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司法机构的改革
❶ 晚清的司法审判改革的作用 急求!!!
清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中西传统法文化和刑事司法制度的差异;传统中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传统西方刑事司法制度及其近代化;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刑事司法制度近代化的影响;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概念和由来等。
❷ (世界历史)晚清如何改革司法制度
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1.不平等条约对清末变法的影响。
2.清末修律的方针:内“参考古今,博容稽中外”
3.清末修律主要特点:(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坚持中国固有的制度的内容,即成为清代统治者变法修律的基本宗旨。(2)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义传统和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3)变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改革与守旧的矛盾与冲突。
4.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1)清末变法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2)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清末变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现代的法律学说和法度。
❸ 律师VS讼师:在清末的司法改革中,讼师群体如何走向消亡
古代的讼师通常指具有一定的法律辨识能力和诉讼知识,擅长在诉讼文字上下功夫,通过帮助贫民百姓撰写诉状、出谋划策、参与诉讼,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传统社会民众打官司和申冤诉求的人。
现代的律师不同于古代的讼师和状师,是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制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❹ 在清末司法机关改革后,法部和大理院分别掌管什么事务
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具有审判职能;
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有权解释法律,监督地方各级审 判活动;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衙门中相应设置检察厅)
❺ 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
一、司法体制的变革与四级三审制
对旧的诉讼体制和审判制度的改革,流于形式:
1、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刑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
2、实行四级三审制。确立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证据.保释制度;审判制度社会实行公开.回避等制度。
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二、领事裁判权与审判和会审公廨
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1834年7月22日,香港);《虎门条约》;其他条的扩充
(1) 内容:
A——中国人与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间的诉讼:依被告原则;
B——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讼:由所属国审理;
C——不同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讼:适用被告主义原则:
D——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与非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争讼:前者是被告则适用于被告主义原则,后者是被告,则由中国法院管辖。
(2) 审理机构:
A一审——由在华领事法院或法庭审理;
B:二审上诉案件——由各国建立的上 诉法院审理;
C:终审案件——由本国最高审判机关受理。
(3)后果: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观审制度——强行干预中国审判的制度:即外国人是被告的案件,其所属国领事官员也有权前往观审,如认为审判.判决有不妥之处,可以提出新证据等。
注意:这种制度是原有领事裁判权扩充。
3、会审公廨。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
A——凡涉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
B——凡中国人内与外国人诉公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审,甚至租界内纯属中国人之间的诉工也由外国领事审判并操纵判决。
注意:这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
❻ 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
清末的司法体制虽然转换成了四级三审制的司法独立。
但是对旧的诉讼体制和审判制度的改革,却因为外而国势力的特权流于形式:
1、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刑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
2、实行四级三审制。确立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证据.保释制度;审判制度社会实行公开.回避等制度。
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二、领事裁判权与审判和会审公廨
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1834年7月22日,香港);《虎门条约》;其他条的扩充
(1) 内容:
A——中国人与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间的诉讼:依被告原则;
B——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讼:由所属国审理;
C——不同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讼:适用被告主义原则:
D——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与非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争讼:前者是被告则适用于被告主义原则,后者是被告,则由中国法院管辖。
