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思路图

刑法思路图

发布时间: 2024-04-05 18:51:32

Ⅰ 专科学法律,但是专科阶段老师只讲了刑法的总则部分,请问分则要怎么学还有专插本的刑法要怎么复习准备

关于复习方法,这里给你一些思路:

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联系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轮番复习,虽然我们学习的科目不止一项,但是有些学生就喜欢单一的复习,例如语文不好,就一直在复习语文上下功夫,其他科目一概不问,其实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当人在长时间重复的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疲劳,进而产生倦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复习的时候不要单一复习一门科目,应该使它们轮番上阵,看语文看烦了,就换换数学,在烦了就换换英语,这样可以把单调的复习变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3、纠错整理:考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4、思维导图复习: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将知识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进行整理记忆,可以很快分析出知识的脉络和重点,并且记得牢固。

复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通过《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软件》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坚持就会有收获,祝你成功!

Ⅱ 2019法考备考考点【分则概述】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一、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1.罪状

(1)罪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具体犯罪基本特征(成立要件)的描述(基本罪状),另一类是对加重或减轻法定刑的适用条件的描述(加重、减轻罪状)。刑法分则对任何犯罪都规定了基本罪状,但并非任何犯罪都有加重、减轻罪状。

(2)分则条文对基本罪状的描述方式,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简单罪状、叙明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参见罪状)。

简单罪状:仅写出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特点是:简单概括,避免繁琐。例如《刑法》第232条的“故意杀人的”,第233条的“过失致人死亡的”等,都是简单罪状。

叙明罪状:对犯罪的具体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特点是:要件明确,避免歧义。例如《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引证罪状:引用其他条款。特点是:条文简练,避免重复。如《刑法》第124条第1款规定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罪状与法定刑,其第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款便是引用第1款的罪状,来说明和确定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罪状。

空白罪状:没有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具体特征,但指明了必须参照其他法律、法令。特点是:参照其他法规,避免复杂表述。我国的刑法分则中,没有典型的空白罪状。

(3)刑法分则有些条文规定了两种以上的行为,其中有的是一个犯罪有供选择的几个基本罪状,如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有的则是几个犯罪的基本罪状,如第247条,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加重、减轻罪状分为加重罪状与减轻罪状。

刑法分则对加重罪状的规定有三种情况:

①一是设专条规定加重罪状与法定刑,如第119条:

第117条【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119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②二是设专款规定加重罪状与法定刑,如第257条第2款: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③三是在基本罪状与法定刑之后,紧接着在同款内规定加重罪状与法定刑,如第254条。

【报复陷害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分则对减轻罪状的规定,一般设立在规定基本罪状与法定刑的同一条款内,没有设专条或专款规定减轻罪状。减轻罪状的内容都是“情节较轻”。

2.罪名

(1)类罪名与具体罪名。类罪名是某类犯罪的总名称。共有十个类罪名;具体罪名是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每个具体罪名都有其定义、犯罪构成与法定刑。

(2)单一罪名与选择罪名,概括罪名

单一罪名,是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个犯罪行为,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例如,故意杀人罪、盗伐林木罪等。

选择罪名,是指所包含的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既可概括使用,也可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罪。选择罪名的特点是可以包括许多具体犯罪,又避免具体罪名繁杂。

概括罪名,是指其包含的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但只能概括使用,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如信用卡诈骗罪,包括了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四种行为。概括罪名是介于单一罪名与选择罪名之间的一种罪名。从罪名本身没有选择余地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单一罪名的特点;但从其包含了多种行为,只实施其中之一就构成犯罪而言,它具有选择罪名的特点。

3.法定刑

法定刑与刑种不是等同概念,一个法定刑中既可能只有一个刑种,也可能包括几个刑种。例如故意杀人罪共有两档法定刑,前一档法定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中包含了三个刑种,但应认为只是一个法定刑。因此当适用这一法定刑减轻处罚时,只能判处低于10年有期徒刑的刑罚。

(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例如,《刑法》第121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立法者认为对劫持航空器并发生上述结果的犯罪,应当而且只能判处死刑。

