因以上出资取得干股的股东资格不会受到法律保护。

热点内容
行政法规是指什么 发布:2025-10-12 15:46:28 浏览:865
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发布:2025-10-12 15:38:51 浏览:577
当事人会见法官 发布:2025-10-12 15:34:23 浏览:749
直觉的道德情感 发布:2025-10-12 15:23:40 浏览:186
规范司法鉴定 发布:2025-10-12 14:55:54 浏览:559
深圳劳动法宫外孕休假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10-12 14:44:26 浏览:817
男主是法官的婚后 发布:2025-10-12 14:32:19 浏览:775
张洪法院电话 发布:2025-10-12 14:31:33 浏览:825
房产查封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12 14:29:42 浏览:732
英美法系会计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2 14:23:20 浏览: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