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民法
❶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民法包括:民法总则,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民法性质: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文明法。
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4、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民法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国家,民法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内容来说,是规定权利主体有无权利、义务的法律,因此是实体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适用范围来说,是施行于一国范围内的法律,因此是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
7、就其效力来说,是全国范围内主体间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别法。
(1)新闻中的民法扩展阅读
民法通则民事财产权相关规定:
第七十一条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七十二条 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条 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
第七十四条 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
(1)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2)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
(3)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库、农田水利设施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
(4)集体所有的其他财产。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七十五条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七十六条 公民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
第七十七条 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第七十八条 财产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❷ 民事法律中的新闻侵权包括哪些
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不存在行政法意义上的侵权,因为报社不是行政机关专,但可以从民事和属刑法上去说。
首先,要看侵权的稿件是否是记者的职业行为。如果记者是以一般的身份发表评论性文章,例如在副刊上发表,不能认定为虚假新闻。
如果记者属于采访时不细致导致的新闻失实,则报社承担侵权责任,这属于记者的职务行为,属于一般侵权。
如果记者属于捏造事实,有诽谤的故意,被侵权人可以以诽谤罪提起诉讼,报社和记者列为共同被告。 此外,根据现有的司法判例,如果记者接受他人款物而而已捏造事实,可以认定为受贿罪(这从封口费的最近案例可以看出,在这里记者被认定为准国家工作人员)
❸ 民法通则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
《民法通则》第88条 合同的履行
第八十八条【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专同的约定,全属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合同中有关质量、期限、地点或者价款约定不明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内容不能确定,当事人又不能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履行,没有国家质量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履行。
(二)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给付一方的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的所在地履行。
❹ 新闻侵权行为承担的民事责任有哪些
新闻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仍应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在责任确定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新闻侵权的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要同样地加以重视在实践中往往重视非财产形式,忽视财产形式制裁的运用。固然,新闻侵权的客体主要是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非财产责任的适用非常重要。但是有时单纯的非财产责任方式往往不能达到目的,需要与财产责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惩罚侵权人、补偿受害人、制止侵权行为再次发生的作用。
新闻侵权责任的合理分担原则上,作者和新闻单位是共同侵权人,由双方连带负赔偿责任。但实际上,在新闻侵权中,作者和新闻单位双方的行为都是独立的,一般来讲没有共同的意识联络。而且双方行为的心理状态也不同,因此不宜判定连带责任,可以按照各方在侵权行为中所体现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况,确定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但是,如果作者和新闻单位双方串通,则可以判决他们负连带责任。
财产责任的数额要适度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至今还没有确定的数额。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客观表现、后果等因素综合考虑。数额太低起不到赔偿损失应有的作用,数额太高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赔偿数额过低,起不到制裁侵权人的作用。
注意适当适用非财产责任形式侵害人格权最主要的责任形式是非财产责任形式,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非财产责任可以用口头形式,也可以用书面形式,书面材料的内容应当经人民法院审核同意。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范围与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应相一致。停止侵害的责任形式,在新闻侵权中一般是禁止刊有侵权新闻的报纸、杂志继续发行。但对此措施的采取要慎重。
现在的新闻侵权中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非财产责任方式的适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往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有些情况下新闻侵权无法采取恢复名誉这种责任形式。尤其是在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场合。法律规定的恢复名誉的方式往
