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舆论司法监督

舆论司法监督

发布时间: 2024-04-05 17:12:32

Ⅰ 鍙告硶鐩戠潱鍜岃垎璁虹洃鐫f槸鐭涚浘鍏崇郴鍚

娉曞緥涓昏傦細

鍙告硶鐩戠潱鏄鎸囧浗瀹跺徃娉曟満鍏充緷鎹瀹娉曞拰鏈夊叧娉曞緥瀵瑰浗瀹惰屾斂鏈哄叧鎵瀹炴柦鐨勭洃鐫c傚湪瀹炶屸滀笁鏉冨垎绔嬧濆娉曞師鍒欑殑鍥藉朵腑锛屼竴鑸鐢辩珛娉曟満鍏充富绠″娉曟垨涓鑸娉曞緥鐨勫埗瀹氾紝鐢卞徃娉曟満鍏充富绠″娉曞疄鏂界殑鐩戠潱锛屼袱鑰呬箣闂村瓨鍦ㄧ浉浜掑埗琛$殑鍏崇郴銆傝屽湪瀹炶屸溾濃滆琛屽悎涓鈥濆娉曞師鍒欑殑鍥藉朵腑锛屽埗瀹氬娉曞拰鐩戠潱瀹娉曞疄鏂界殑鏉冨姏缁熶竴鐢卞浗瀹舵渶楂樻潈鍔涙満鍏宠屼娇锛屽徃娉曟満鍏冲拰琛屾斂鏈哄叧鐨勫湴浣嶄竴鏍凤紝鍙告硶鏉冨拰琛屾斂鏉冧笉鏄鐙绔嬬殑锛屽畠浠閮界敱绔嬫硶鏈哄叧浜х敓骞跺悜绔嬫硶鏈哄叧璐熻矗銆

娉曞緥瀹㈣傦細

銆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瀹娉曘 绗涓夋潯涓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鐨勫浗瀹舵満鏋勫疄琛屾皯涓婚泦涓鍒剁殑鍘熷垯銆傚叏鍥戒汉姘戜唬琛ㄥぇ浼氬拰鍦版柟鍚勭骇浜烘皯浠h〃澶т細閮界敱姘戜富閫変妇浜х敓锛屽逛汉姘戣礋璐o紝鍙椾汉姘戠洃鐫c傚浗瀹惰屾斂鏈哄叧銆佺洃瀵熸満鍏炽佸″垽鏈哄叧銆佹瀵熸満鍏抽兘鐢变汉姘戜唬琛ㄥぇ浼氫骇鐢燂紝瀵瑰畠璐熻矗锛屽彈瀹冪洃鐫c備腑澶鍜屽湴鏂圭殑鍥藉舵満鏋勮亴鏉冪殑鍒掑垎锛岄伒寰鍦ㄤ腑澶鐨勭粺涓棰嗗间笅锛屽厖鍒嗗彂鎸ュ湴鏂圭殑涓诲姩鎬с佺Н鏋佹х殑鍘熷垯銆