(2) 审理机构:
A一审——由在华领事法院或法庭审理;
B:二审上诉案件——由各国建立的上 诉法院审理;
C:终审案件——由本国最高审判机关受理。
(3)后果: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观审制度——强行干预中国审判的制度:即外国人是被告的案件,其所属国领事官员也有权前往观审,如认为审判.判决有不妥之处,可以提出新证据等。
注意:这种制度是原有领事裁判权扩充。
3、会审公廨。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
A——凡涉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
B——凡中国人内与外国人诉公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审,甚至租界内纯属中国人之间的诉工也由外国领事审判并操纵判决。
注意:这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
❼ 简述清末的司法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
一、中央司法官制改革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1906年),大臣戴鸿慈等上书,提出中央地方官制应当以日本为借鉴,吸取各国的长处。"中国今日欲加改革,其情势与日本当日正复相似,故于各国得一借镜之资,实不咎于日本得一前车之鉴,事半功倍,效验昭然。"
随后颁布施行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各级审判厅试办暂行章程》和《法院编制法》,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法律指导。
1、审判机关——司法独立
1)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正式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
3)大理寺统一解释法律权利,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立宪预备折》中,"大理寺之职颇似各国大审院,中国今日实行变法,则行政与司法两权互应分立,而一国最高之大审院必不可无。应司法独立之后,改大理寺为都裁判厅,以当其职"。
2、行政机关
1)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
2)最高监督机关都察院改为集议院,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改革。都察院职能净化,《立宪预备折》中,"今都察院即如后所陈拟改为集议院,拟请设立行政裁判院,置正卿、少卿各一人。专理管民不公之诉讼,及惩戒处分,凡内外百僚之办事无成效者,并有弹劾之责。"
二、地方司法官制改革
各省改革参照中央官制。"现遵谕旨,厘定官制为立宪预备,各省管制自应参仿京部官制,妥为厘定"。 清朝承明制,地方州县官一人掌握地方大权,没有辅佐的只有分权给幕宾及书役,造成地方吏治败坏。
1)对州县官进行分权,专门在地方设相应司法机关。
2)地方分设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
3)各区设乡谳局。
4)高等审判厅设于京师和各省省城,内设刑事、民事审判厅,审判庭实行合议制。
5)地方审判厅于京师、直隶府、直隶州各设一所。根据具体情况酌设刑事、民事庭,其审判采取合议制与独任制相结合的原则。
6)初级审判厅刚开始被称为乡谳局、城谳局,后来根据相关法律更名。初级审判厅主要是设在县内,作为当地的基层审判机关,实行独任审判制。"别设地方审判厅,置审判官,受理诉讼;并画府州县各分数区,每区设谳局一所,置审判官,受理细故诉讼,不服者方准上控于地方审判厅"。
7)高等审判厅设立有不少争议。官制大臣提出了两种方案:
A、"每省各设高等审判厅,置审判官,受理上控案件。行政、司法各有专职,文牍简一,机关灵通,与立宪国管制最为相近。此为第一层办法。"
B、"则以督抚径管外务、军政,兼监督一切行政、司法。以布政司管民政,兼管农工商;以按察司专管司法之行政,监督高等审判厅;另设财政司,专管财政,兼管交通事务。此为第二层办法."。
第一种方案参照西方体制进行改革,第二种基本是延续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
后,两种方案得以并存。
❽ 清末变法修律时期司法机关的变化
清末司法机关的改革是在1906年至1911年的“预备立宪”期间进行的,基本上贯彻了减少行政柑橘,实行司法独立的原则,经过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司法组织系统。
1,司法行政机关的调整,在中央,清政府从1906年起,改刑部为法部,作为中央的司法行政机关,不再兼任何审判职能,以使行政与司法分立。在地方,清政府从1907年起,改提省刑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司法监督。
2,审判机关的调整,在中央,清政府从1906年起,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规定:“司法大权则专属法布,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官监督之,均与行政想对峙,而不为所节制。”由此奠定了中央司法与行政分立的基础。在地方,清政府从197年起,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府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专门负责审判,地方行政长官不再兼理司法。这样,地方司法也开始独立于行政之外。
3,实行检审合署制,在“预备立宪”中,清政府采用“检审合一”的原则,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审判机关内,相应设置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使其对形式案件实施侦察,提起公诉,实行审判监督,在特定的民事案件中充当诉讼当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❾ 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和背景。
背景: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看:第一,清朝统治者内政外交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外版敌侵略,国内的权反抗。不改不足以挽救危局。第二,新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的深入,变法图强已经深入人心,变为一种极大的社会要求。第三,专制的、封建的司法制度无法继续延续下去。 内容:修律立法,设置近代司法机构,转变法治理念等
❿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
(1)原因: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6分) (2)内容:成产专门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 影响: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3分)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