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交换

民法交换

发布时间: 2021-01-05 01:16:08

民法典我提问,前十年前镇司法所及镇国土所判决土地互换见证书有法律效力

有啊,十年前的,又是国家机关的见证书,有法律效力!

Ⅱ 以交换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有哪些,有哪些只要承诺就行

楼主说的应该是以标的物交付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关系吧!合同法当中的几种实践合内同的类型所指向容的法律关系都是属于这种的。比如 借款合同 定金合同等等。
另外,从物权法角度上来说。动产的所有权转移是需要以交付为生效要件的。但是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交付,是动产物权转移的要件,但并非买卖等动产转移合同的生效要件。也就是说。除了合同法当中的几种实践合同是以交付为生效要件的以外,其他都是诺成合同。即意思表示一致起即成立生效。但是 这种合同的成立生效与物权变动并无必然联系。

Ⅲ 民事诉讼有不交换证据的吗

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民诉证据的交换】
1、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2、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
3、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届满。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据交换日相应顺延。证据交换应当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
4、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
5、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并提出新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在指定的时间进行交换。
6、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7、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8、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民诉证据的确认】
1、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2、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Ⅳ 为什么民事诉讼中要提前交换证据

因为不能证据偷袭,不利于对方辩护。

Ⅳ 民事诉讼中证据交换规则是怎样的

证据交换是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产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精神以及法院审判的实践,可以给证据交换下如下定义:证据交换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对于证据较多及复杂疑难案件,于答辩期满后,开庭审理前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将能够证明各自主张的所有证据进行交换。如在期限内不提出相关证据,则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从而固定、限制或撤销部分证据,明确案件争议焦点的诉讼活动的总称。
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是指于诉讼答辩期届满之后,开庭审理以前,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之间相互明示其持有证据的行为或过程。对于比较复杂的民事案件,为了提高开庭审理的实效,民事诉讼程序一般都要设置开庭审理前的程序。审理前的准备程序中主要的事项之一就是要让当事人提出证据,相互了解证据信息,从而明确诉讼的争议点,为开庭审理做好准备。证据交换由当事人启动,即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
证据开示制度,但又与美国的证据开示不同,最大的不同有两点:其一,中国的证据交换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美国证据开示制度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此事人之间的证据交换,但该证据交换一般不是在法院主持下进行;其二,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包括了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的强制性开示,即通过某种方式要求对方提供证据信息,而中国的证据交换不包括强制性开示。

Ⅵ 民法中的“等价有偿”原则是什么意思

等价有偿原则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的原则。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者外,取得他人财产利益或得到他人的劳动服务必须向对方支付相应的价款或酬金。

《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原则。中国的等价有偿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方享有权利时,则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方承担义务也应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不能一方只享有权利或仅承担义务。

2、当事人取得的财产与其履行义务在价值上大致相等。在特殊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不向对方履行财产上的义务。如赠与、无偿借贷。

3、当事人共同从事某种民事活动时,各方都应该取得一定经济利益,一方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侵犯他方利益。

4、一方给另一方造成损害,应依据损益相当的原则,使加害人的赔偿数额与受害人的损失相符。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具有经济内容的民事关系,对于非财产内容的人身关系不适用。

(6)民法交换扩展阅读

作用:

等价有偿原则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举例:

买价值100万的东西就要付100万,价值要对等,如果不付,那就是无偿占有,成了侵犯他人财产。当然,这个价值是双方约定的价值,有时候可能会与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只要意思表示真实,不违法的情况下,别人愿意将100万的东西50万卖出,甚至白送也是可以的。

