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民法典
❶ 民法典哪些内容会给生活带来更多保障
相信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在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中,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人身伤亡、夫妻离婚,小到缴纳物业费、出门坐车、邻里纠纷等,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那么民法典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什么时候颁布?以下内容由法律快车编辑整理为您介绍,希望有所帮助。
一、民法典的核心是什么?
民法典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个人财产以及其它个体权利,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公民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可以说民法典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二、为什么是现在?
民法典如此重要,为什么现在才开始正式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使然。
中国的民法典立法之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上网了解一下。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也渐渐开始在那些忧国忧民的立法者脑海中孕育了。但是刚刚成立的祖国,必然要考虑先发展经济。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到如今我们终于走上正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给民法典真正能够出土,发芽以及日后茁壮成长的土壤。
除了这一经济基础之外,社会上各种针对个人权益的民事诉讼无法可依的现实,也推动了民法典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是民心之所向。
三、民法典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民法典推出后,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简单列举几条:
1、70年产权到期后可续期
房子,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最重要的财产,然而辛辛苦苦购买的住宅只有70年产权,期满后怎么办?
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高空抛物找不到业主的可起诉整栋楼业主
高空抛物现象曾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3、见义勇为免责
民法典草案(下称草案)这样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草案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各自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不让守法者寒心。
❷ 为什么说民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民法典》进一步突出个体的价值,突出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台湾省前任省部级领导干部龙应台说: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在一个没有实力的政府体系内,领导干部只能这么思考问题。
但是中国大陆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大陆要在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这个问题上寻求一个价值平衡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大国崛起,又要小民尊严。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这个话在司法实践中,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更多的是为以后新类型人格权的出现做一个兜底条款。
但是这个话里面出现了四个字:人身自由。我觉得,这四个字的出现,可以解读为民法典是新时代中国的人权宣言。人身自由包括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两个方面的问题。
(2)可以说民法典扩展阅读
民法典关注人民自由的原因:
民法典既然是人民权利的圣经,那么作为一种逻辑结果,未来,中国法律必然要保障中国老百姓需要更多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老百姓享有的自由,社会主义国家的老百姓也要有,并且这些自由只能更多而不能更少,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逻辑要求。
相信,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强大,以人格权独立成编为立法上的争论,法学界关于公民权利的讨论会掀起一个又一个大高潮、中高潮、小高潮。
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人民的自由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保障,政府的权力会越来越多的受到监督和制约。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的两个基本政治内涵。
公民的自由得到全面保障,政府的财力继续增加,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这是新时代的三驾马车,未来将会让中国人过得更加幸福、更加自由。
❸ 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通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民法典》是用来做什么的?本质是什么?
民法的根在私权,是私权法。民法反映的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让老百姓对生活有预期,长期保护他们的利益。以前的经济制度,使财富不断高度集中于国家之手,私有财产不断减少,而且认为公有制是越大越好,将“私”空间不断压缩。改革开放的趋势是让人民自己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利益多元化,权利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是民商法经济,老百姓是平等性的主体,从事经济生活。这种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关系。这就要求民法来调整这个关系。
▲中国有没有民法的法统?