Ⅱ 如何区分舆论监督司法与舆论干预司法的界限

从本质来说舆论的作用就是监督司法,因为舆论是没有裁决权的,只有提意见建议的权力。司法可以参考,但可以拒绝不符合法律条文的意见建议。
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应该努力做到既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又合理的处理舆论的监督,做到办案不受社会舆论的倾向性引导,保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公开。这就要求广大法院检察院应该坚持依法办事,依章程办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要求作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办案能力,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平衡好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两者的关系,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司法改革进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关系辩证统一,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也可以反过来有利于舆论监督更好的实现,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舆论监督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上。
舆论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就像一面镜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时刻警醒他们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维护司法公正,并且我国对于舆论监督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明。
法律依据
《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
为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旁听案件庭审、采访报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便利。
第二条对于社会关注的案件和法院工作的重大举措以及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的其他信息,人民法院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稿、法院公报、互联网站等形式向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第三条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新闻媒体记者和公众可以旁听。审判场所座席不足的,应当优先保证媒体和当事人近亲属的需要。有条件的审判法庭根据需要可以在旁听席中设立媒体席。记者旁听庭审应当遵守法庭纪律,未经批准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Ⅲ 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一)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积极作用
1.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是司法活动的重要原则。社会舆论监督作为社孝启蚂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司法公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热点案件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引起数以亿计的关注,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实时了解案件审判进程,高效便捷地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对司法机关而言,社会舆论的监督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司法机关在社会公众的注视下,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司法审判活动,更加注重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司法公正。另外,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司法审判活动更巧埋加公开透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司法腐败和公权力干预司法的现象,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维护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缓解了司法机关承受的外部压力,保证了司法审判活动公平、公开与公正。
2.社会舆论有利于实现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
“无论媒体还是公众,都会把案件结果是否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衡量案件审判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现实中,媒体大众对司法程序的规范性和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并不敏感,但司法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却能够直接触发社会舆论的中枢神经。在司法审判活动中,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步一步跟进,从初期的案情分析逐渐转移到裁判结果的激烈讨论,社会舆论在司法审判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正是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司法机关在社会公众的注视下,将司法审判活动保持最大限度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同时,还要注重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将社会公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司法审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泸州二奶受遗赠案”中,审判机关认为虽然遗嘱在形式上有效,但在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下,法官根据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原则,认为死者遗赠行为违犯社会公德,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判决遗赠行为无效。社会舆论的监督直接对司法审判活动进行评价,不仅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审判结果的接受程度,更体现了司法审判活动的社会效果,对法治国家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
1.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
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即“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应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因热点案件形成的社会舆论,通过媒体的渲染、政府部门的关注,给司法审判带来重重压力,往往会发生舆论绑架司法,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的现象。所谓的“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利用社会舆论对司法机关审理的案件,发表干预和影响司法活动的新闻报道。社会舆论往往在司法审判活动尚未完结之时,对案件进行预测性判断,不仅给案件当事人带来困扰,还给司法审旁昌判机关带来舆论压力。在法官做判决之时,如果被别的观点影响,法官就不再存在了。法院如果被胁迫影响,他们便也不是法院了。 因此,社会舆论的监督必须以尊重法律和正当的司法程序为基础,不能无限介入司法审判,否则就会严重阻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2.社会舆论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
由于我国关于媒体监管方面的法律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部分新闻媒体自身定位错误,为了获取流量和关注度,不惜夸大案件事实,甚至故意抹黑司法机关来误导舆论,故意煽动社会舆论发酵,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再加上近几年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大打折扣。案件当事人通过正常法律途径不能维护其合法权利时,转而诉诸舆论寻求援助,舆论监督的异化会反过来加重对司法权威的损害。社会舆论一旦形成浩大声势,必然带来行政部门对司法的干预,动摇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导致司法日渐衰败,而司法的衰败又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司法的不信任。就如季卫东教授所言,“令人遗憾的是,司法合理化的进程在中国却碰到了制度和文化的瓶颈。审判不能独立于政府权力以及司法腐败,导致人们必然诉诸舆论监督”。 司法的价值没有得到尊重,司法信任危机就难以解决,公众无法信任司法审判,转而依靠舆论的监督力量来寻求正义,久而久之,社会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司法公信力将日益衰败。

Ⅳ 司法的外部监督方式包括哪些

司法的外部监督方式主要包括: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公民监督。

(一)人大监督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由其产生的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其宪法地位的一项重要权力。人大监督司法权的实质,是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国家司法权进
行制约,以保证司法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人大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权力来源的权威性

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监督权直接来源于宪法。人大法律监督所依据的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而在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中,行政机关和司法
机关所依据的可以是宪法,但更多的是依据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人大监督代表的是国家意志、人民意志,体现的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本质与内容。

2.监督对象的广泛性

人大的法律监督,从对象上,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从客体上,包括了三机关的人事、财政、立法、执法活动。[1]在我国,没有任何其他机关能够像人大一样同时拥有监督全部国家机关重要活动的权力。