Ⅶ 民法调整的内容有哪些

你好,每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解决特定的社会矛盾,从面与其他部门相区别。由于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而使我国民法具有其他法律部门所不具有的内容和特点。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根据《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口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财产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涉及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各类性质不同的关系。我国民法只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即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以财产所有和交换为内容。平等主体羊的财产关系具有如下特点:(1)民事腐朽 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任何主体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彼此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互利的,当詹财产利益受到损害时,应该得到同价值的补偿。(2)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这是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特点决定的。既然地位平等,当事人的表示就应当是自由的。不论双方的经济实力差别如何悬殊,也不论双方在行政管理关系中处理何种地位,都不允许他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非经双方自愿协商,都不能缔结协议。(3)等价有偿。这是民事认本法律地位什和自身经济利益。因此,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大部分都应贯彻价有偿的原则。但是,当事人依法形成赠与、借用、无偿保管、无偿代理等民事关系,也是法律所允许的。当然,形成此类关系,也必须坚持商品经济所要求和决定的平等、自愿原则。
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所有关系是指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因转移财产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两类财产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财产所有关系往往是发生财产流转关系的前提条件,通常只有财产所有人才能对财产实施法律上的处分,与对方发生债务的关系;而财产流转关系通常又是实现财产所有关系的方法以即财产所有人通过债的关系取得或行使财产的所有权。这两种财产关系,只要发是生在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都应该由我 国民法调整。这是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以及民法对商品经济关系进行统一调所决定的。
我国民法统一调整平等主体这间的财产关系,反映了社会说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需要。所法固有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保护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保护他(它)们发挥独立性,并允许和鼓励主体依法从事广泛的经济活动,保障主体依法对其行为进行选择的自由。为了保障交换者对于交换的产品拥有法律上的支配权利,使交易双方通过合意来完成交换行为,我国民法所有权制度确认财产的归属,利用债权制度保障瓷缸的正常秩序。为了使进入市场的商品交换者,彼此把对方视为商品氖者,并基于其自主自愿而发生推土等价有偿的交换行为,《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就成为市场活动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则。此外,为了调整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中各种纷纭复杂的商品交换关系,我国民法的法律行为制度也精密地控制着交换的秩序,力求使各种交换行为在法律上有所依归。民法许多体现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等原则的规范,有助于协调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导其按照社会主义原则从事正常的交换活动,开展公平的竞争。尤其应该看到,我国民法的许多制度均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债权制度确认了让渡商品和实现商品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确认了商品在交换时可以发生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利益和示来利益的分离,确认了商品在交换时可以发生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分离,使商品交换超出了地域的、时间的和个人能力的限制,从而使商品交换更为迅速、财产的权能分离更为复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可以概括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具体的经济关系,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流转关系,是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是:
1.主体地位平等;2.与人身不可分离;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4.民法确认人身关系,用民事方法保护人身关系
这个是民法基本的定义

Ⅷ 什么叫民事审判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证据交换制度是指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组织下,在法院指定的或者双方约定的时间,主动提内交各自证据与对方交容换,从而达到提前了解各自证据的目的。在审判制度中,"它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作为诉讼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民事诉讼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设立证据交换制度的目的和价值在于通过证据交换,整理和固定证据及诉讼请求明确争议焦点,为双方当事人争取胜诉制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的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增加诉讼的对抗性、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使法官更易于以中立者的身份进行裁判。证据交换制度是民事审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2001 年12 月6 日最高人民法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初步确定了我国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从而将证据交换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领域。

Ⅸ 求2014年考北京大学 民商法研究生的朋友 交换个联系方式 交流下,共同进步哈 (>^ω^<)喵~~~

o(╯□╰)o

热点内容
新部队条例 发布:2025-10-12 18:50:49 浏览:696
经济法的形式包括 发布:2025-10-12 18:50:41 浏览:707
xx法治 发布:2025-10-12 18:48:43 浏览:324
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锦标ppt 发布:2025-10-12 18:48:09 浏览:567
上海担架电梯法规 发布:2025-10-12 18:38:25 浏览:745
北京会计从业财经法规串讲 发布:2025-10-12 18:15:58 浏览:59
民事诉讼法律知识问答 发布:2025-10-12 18:12:21 浏览:237
强制执行在民事诉讼法里吗 发布:2025-10-12 18:04:57 浏览:364
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10-12 17:56:41 浏览:634
民间借贷是否列入法律援助范围 发布:2025-10-12 17:42:09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