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但大部分是一个权力社会,从来没有权利的概念。老百姓也有民事生活,主要用习惯法调节,用的是“礼”,贯彻儒家思想。中国人没有民法观念,没有民法理论,没有民法制度,没有民法原则。统治者并不关心人民自己的生活关系,认为草民关系不是国家大事。在制定法中,像《唐律》、《宋律》、《明律》都有一些关于民事纠纷的规定,规定在《杂律》中,有《婚律》也有继承也有亲子关系。但处理则是用刑法,也就是惩罚的方式。民法与刑法不同,民法讲的是“同质救济”,比如打碎你一个盆赔你一个盆,不必坐牢。基本形式不是“罚”,而是“救济”——用你的财产赔偿别人的损失。所以老百姓对“法”是很畏惧的,“法”没有亲和力,认为“法”是压迫他的东西。不愿打官司,因为打官司很可能要坐牢。中国也最终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相应的权利意识也没有。
到了清末改良派开始搞《大清民律草案》。还没有实施,清朝灭亡了。北洋军阀时期,起草了《民律二草》,也没有颁布。到了国民党时代,在1929~1930年,公布了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法》:五编1225条。参照的是《德国民法典》,但这个法律也没有起作用。
▲建国后我们也曾几次制定民法,直到现在讨论的《民法典》过程是怎样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把国民党的六法全书都废除了。我们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大纲》,它也不是民法而是分土地的方法。1954年制定《宪法》,当年就开始制定民法草案,到1957年反右停止了。1962~1965年又制定了一次民法,出了个草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也中止了。50~80年代民法处于相对真空状态,民法就是《婚姻法》始终在起作用,也有《继承法》,但是没有财产呀,继承什么?主要问题都没有涉及,比如所有权问题、他物权问题、债权、知识产权。所有权只是说国家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没说老百姓的所有权怎么办。在计划体制下,民法制度社会不需要,生产都是执行任务。
1979~1982年又开始制定民法,但由于体制改革刚兴起,条件不成熟,只搞出了草案没实行。后来出了一批民事单行法比如《涉外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涉外企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群龙无首,没有总的统帅性的法律,于是1986年出了一个《民法通则》。但我们的法律体系没有整合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后来把三个合同法合并为一个《合同法》,另外《知识产权法》也不断修改,《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也制定出来。20年改革开放,我们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对法律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下想制定一个《民法典》。我们的民事生活需要制度支撑。
▲几次起草《民法典》,争论与分歧主要是什么?
50年代起草民法,是全盘学苏联,摆脱不了计划经济。1962~1965年,暂时困难刚过,想解决两个问题,财产所有问题和财产流转问题。财产方面,生产资料都是公有了,老百姓只有生活资料的所有权,然后规定了国家和集体所有权。当时财产流转是讲合同问题。于是制定这样的法律:国家、集体控制财产,在计划控制下流转财产。1979~1982年再次立法。我们争论的主要是要不要“物权”,要不要“债”。没有用物权,说是西方法的概念很难懂;也没有用“债”的概念,说债不通俗,一说债就想到“黄世仁逼债”,用的是合同的概念。没有用物权概念,但是关于他物权也作了一些规定,以所有权、合同为中心。1979~1982年的立法已工作了四个稿,我们讲“民法四稿”,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的初衷是想搞一个《民法总则》,为了解决很多单行法没有龙头法的矛盾,感到有些权利不规定也不行,把民法分则上的一些权利规定上去了,像所有权、他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人身权。这样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民法总则的内容,但又不是民法典,就叫《民法通则》。
▲70年代末曾经有一次非常激烈的民法与经济法之争,这场讨论的背景与实质是什么?
经济法这个概念是从苏联移来的。苏联的经济法是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都调整,叫纵横统一说;纵是国家计划,横是执行国家计划相互间签的合同。合同都是从国家计划来的,纵的统治横的。国家计划靠合同执行,合同必须依赖国家计划。纵的是权力关系,横的是平等关系。纵横统一,就是权力和权利交合在一块,统一于一个法来调整,这就叫经济法。它是一个计划经济的产物,这是苏联的学者为他们的计划经济寻找的理论依据。中国在改革初期思想变不过来,还是需要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法是国家干预法。我参加了1962~1965年和1979~1982年的立法工作。1982年我提出了一个民法调整对象的理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最后写入《民法通则》。当时少有人支持,说我拿主体立法,我说我是拿社会关系的性质立法。西方法律没有民法调整对象这一条,在西方,民法就是私法。苏联说法很复杂: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人身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它说“一定范围”是什么范围?搞不清楚,其中还有很多排除性的条款,还是没有抽象出来。
▲《民法典》与《民法通则》的区别是什么?与单行法的关系是什么?
