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二条
『壹』 谁知道《民法通则》第二条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贰』 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在逻辑结构上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款是。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根据的是无因管理的原则。
『叁』 我公司跟教育局签协议书其中第二条甲方如未能按前款约定期限付款,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二条,《合
第一百一来十二条 当事人一方违反合自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
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
以适当减少。
『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2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当连带责任。使用民法原理分析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个分析不来了,因为现行法律没有具体规定。 举一判决实例吧:某人从一幢大楼下经过,结果被一抛弃物砸成重伤,没有证据证实是某一户人所抛物品致人重伤,结果这幢楼的所有住户(住一层排除、部分有证据证实事发时其家人全不在家的之外),都被判决共同承担民事赔偿。联名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向二审法院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也被告知证据不足而不予受理。 请一并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条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四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伍』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的民法调整对象 定义有什么不足
民法第二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定义的不足在于公民的用词不准确!应当用自然人!
『陆』 民法通则第102条第2款
第一百零二条 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柒』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的民法调整对象定义有什么不足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草案》第2条的规定与此大体一致,只不过是《草案》第二条将《通则》中的“公民”换成了“自然人”。
我国学者在《通则》起草中,对于民法的调整对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则》第2条的规定,采取了所谓“平等主体关系说”。对此条的意义,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民法调整对象课题具有维护民法的特殊价值,“平等主体关系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方面,通过强调“平等主体”肯定了公民、法人为私的利益的主体身份的存在,也适应了当时恢复私人空间以及推进市场经济平等自治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回击了当时盛行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经济法理论。通过对平等主体关系的定位,维护了民法的存在范围,防止民法经济法化或公法化倾向。从学术贡献上看,“平等主体关系说”也为我国当时私法的观念和私法制度的培育奠定了基础。(p.19)
但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一条法律规定却存在最基本的语法错误。
本句前一部分已经表明了民法所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后面却又再强调“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显得前后重复。更为重要的是,以“平等主体”作为后者的定语来修饰,并不符合语法规范。看下面两个句子:(1)这个政权是革命群众的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的政权。(2)动物园里有很多凶猛动物的老虎、狮子、狼、蟒蛇。
句(1)中“群众”与“工人、贫农、学生、士兵”同义,二者不能相互修饰。而“革命的”则可修饰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如此,句(1)可修改为:“这个政权是革命群众的政权”或“这个政权是革命的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的政权”。如果想要传达“群众”和“工人、贫农、学生、士兵”这两个信息,完全可以在“这个政权是革命群众的政权”之后,再加上一句“革命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句(2)中,“动物”与“老虎、狮子、狼、蟒蛇”等同义,二者也不能相互修饰。但“凶猛的”则可修饰二者之任何一个。如此,句(2)便可修改为:“这个动物园里有很多凶猛的动物”或“这个动物园里有很多凶猛的老虎、狮子、狼、蟒蛇。”
同样,《民法通则》第2条中,“主体”与“公民、法人”为同义语,“平等”为形容词,可作修饰语,它可以修饰“主体”,也可以修饰“公民、法人”,唯“主体”与“公民、法人”不可相互修饰,哪怕在“主体”前面加上一个“平等”。
所以仅从语法角度分析起来,《通则》第2条可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前款所称平等主体包括公民、法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很可惜的是,在此后的立法活动与大量的民法教材中,这样的语病仍在延续着。
1999年3月15日颁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若按上述分析,本条可改为:“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前款所称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或“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3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提请审议的《民法草案》第2条中,也完全重复了这个错误。《民法草案》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此条规定与《民法通则》相比,将“公民”改作“自然人”,显然是一个进步,但措辞的不妥是原模原样的。
反观当日全国人大法工委主任顾昂然《关于<民法草案>的说明》,则会发现,他在提到民法的调整对象时所用的措辞与《民法草案》是有所不同的。在《说明》中,顾昂然说:“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这里,他没有重复《通则》第2条与《草案》第2条的措辞错误。
当然,也有学者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在以梁慧星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所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3条,便对此种措辞错误作出了修正。此条规定:本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p.1)
这样,先不论《民法通则》与《草案》第二条的实质内容是否有必要规定与规定的是否合理,单从语法角度上考察,该条的修正是必要的,同时,相关著作的用语也有修正的必要。
『捌』 《民法通则》第133条第2款规定应怎样理解
问:律师您好!最近我碰到一个民事案子,是事关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问题。我查阅了法律对此的有关规定,发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第二款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我对这一规定非常不理解,最后半句“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到底是单位应当全部赔偿呢,还是说,单位对此损失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请赐教。答:目前,在审判实践中对“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但其立法原意是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具体案件,可依照立法原意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单位担任监护人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1)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实质上是一种义务承担,至于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能否要求支付报酬,对此,《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但从第十八条“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的规定来看,我国的监护制度,只能认为是义务性质的。 (2)被监护人的近亲属承担监护义务,与因为婚姻家庭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相一致。 (3)《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顺序的排列,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监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其近亲属承担的立法精神。《民法通则》将单位列为排列最后的监护人,则是在没有近亲属、朋友作监护人的条件下,为避免出现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得不到监护的情况而发生的,出发点既然不同,其承担的监护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对于近亲属来说,他们和被监护人之间,原本就存在着婚姻家庭立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担任监护人是他们的法定义务,因此,近亲属监护人对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较多的赔偿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其他亲属、朋友来说,他们原本就没有承担监护责任的义务,仅仅是出于社会道义而自愿承担的,因此在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时,他们的赔偿责任比近亲属监护人应适当减轻,对于单位担任监护人,他们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是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承担起监护责任的。因此,在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时,从他们担任监护人的性质以及所处的监护人序列来看,都不应当理解为比近亲属,比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要负更重的赔偿责任,从立法本意来考虑,只能理解为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才比较合理。(地平线律师事务所)
『玖』 《民法通则》第75条第2款是什么内容
《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抄条
第一款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第二款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拾』 法条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6条第2款:"被
咯啦咯啦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