(2)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我国刑法分则通常规定的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有利于实践罪刑相适应的原则。①规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例如刑法第433条第1款: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②规定最低限度的法定刑。例如刑法第317条规定:组织越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③规定最高限度与最低限度的法定刑。例如刑法第118条规定:“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上三种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主要是针对有期徒刑而言,因为死刑与无期徒刑没有刑度问题,拘役、管制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幅度较小,无须在分则条文中详细规定,直接根据刑法总则规定的期限进行裁量即可。④规定两种以上主刑或者规定两种以上主刑并规定附加刑的法定刑。例如,《刑法》第275条前段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该条规定了两种主刑和一种附加刑,法院在量刑时可以在这三种刑罚中选择其一。

(3)浮动法定刑:如《刑法》第227条规定,对犯倒卖车票、船票罪的,并处或单处票证价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浮动法定刑具有以下特点:①只见之于罚金刑,这显然是因为罚金刑的数额可以根据刑法规定的某种事实标准予以确定的缘故。②只适用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对其他犯罪难以甚至不可能规定浮动法定刑。③刑罚(罚金)的具体幅度(数量)要根据案件的一定事实确定。

浮动法定刑与相对确定法定刑的区别:在刑法规定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时,不管案件发生与否,人们可以事先得知刑罚的具体幅度;而刑法规定浮动法定刑时,只有查清了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才能得知刑罚的具体幅度。

法定刑与宣告刑的区别:法定刑是立法机关在制定刑法时确定的,宣告刑是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时确定的;法定刑有可供选择的刑种与刑度,宣告刑只能是特定的刑种与刑度。但宣告刑必须以法定刑为依据,即使从轻、从重、减轻处罚时,也要以法定刑为依据。可见,法定刑是立法上的规定,着眼于该罪的共性。宣告刑是司法中的适用,着眼于具体犯罪案件以及犯罪的特殊性。