往成为隐私权传播的渠道,对当事人更为不利;②赔礼道歉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许多侵权人敷衍几句了事,法官也没有办法;③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侵权人不赔礼道歉怎么办。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时所适用的强制措施,当采取罚金等强制措施后侵权人仍不赔礼道歉,法律就没有办法了。赔礼道歉又不能别人代替。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规定惩罚性赔偿金,当侵权人拒不履行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时,用科以惩罚性赔偿金的方法,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❺ 需要收集一个有关民法的道德新闻和一个有关民法的新闻,300字以上求帮助 拜谢~~~~~
48岁的王生球在去乡计生办后突然死亡。
王生球是湖南溆浦县九溪江乡华荣村专3组村民。属家属称,10月28日,他接到村干部通知,要他到乡计生办复查儿媳妇的生育证件,否则将面临罚款。第二天,王生球前往乡计生办,随后倒在那里。
有目击证人告诉家属,事发10月29日上午,王与计生办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被揪住领子有推搡动作。家属在检查死者遗体时发现其背部有淤青,也怀疑曾经被打。
但乡政府否认有过冲突和打人,称王系办事时突发脑出血晕倒,后送往县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已定性为意外事件;同时也否认罚款的说法,称其当天到计生办是咨询二孩生育证的办理事宜。
事后乡政府与死者家属已签订协议,前者一次性补偿6万元,条件是后者“自愿放弃诉讼等权利”。
❻ 民法包括哪些
一、法学理论来上的体自系
(一)小民法
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亲属(婚姻、继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还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体系
总则:民法通则
物权:物权法
债权:合同法、侵权责任法
亲属:婚姻法、继承法
知产: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海商法、担保法,等等。
❼ 什么是新闻学中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中的法律规定
新闻活动是涉及多个主体的行为。一件新闻作品的产生,一般要经过事实、采访、撰稿(摄制、录制)、编缉、发表(播出)这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人参与其中。由于新闻行业的特点,实践中常见的新闻侵权民事责任主体有以下几类: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作者、消息来源和转载转播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
(一)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和作者
这里所说的新闻单位,是指通过合法程序成立的新闻机构,如报社、期刊杂志社、通讯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图片社以及新闻电影制片厂等。非法成立的机构因其不能从事新闻活动,其侵权行为只能视为一般侵权行为而不能作为新闻侵权。
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是在新闻媒介上首次刊登、播出侵权新闻作品的上述新闻机构。这些新闻单位对自己所属的新闻媒介刊登、播出的新闻作品侵害他人人格权应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新闻侵权责任主体中最明显的一种。
撰写侵权新闻作品的作者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单位所属工作人员,如记者;另一种是新闻单位以外的作者,如通讯员、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等。作者应对作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社会效果负责。如作品的内容有侵害他人权利之处,由作者承担侵权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1月15日《关于侵害名誉权案件有关报刊社应否列为被告和如何适用管辖问题的批复》中指出: “报刊社对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发表后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作者和报刊社都有责任,可将报刊社与作者列为共同被告。”这一批复明确了新闻单位与作者对侵权作品的发表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但由于该批复未明确作者的具体含义,而是笼统地认为应将报刊社与作者列为共同被告,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一些法院在审理新闻单位内部记者在本单位新闻媒介上发表作品侵害他人权利的案件时,也将作者与新闻单位列为共同被告。大多数新闻界、法律界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如果作者与新闻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其采写、编辑文章是履行职务行为,新闻单位理应对其所属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行为造成的侵权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1988年2月4日《关于执行民法通则若干审判程序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作者系报社、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或者特邀记者时,侵权主体是报刊杂志社,报刊杂志社为被告;作者非报刊杂志社工作人员,其被刊登的文章有损害他人名誉的,作者与报刊杂志社都是侵权主体,为共同被告。
鉴于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单位均列为被告;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这一规定意味着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下,新闻单位内的作者因履行职务所形成的作品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受害人只能要求新闻单位承担民事责任。只有作者为非新闻单位工作人员或虽是新闻单位工作人员但侵权作品非为作者履行职务而产生,受害人才能追究发表作品的新闻单位责任的同时,要求作者承担民事责任。
(二)侵权新闻作品的消息来源
所谓消息来源,是向新闻作品的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个人和单位。新闻作品的作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材料,则作者自己就是消息来源,如记者作为某一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对该事件的报道。在实践中,新闻作者往往很难做到事事都亲临现场,亲历目击,绝大多数新闻材料只能靠其他公民和单位提供。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新闻侵权作品的消息来源应否承担侵权责任?对此,我国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均无规定。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将消息来源区分为 主动的或积极的消息来源与被动的或消极的消息来源。
