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事后

刑法事后

发布时间: 2021-01-07 19:15:29

A. “对于行为时不受处罚的行为,不能适用事后刑法定罪量刑”这句话怎么理解

“对于行为时不受处罚的行为”,它之所以不受处罚适用的是当时的法律,针对事后法属于旧法,即法不溯及既往,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的体现。

B. 盗窃事前通谋,事后销赃在刑法哪里

刑法第310条第2款规定:犯窝藏、包庇罪,事前通谋的,以共犯论处,但刑法第312条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却没有类似规定。

“两高”1992年12月《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规定与盗窃犯罪分子事前通谋,事前窝藏、代为销售、购买的,以盗窃共犯论处,而“两高”在1998年3月17日颁发的新解释中却没有类似规定。由此,有人认为“与盗窃犯罪分子事前通谋,事前窝藏、代为销售、购买的,以盗窃共犯论处”的精神已不再适用。

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理由有二:一是1998年5月“两高”和公安部、工商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规定窝赃、销赃人与盗窃、抢劫机动车辆的犯罪分子通谋的,分别以盗窃、抢劫罪共犯论处。可见事前通谋以共犯论处的精神还是适用的。那么同时盗窃犯罪与赃物犯罪(即为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没有理由说在其他种类的赃物犯罪方面,该标准就不再适用。二是事前通谋表示有共同犯罪故意,事后又实施了赃物犯罪行为表明两者有共同犯罪行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特征,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即使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对机动车辆以外的赃物犯罪作出明确规定,我们也可以用共同犯罪理论得出与盗窃犯事前通谋,事后实施销赃犯罪行为的,以盗窃共犯论处的原理,是普遍适用的结论。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C. 刑法讲究预先处罚还是事后处罚

事后处罚,且预备犯罪只是犯罪的准备工作,犯罪行为事实上并未实际发生,侵害行专为和后果还属没有产生。对此,刑法认为犯罪预备也是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可以比照犯罪既遂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但是这个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您说的那个预先实际指的是思想犯,不在此列

D. 关于禁止适用事后法的一个问题,怎么理解

从人道主义抄角度考虑,袭哪个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就适用哪个法律。在新法律颁布以后,旧的法律判的轻,适用旧的法律,这个时候新的法律不具有溯及力。在新的法律规定下,新法判的比旧的法律轻,这个时候新法就有溯及力,可以追及过往,让已经判了的案件适用新的法律,这就是溯及力。

E. 什么是事后法刑法基本原则中罪刑法定原则有禁止事后法这一项,具体是什么意思

行为实施后,在适用法上出现的新的法律。
法律在适用上兼旧兼从轻,即原则上适用行为实施时的法律,但新法律有利于当事人的,适用新法。

F. 事后抢劫罪的犯罪的主体

根据97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可见一般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年满十四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而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关于事后抢劫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根据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只有盗窃犯、诈骗犯、抢夺犯才能成为事后抢劫罪的主体,而一般人不能成为事后抢劫罪的主体,所以事后抢劫的犯罪主体属于特殊主体。而根据中国刑法只有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盗窃犯、诈骗犯、抢夺犯的犯罪主体,所以事后抢劫的犯罪主体也必须是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由上可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能成为一般抢劫罪的主体而不能成为事后抢劫罪的主体。
通说一般认为:一般抢劫的结构是暴力、胁迫——压制被害人反抗——夺取财物;事后抢劫的结构是夺取财物——暴力、胁迫——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二者只是暴力、胁迫与取财的先后顺序上有差别,但罪质一样,具有相同的危害性。这样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对于一般抢劫罪的成立并无数额限制。而对事后抢劫却要求必须多次盗窃或盗窃数额较大时,才能成立,这样必将导致罪刑失衡。可见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存在缺陷,应予修改。但实定法的权威不容置疑,在刑法典未作修改之前,对事后抢劫,必须严格执行,不能作不利于被告的扩张解释,以免损害罪刑法定原则。

G. 被人欺负了,事后可以报警么

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伤害案件应当及时报警,出院后要求派出所出具伤情鉴版定函进行伤情鉴定,经鉴定,如果权属于轻微伤就只能按普通治安案件处理,派出所可以对加害人治安拘留15天,罚款500元;如果构成轻伤,加害人就涉嫌故意伤害罪了,根据《刑法》第234条之规定,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构成重伤,加害人同样涉嫌故意伤害罪,不过根据《刑法》第234条之规定,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H. 请解释一下刑法上的事后不可罚

事后不可罚行为,即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共罚的事后行为。刑法一般理论认为,事后回不可罚答行为只存在于状态犯中,但亦有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中,当犯罪完成后,继续保持违法状态,只要其违法状态已依据状态犯的构成
要件做出评价,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构成要件,也不构成犯罪,这叫事后不可罚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于犯罪行为完成后,为确保或利用前行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
不另破坏新法益的行为,即事后不可罚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达到既遂后,不
法状态仍继续存在,其持续不法状态的行为,不予单独处罚;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所谓事
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
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认定为成立其他犯罪。