Ⅲ 一招搞定刑法两阶层、三阶层和四要件的理论对比|厚大教学

刑法是什么?刑法便是犯罪论和刑罚论,犯罪论解决“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刑罚论解决“构成犯罪后应如何处置”。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其一即“杀人者死”,这便是刑法,前者“杀人”属于犯罪论,后者“死”属于刑罚论
法考中刑法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重要,相对来说也比较有难度的这么一个学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刑法中涉及很多不同的理论学说,犯罪论就是其中一个。刑法关于犯罪论的理论学说大概有这么三种:四要件说、两阶层说和三阶层说。
厚大的刑法导学已经开始了一周了,今天简单地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角度谈一下这几种学说观点之间的特点和差别,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搭建刑法的思维体系,有哪里说的有瑕疵的,也欢迎各位指正
四要件说传统的犯罪论,学习苏联而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更够犯罪的标准即看该行为是否符合四个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如果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即构成犯罪,四者缺其一就不构成犯罪(这一点使得四要件在形式上简单明了,但同时在认定某些情形下的定罪,如有未成年人参与的共同犯罪时,所得出的结论不甚合理,因此四要件说遭到很多的诟病)
四要件说所主张的构成犯罪所需要的四个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是没有顺序之分的,也就是说只要同时满足1234即可,没有逻辑判断上的先后之分(这是四要件说与两阶层说和三阶层说之间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但随着四要件的发展,当下有的学者提出四要件应遵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的逻辑判断顺序,有的学者则主张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的逻辑顺序,以此来弥补本身的缺陷
三阶层说比较新的犯罪论学说,学习德日而来,一个行为构成犯罪,要依次经过三个层级的判断,第一、构成要件符合性;第二、违法阻却事由;第三责任阻却事由,只有依次满足三个层级的判断,才能最终判定某行为是否被认为属于刑法上的“犯罪”
构成要件符合性。构成要件包括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包含主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主观构成要件包含故意、过失
违法阻却事由。主要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责任阻却事由。主要就是判断犯罪人的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少量会涉及期待可能性
三阶层说的逻辑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发生后,第一步判断,这个事实符不符合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某罪的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有没有犯罪行为?有没有危害结果?行为和结果有没有因果关系? [主观构成要件]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满足第一步后,还不能断定行为人就构成犯罪,接着进行第二步的判断,有没有违法阻却事由(在满足第一步的前提下,就推定该行为具有“违法性”,所以第二步主要从消极方面进行判断,即有无违法阻却事由,即是否满足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满足第二步后,仍然不能断定行为人就构成犯罪,还要进行第三步的判断,有没有责任阻却事由(同样,在满足第二步的前提下,就推定该行为具有“责任性”,所以第三步亦主要从消极方面进行判断,即有无责任阻却事由,即是否缺乏刑事责任能力)
两阶层说两阶层说与三阶层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两阶层在形式嫌陵氏上,是将三阶层中的第二步的判断与第一阶段的判断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不法”(即三阶层中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两阶层说中称为“积极的不法”]和违法阻却事由[两阶层说中称为“消极的不法”])和“有责”(即三阶层中的第三步的判断)的两阶层的判断逻辑
综上,四要件说、三阶层说和两阶层说之间的差别如图所示:
三阶层的体系图
两阶层的体系图
三阶层与四要件的对比图
采取不芹散同的犯罪论会有何种不同的结汪茄果?
假定犯罪事实如下:13岁的张三和30岁的李四共同强奸了小红
四要件说:13岁的张三不构成犯罪,30岁的李四构成强奸罪,最终以强奸罪对李四定罪量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罪刑不相适应)
三阶层说/两阶层说:13岁的张三虽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仍满足“构成要件符合性(对于三阶层来说)”或“客观的不法(对于两阶层来说)”,所以可以认定张三和李四成立共同犯罪,构成强奸罪,但因为张三具有“责任阻却事由(对于三阶层来说)”或缺乏“有责性(对于两阶层来说)”,所以最终张三不承担刑事责任,而对于李四来说,不仅构成强奸罪的基本犯,还同时满足了“轮奸”的法定刑升格条件,量刑直接提高了一个档次
以上,即为采取不同的观点所可能造成的处断上的不同。
想要强调的是,这种差别只是在很少的领域表现得突出(如共同犯罪),大部分情况下结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而随着四要件本身的完善,这种差别正在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备考中,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一方面。在私下的学习交流中,也不要动不动就以理论划分立场,不负责任地认为“凡是四要件的都是错的”“凡是三阶层/两阶层的都是错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刑法的逻辑和它的思维体系,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分歧

Ⅳ 求刑法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关系图解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状态。而在行为人认识的过程中,犯罪故意由两大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割裂关键词:犯罪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正文:在行为人认识的过程中,犯罪故意由两大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割裂。认识因素的含义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就是对犯罪故意认识因素含义的说明。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特有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犯罪故意是以认识因素为基础的,在认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意志因素是决定行为实施、行为方向的内在心理动力。即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明知”和“会”两个方面。明知的内容包括法律所规定的构成某种故意犯罪所不可缺少的危害事实,也就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事实。所谓“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某种危害结果。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帮到你!

Ⅳ 做一本刑法总论的思维导图需要多久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二十二天。《刑法总论》是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之一。《刑法总论》共分三编,二十二章。每章内容作为思维导图以及对导图的审核,复查以及细节方面的勾勒,各项操作统计下来,也就是需要一天的时间。总共二十二章也就是需要二十二天。

热点内容
人民法院申诉复查规定 发布:2024-05-05 23:52:36 浏览:159
小区保安打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4-05-05 20:45:55 浏览:314
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则有哪三个 发布:2024-05-05 20:25:44 浏览:815
假冒专利罪应负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05-05 20:13:56 浏览:703
观看法律知识讲坛有感 发布:2024-05-05 19:38:52 浏览:695
法学要学数学吗 发布:2024-05-05 18:54:41 浏览:855
徐珊琴律师 发布:2024-05-05 17:44:57 浏览:380
什么样的调解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05-05 15:03:16 浏览:185
赞成难民法 发布:2024-05-05 14:46:28 浏览:740
公司违反劳动法怎么写辞职书 发布:2024-05-05 13:30:10 浏览: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