《民法典》中每一项具体权利都是详细规定的: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亲权,人身权与财产权都是完备的,体系化的。体系化与科学性,内部把各种关系理顺了,科学和谐的法律整体。《民法典》是二级法,叫基本法,仅次于《宪法》。我们的法学体系,有一个母法——《宪法》,下面六个大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再往下就是单行法和特别法。有些单行法会没有,比如《婚姻法》就要纳入《民法典》。单行法是《民法典》中的基本制度,是《民法典》的一部分。另外还有特别法,指民法制度中有一些特别规律,比如《民法典》中的法人制度,《公司法》就是特别法。还有一些《著作权法》、《商标法》纳入法典的话都是其中一部分。独立出来就是特别法。
▲《民法典》需要着重强调的权利是什么?
先说《民法典》的主要涉及的权利有两大类: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人格权,一部分叫身份权,人格权包括:物质性的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和精神性的人格权(包括表征性的姓名权、肖像权,自由性的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内心自由权等很多,这都属于身上的权利)。身份权主要指亲权。
财产权很多,第一是物权,包括自物权(这是指所有权)、他物权(又分为两部分,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新的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规定得很多:居住权、采矿权、探矿权。财产权的第二部分是债权,按照德国法的体系,他有合同之债、侵权之债、无因管理引起的债权、不当得利引起的债权、缔约过失引起的债权。合同之债叫约定债权或法定债权。知识产权和财产继承权也是财产权。
《民法典》要说出具体的人格权,而不是在用司法解释。在财产所有权方面,我们的立法要肯定,人们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另外多元化的收益在法律中也不明确,比如股票收益,各种投资的收益,这种合法的非劳动也要在民法确立地位,加以保护,防止吃大户。还有关于土地的权利,比如农村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以前有些不明确,有些是债权关系,现在把它们变成物权关系。以前很多土地权规定为合同引起的债权,合同终止就结束了,这是很不稳定的,在土地上设立他物权,使土地成为私权客体。
这一点很重要。土地就不仅是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的客体了。这就解决了公共财产作为私权客体进入市场的难题。特别重要在意义在于,土地可以成为农民的财产,可以流通、抵押和转让。
▲在社会转型中,公权与私权如何界定?私权从哪里来?《民法典》如何还权于民?
私权又叫私权利,是人们处理私生活的权利。公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公权利,是公民在宪法上的权利,参加国家管理之权。在这个意义上,公权与私权是一个公民两种不同法律状态上的权利。公权利的行使是通过代表制度,通过宪法代表大会组成政府,行使过程中就产生了国家权力——公权力,这是公权第二个概念。公共权力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暴力,军队、警察、法院、行政系统。为什么会有公权力,是因为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大家只能在一起协商,讨论私事怎么管、私事关系怎么处理。不能说谁的力量大谁说了算。我们最早的公权力是皇权,现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权力。公权利是建立在私权利的基础上的。《宪法》是大家制定的。私权发生了纠纷就需要公权力来救济。简单地说,公权力(国家权力)就是公权利和私权利的看门人、守夜人,《民法典》就是要解决公有制财产如何进入市场。民法的根在私权,是私权法。
❹ 什么是民法典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网络全书,是民事权利专的宣言书和保属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民法典将民法总则整体纳入,作为民法典总则编,共10章,204条,基本保持了民法总则的结构和内容不变,根据法典编纂体系化要求对个别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并将附则部分移到民法典的最后。
(4)可以说民法典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掌握民法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学习新增内容(后期也会有很多机构总结新增考点)。另外加强做题,民法学习非常注重做题练习。
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❺ 关于民法典说法正确的
问题不完整
自己查阅一下法律规定
要么补充完整重新提问
❻ 为什么说《民法典》关乎我们的人生
之所以说民法典关乎我们的人生那是因为民法典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有法可依的重要一部法典!
❼ 关于《民法典》,你知道多少呢
为什么说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
《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立法机关努力倾听人民心声,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它的诞生,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
民法典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❽ 民法典是什么东西
民法典来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自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司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8)可以说民法典扩展阅读: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起草。课题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烟台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法学院、中国建银集团法律部等单位的26人组成。
梁慧星学部委员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该草案采用德国潘德克吞编制体例,分为总则、物权、债权总则、合同、侵权行为、亲属、继承七编,共计19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