I. 请解释一下刑法上的事后不可罚

一、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

刑法一般理论认为,事后不可罚行为只存在于状态犯中,但亦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 为,在状态犯中,当犯罪完成后,继续保持违法状态,只要其违法状态已依据状态犯的构成 要件做出评价,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构成要件,也不构成犯罪,这叫事后不可罚行为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于犯罪行为完成后,为确保或利用前行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 不另破坏新法益的行为,即事后不可罚行为。②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达到既遂后,不 法状态仍继续存在,其持续不法状态的行为,不予单独处罚。③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所谓事 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 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认定为成立其他 犯罪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三种观点大致相同,但仔细推敲仍存在细微差别。前者可称 为状态说,即把事后不可罚行为与状态犯的不法状态等同起来,忽视了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行 为性;后者则注意到这一点,将其认定为维持不法状态的行为,显然更为可取。而第四种观 点所认定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范围显然要大于第一、三两种观点,不仅包括单纯维持不法状态 的行为如盗窃后的非法持有或窝赃行为,而且包含了之后的进一步利用行为如消费或销赃行 为;惟第二种观点与前三种观点有很大差异,该观点将不可罚的范围大大扩展,认为事后不 可罚行为中的“事”不仅限于状态犯,且该行为不可罚的根据并非因包括在先前犯罪行为的 构成要件范围内,而是以为确保或利用前行为所得之不法利益且没有破坏新法益为标准。依 此观点,不可罚之事后行为不仅包括以上所说的盗窃后窝赃、销赃行为,而且还包括杀人后 为灭尸起见而为之遗弃尸体行为。但依此观点,若杀人之后以嫁祸为企图而遗弃尸体,则应 各自独立论罪。

由于以上观点分歧,要弄清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就有必要先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状 态犯?事后不可罚行为是否必须以状态犯的存在为前提?以下试就此加以论述。

关于状态犯的提法,刑法理论不无异议。否定说认为,状态犯并非一种犯罪状态,犯罪后 的不法状态,行为终了,已无犯罪要素,将犯罪后的不法状态分类的“状态犯”是不确切的 .⑤肯定说则认为,状态犯是与即时犯、继续犯相并列的一种犯罪形态,其由本罪行为与不 法状态两部分构成。因有不法状态的存在而有别于即时犯,又因本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并非相 伴始终而不同于继续犯。⑥笔者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不法状态不同于犯罪结果,它是指犯罪 行 为完成后,其对犯罪客体的持续侵害状态如盗窃后的财物被非法占有状态;而犯罪结果 则是犯罪客体受到侵害的现实的既定的表现,不具有可延续性如杀人后的死亡结果,故状态 犯不同于结果犯。同时,这类犯罪又不能归入行为犯(包括继续犯和即时犯)中,因为在行为 犯中,犯罪客体所受侵害因犯罪行为的停止而停止,没有后续的不法状态。所以状态犯因其 特征而理应在刑法理论中有一席之地。状态犯多以财产犯罪为主,这里的财产犯罪应从广义 上理解。

由于事后不可罚行为与罪数形态理论有密切联系,对其性质及范围作恰当的设定,方不至 于与牵连犯、吸收犯等纠缠不清,引起理论上的混乱。因此,事后不可罚行为中的“事”应 理解为状态犯为宜。所谓事后不可罚行为,即在状态犯实行行为完成后,为维持或利用不法 状态以确保犯罪利益得以实现的行为,虽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构成,但因法律对该事后行 为 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故不单独定罪处罚的行为。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特征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事后不可罚行为以状态犯的既遂为前提,这使其与牵连犯中的结果性从行为区分开 来。如杀人后以逃避侦查而实施的遗弃、毁损尸体行为,按照前述第二种观点,亦应成立事 后不可罚行为。但由于杀人罪并非状态犯,故只能认定为牵连犯的结果性从行为。另外,状 态犯必须达到既遂状态,才可能有事后行为的存在,盗窃后的持有、处分赃物显然以前罪已 既遂为前提。如果盗窃未遂或因数额很小不以犯罪论处,则事后不可罚行为就没有存在的余 地。

(二)、形式上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事后不可罚行为如果与前罪单列开来,其完全具备某一 犯罪构成。以财产犯罪后的处分赃物行为(如销赃)为例。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是赃物,且故意 实施客观上的销赃行为,似乎已符合销赃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前罪的存在决定了其仅具备 形式上的符合性,这也是其不可罚的本质所在。