所谓主动的积极的消息来源,是指明知或应该预见到由其公布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介报道,而自觉地为新闻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和单位;所谓 被动的消极的消息来源,则是不知或无法预见到由其公布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介报道,而不自觉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和单位。 主动的消息来源应对其所提供的新闻材料在新闻媒介上传播侵害他人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被动的消息来源则不须对新闻侵权行为负责。①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作者获取新闻材料主要是通过出席新闻发布会、参加公共会议和其他公共活动、采访新闻人物、接受单位和个人要求发表的材料、以及向其他线索收集素材。这其中的有些消息来源是有意向新闻作者提供材料,要求、希望发表或者虽没有要求发表的主动表示,但十分清楚其提供的材料可能会发表。这类情况包括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的新闻发布者,接受采访的新闻人物,主动向新闻单位和作者反映情况的人和单位。如果他们提供发布的新闻材料内容不实或不当,侵害他人人格权利,则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其提供、发布新闻材料的行为本身即可构成侵权行为。同时,由于他们主观上还存在希望其提供发布的新闻材料通过新闻媒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意图,或虽无这样的明确意图但明知材料会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不仅应对自己提供发布的材料在人际传播范围内流传负责,还应对这些材料在新闻传播范围中进一步扩散承担责任。司法实践中已有公开发布不实新闻材料侵害他人名誉权,承担民事责任判例。在 李谷一诉汤生午、声屏周报社侵害名誉权一案中,汤生午通过电话向韦唯采访,韦唯提供了后来引起名誉权纠纷的全部事实内容,汤据此写成报道,送韦唯审阅后才在声屏周报发表。法院在审理中对是否追加韦唯为共同被告几经反复。庭审前一个月宣布追加韦唯为共同被告,及至开庭前夕又尊重李谷一的意愿撤销了这一决定。①韦唯在个人采访中向作者提供侵权材料,具有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散布这些材料的意图,所以应对新闻作品的侵权承担一定责任。
实践中,还有一些新闻侵权作品并非由新闻来源主动提供材料,而是作者从他人非供发表的言谈、文件中加工而来。这样的消息来源的行为不构成新闻侵权行为,侵权作品应由作者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消息来源违背事实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当属于一般的侵权行为,当事人只应对编造的材料在人际传播中造成的损害负责,而不应对材料在新闻媒介中发表造成的损害负责。因为他既不是作为新闻作者的采访对象,也无法预见编造的材料会被新闻媒介报道出去。
主动的消息来源应承担其提供的材料在新闻媒介上发表侵害他人权利的民事责任,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可以因此而免责?在新闻实践中, 许多作者认为:如果消息来源传播的消息不便验证又需要即时发表,作者可以用间接引用的方式,即:“据×××说……”或“×××告诉记者……”,这样作者只须就其所提及的消息来源是否确实说过这样的话来承担责任。如果消息来源确实说过且作者未予夸大,那么作者就不应承担责任。 还有许多人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新闻稿件事实内容的审定也视为稿件具有权威的消息来源,对这样的稿件出现错误侵害他人权利,新闻单位可以不承担责任。 另外,一些新闻单位以要求作者“文责自负”为抗辩事由,推卸对作者撰写的新闻作品内容的审查核实责任,和作品侵犯他人权利后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本人认为,“间接引用”观点推卸了作者对其所撰写的新闻作品内容的审查核实责任,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作者将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通过新闻媒介扩散到更大范围中,就不能不对其中事实内容进行核实。而按照“文责自负”的逻辑,新闻单位只要将作者署名的侵权作品一字不改地全文照登就可以不负责任。这同样是新闻单位的一厢情愿 ,显然都是违反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至于对那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签署了内容属实的意见或加盖了单位公章表示认可的新闻稿件, 在涉及特定人名誉、隐私和其他人格权利时,新闻单位同样应该履行审查核实义务,至少应向新闻所涉及的相对人进行了解。如未履行审查义务草率刊登(播出)而造成侵权,应与作者、审稿者共同承担责任。
(三)新闻侵权作品的转载单位
转载是指某一新闻媒介对已经在其他新闻媒介上刊出的新闻作品的全部或部分再次刊出的行为。新闻作品的转载主要可能引起两种法律问题: 一是新闻媒介如何取得转载权利问题;二是新闻媒介因所转载的新闻作品的内容侵害第三人的人格权利而引起的转载者的法律责任问题。前者属于著作权法调整的范围,后者为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新闻单位转载在其他新闻媒介上发表的侵权作品,是否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我国法律无规定。 司法实践中若受害人起诉转载单位,法院一般都予以认可,并令转载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爱害人起诉对象的不同,转载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1、首次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与转载单位共同承担责任。
2、由首次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单独承担责任,转载者不承担民事责任。
3、由转载单位单独承担民事责任。
从司法实践上面可以看出,转载侵权作品一般构成侵权行为,但是否承担民事责任要看受害人是否对其提出起诉,并且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与转载行为的情节有关。
实践中有人认为转载者承担民事责任缺乏法律依据,因为转载者对其他新闻媒介已发表的作品不可能再行审查核实。 也有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将非故意的转载不作为侵权对待;只有转载机构和转载者 明知原载已构成侵权依然予以转载的,或者转载后知道已构成侵权而不予更正者,才可视作转载侵权。①还有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的司法解释中指出:“ 报刊社对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这里所指的“要发表的稿件”应该理解为包括首次发表的稿件和转载其他新闻媒介的转载作品,因而实践中司法机关追究侵权作品转载者的法律责任,是有依据的;而且,已在新闻媒介上发表的作品对于转载者来说是一种消息来源,这种消息来源和其他消息来源相比并无本质不同。新闻单位不管是对哪种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材料,都应履行审查核实义务。
❽ 民法典中关于新闻广告的法律条文
2020年复5月22日至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制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将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议案》。民法典是我国以“法典”命名的第一部法律,其编纂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民法典聚焦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关乎我们出生、成长、交易、维权、婚姻、死亡的网络全书。
❾ 请问这个新闻涉及了什么法律
刑法\安全生产法\民法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