3.监督层次的至上性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监督同其他国家监督形式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机关的关系,国家机关体系内一切其他层次的监督都必须向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和制约。

4.监督方式的间接性

人大的监督权侧重于对监督对象起威慑、督促、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手段来达
到监督目的,一般不直接去纠正、处理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人大在听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对它们进行质询时,通常只发表一些评价性意见,对有关机关
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性意见,要求自行纠正其违法行为等方面。人大最严厉的监督方式是罢免或撤职,而这也仅仅是促使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的手段。

(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批评或抨击。舆论监督具有相对的言论自由性、及时性、广泛性。

1.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媒介,是防止和纠正司法腐败,推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实现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监督力
量。司法通过公开接受舆论的监督,满足宪法赋予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公众对司法的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舆论通过司法公开监督司法行为,从而能更
好地促进公正审判、防止司法权的滥用,同时也是确保司法公正能够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有效方式。

2.新闻媒体监督在现代法制国家已成为一种谁也无法漠视、不敢小看的监督力量。平民百姓街头小巷的议论成不了气候,而新闻媒体的评论就不一样,对法院的审
判具有强大影响力,甚至决定了法院判决的走向,因而素有“媒体审判”之称。而舆论监督本身具有覆盖面大、影响深远、及时有效等特点,它通过营造舆论环境进
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思想、行为,并借此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起到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舆论监督可以提升司法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拓宽公众
参与权力运作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纠正司法偏差,有助于捍卫公民的权利和实现社会的正义。从“房姐事件”“问题奶粉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诸
多案件来看,舆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司法机关的办事效率及公开程度,推动了社会公正的落实。同时,正面的舆论报道可以提升法院的公信力,宣传普及
法律知识,促进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发展。拿“孙志刚”案件来说,正是由于舆论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
出台,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三)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一般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活动。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监督权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批评和建议权;二是申诉和控告权;三是检举权。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和黄炎培谈论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政权更迭周期时,曾经说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而公民监督司法权则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公民参与公权力行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监督司法
权主要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实现。

Ⅳ 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第三十四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版,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权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七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
第八条第6款: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察法》
第三条:人**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五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Ⅵ 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逻辑关系

一、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

舆论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就像一面镜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时刻警醒他们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维护司法公正,并且我国对于舆论监督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明。2009年12月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司法腐败是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了《人权宣言》。第一条指出:“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们倾向于安全,有序,可预见的世界,不希望出于混乱,难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适应中,由于权势,金钱的影响,导致一方受到偏袒,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无序的状态。”人们对于自己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所以人们渴望在后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舆论监督,司法活动就被置于公众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由于金钱和权势带来的不公,为司法审判涂上了一层防腐剂,从而有利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现。

(二)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舆论不仅对社会、对群众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它对于党、对于政府、对于一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也起着监督作用……经过这样经常的舆论监督,这类行为将会大大减少。例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以及各地方卫视的法制节目在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农民时建峰伪造军车牌照骗免高速公路通行费案,电视台对其庭审进行了现场直播。类似的舆论监督使得案件在公开、公平、公正环境中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此外,舆论监督是的广大的普通的民众参与到案件的评论中来,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监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专断以及冤假错案的出现。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于案件的持续跟踪报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识以及警示社会大众的效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热点内容
湖南刘程法官 发布:2024-05-06 12:22:08 浏览:92
会计基础经济法和会计实务哪个容易 发布:2024-05-06 12:21:38 浏览:3
法治在线宽城515杀人案 发布:2024-05-06 11:05:53 浏览:376
注会通过会计和经济法可以免考初级么 发布:2024-05-06 10:08:07 浏览:833
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ppt 发布:2024-05-06 09:13:17 浏览:251
人民法院申诉复查规定 发布:2024-05-05 23:52:36 浏览:159
小区保安打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4-05-05 20:45:55 浏览:314
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则有哪三个 发布:2024-05-05 20:25:44 浏览:815
假冒专利罪应负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05-05 20:13:56 浏览:703
观看法律知识讲坛有感 发布:2024-05-05 19:38:52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