但有种观点认为,盗窃后的赃物行为之所以 不可罚,是因为赃物罪是身份犯,即只有盗窃犯正犯之外的人才能构成本罪主体。易言之, 该事后不可罚行为在形式上亦不符合赃物罪的要件。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这种以身份犯来否 定该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观点,实质上颠倒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应该是:由于该赃物 行为属不可罚行为,因此对盗窃犯罪后的一系列赃物行为不作犯罪论处,在事实上就造成了 只有对正犯以外的人才可独立定为赃物罪的表象。

(三)、不可罚性,这是其区别与其他事后行为的最显著的特征。由此引发以下两个问题: 事后不可罚行为“不可罚”的根据是什么?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范围如何界定?笔者认为,其不 可罚的本质就在于形式上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而实质上缺乏不实施该行为的可能性。具体理 由有以下两点:第一,就状态犯而言,其不法状态往往是与前罪行为相伴而生的,是其自然 后续。台湾有学者认为,“就今日交易之社会经济状态言,窃盗犯不直接使用赃物,而因出 售赃物之目的以行窃者,殆为普通之现象,立法者就此一般事态,于规定窃盗罪之法定刑时 ,应已考虑及之。易言之,对于处分赃物行为所受之刑罚,应于规定窃盗罪之法定刑时已于 考 虑,故应认为后之处分赃物行为之可罚性,已包括于前行为之窃盗罪内适当。”⑦第二 ,依照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盗窃行为实行完毕后,虽然处分赃物行为又侵犯了司法机关追索 赃物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一新的客体,但基于人性的弱点,法律不可能期待其如实交出赃物以 保证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即没有期待可能性。

在判断事后可罚行为与不可罚行为之标准时,日本多数学者认为,该事后行为是否可罚应 以其是否侵害新的法益或增加前行为之损害范围或程度为准,若仅是本罪所惹起的违法状态 之单纯的延长或继续,则可认为已包含于本犯罪之中,否则,就不能不认定为另一可罚的行 为。⑧如利用盗窃来的邮局储蓄存折,欺骗邮局职员,从而提出存款,因侵犯了新的法益, 构 成独立的犯罪。笔者以为,将这一标准拿到我国刑法中则显不尽妥当,以盗窃后的赃物行为 为例,依照我国刑法分则的体例,销赃罪是列在妨害司法罪一节中,它侵犯的客体是司法 机关追索犯罪的正常活动。如果按这一标准,因赃物行为侵犯了新的犯罪客体,故不成立事 后不可罚行为,但这与通说相左。在笔者看来,应以对该事后行为是否有期待适法行为的可 能性为标准。如前所述,法律不可能要求行为人把盗窃所得财物如实交出以配合司法机关的 正常活动,正象法律不可能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如实供述而追究其刑事责任一样。而且 立法上也有此倾向。如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况,在学理上,第一种观点认为构成盗窃罪与 诈骗罪的牵连犯,第二种观点认定为盗窃罪一罪,第三种观点认为构成诈骗罪。新刑法采纳 了第二种观点,实际上就已经肯定了该使用行为为不可罚之事后行为。

J. 什么是事后不可罚行为

事后不可罚行为,即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为法律概念。

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中,当犯罪完成后,继续保持违法状态,只要其违法状态已依据状态犯的构成要件做出评价,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构成要件,也不构成犯罪,这叫事后不可罚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于犯罪行为完成后,为确保或利用前行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不另破坏新法益的行为,即事后不可罚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达到既遂后,不法状态仍继续存在,其持续不法状态的行为,不予单独处罚。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所谓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认定为成立其他犯罪。

(10)刑法事后扩展阅读:

事后不可罚行为成立条件:

1、主体同一性。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研究的是同一行为主体实施的前后行为如何进行刑法处罚的问题,因此主体必须具有同一性,否则就可能归属于共犯理论研究之范围。

2、法益同一性。

法益同一性不仅指为前后法益的种类相同,而且前后行为须指向同一对象,即被害人相同,否则就可能侵害了新的法益而造成前后法益有别,因而客体同一性可归入到更为具体的法益同一性。

3、事后不可罚行为从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特征。

后行为能独立成罪。如果后行为不能独立成罪,本来就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自无讨论必要事后不可罚行为如果与前罪单列开来,其应当完全具备某一犯罪构成。

4、事后不可罚行为没有侵犯新的法益,后行为侵害的法益能被前行为侵害的法益所包括。

热点内容
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发布:2025-10-12 15:38:51 浏览:577
当事人会见法官 发布:2025-10-12 15:34:23 浏览:749
直觉的道德情感 发布:2025-10-12 15:23:40 浏览:186
规范司法鉴定 发布:2025-10-12 14:55:54 浏览:559
深圳劳动法宫外孕休假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10-12 14:44:26 浏览:817
男主是法官的婚后 发布:2025-10-12 14:32:19 浏览:775
张洪法院电话 发布:2025-10-12 14:31:33 浏览:825
房产查封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12 14:29:42 浏览:732
英美法系会计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2 14:23:20 浏览:858
律师遴选法官 发布:2025-10-12 14:00:54 浏览: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