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正义观

民法的正义观

发布时间: 2021-01-08 01:24:02

『壹』 民法中的公平原则详解。。。求高手

1、公平就是各得其所。
2、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内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容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3、界定公平与非公平,法律没有具体标准,而且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参考行业习惯、惯例、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等
4、公平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只要民法还在,民法的精神还在,它就应该存在。其他具体规则的制定也不得与该原则相冲突,而且随着民法的完善会越来越具体化。
5、总结:公平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原则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对任何经营者都只能以市场交易规则为准则,享受公平合理的对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权,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它使得: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 2、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应均衡。3、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所以

『贰』 民法中公平的正确意义是什么意思

你好,
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专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属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原则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对任何经营者都只能以市场交易规则为准则,享受公平合理的对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权,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2、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应均衡,合理分配义务。3、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叁』 按照民法公平正义什么充满活力

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是进步和正义的道德观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国家处理民事纠纷起着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领域赋予审判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和纠正贯彻自愿原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有着重要意义。公平原则在民法上主要是针对当事人间的合同关系提出的要求,是当事人缔结合同关系,尤其是确定合同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具体化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则就是合同正义原则。合同正义系属平均正义,要求维系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作为自愿原则的有益补充,公平原则在市场交易中,为诚实信用原则和显失公平规则树立了判断的基准。但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等同于等价有偿原则,因为在民法上就一方给付与对方的对待给付之间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断依据采主观等值原则,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由此不难看出公平原则的具体运用,必须以自愿原则的具体运用作为基础和前提,如果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愿的产物,就不能谓为有违公平。

『肆』 对民法的看法

民法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建立后,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两次起草民法典,均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等民事法律。在这些现有的民事法律和学者与立法机关共同起草的物权法草案的基础上,立法机关于2002年10月编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了该草案,从而使该草案备受关注。该草案由九编构成:第一编总则,第二编物权法,第三编合同法,第四编人格权法,第五编婚姻法,第六编收养法,第七编继承法,第八编侵权责任法,第九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其中,第三编合同法、第五编婚姻法、第六编收养法和第七编继承法,是已经生效的法律,这次编纂民法典将它们编进来,未作任何改动,所以以下所论,将不涉及这些编的内容。

一、关于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的内容,是适用于所有的民事关系乃至商事关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项。如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规定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监护人;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时,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将被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事责任,法人的撤销、解散和宣告破产;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权利、民事责任、时效和期间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诉讼时效的期间及民事主体的种类作了修改补充。将民法通则规定的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修改为七周岁,将两年诉讼时效修改为三年。关于民事主体,草案在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法人两类主体之外,增加规定了“第三类主体”即“其他组织”。

二、关于物权法 物权法是调整财产的归属与利用关系的法律制度,是国家经济体制与财产权制度的基石。所谓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类物权)。民法(草案)规定,物权的取得、变更、转让和消灭,均需依法律的规定。关于所有权,草案除了规定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外,还对私人所有权作了专章规定,即:国家保护私人的储蓄,保护私人投资以及因投资获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权的范围,包括自然人以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对其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应当注意的是,草案关于私人所有权的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们尊重他人的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社会财富,而当每个人追求和积聚起财富后,国家和社会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实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们纷纷购买高层建筑物中的一个特定的专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们所购买的该特定的专有部分在物权法上即称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草案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就建筑物内其居室等专有部分享有单独所有权,就电梯、走廊、地基、屋顶、地下停车场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权(按份共有)。此外,各区分所有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还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学界称为成员权(管理权)。

用益物权,是以对不动产的使用、收益为内容的物权。在我国这样一个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的国家,如何在物权法上创设完善的用益物权体系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草案规定了十种用益物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邻地利用权、典权、居住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渔业权。这些用益物权形式,是我国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公有制得以充分实现的法律机制。 担保物权,是将动产、不动产或权利设定担保给债权人,以担保向债权人融资的制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债权人为债权而斗争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如何保障银行等债权人借出去的钱能顺利地收回来,不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物权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民法(草案)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在实践中新创的担保物权形式,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担保物权体系,即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和让与担保体系。 占有,是占有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实际控制与支配,学界称为类物权。占有是一种事实状态,为罗马法以来近现代各国民法所一致公认。民法(草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定了占有的类型,占有的推定效力,善意占有人对不动产或动产的使用、收益,以及占有的物上请求权等。

三、关于人格权法

所谓人格权,指以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权利。人格权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灭,不得让与或抛弃。在现代社会,人格被视为人的最高价值,人格利益被视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为现代人权运动的目标和基本理念。人格权的保护,是现代民法所面临的重大的基本任务。正因为如此,民法(草案)不仅对人格权设专编规定,而且在民法通则已经对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自由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作了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了隐私权、信用权。对人格权的这些规定,标志着民法(草案)具有先进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会(人民社会)的权利宪章。

四、关于侵权责任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险和损害的社会。这些危险和损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引起的。民法(草案)为了充分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合法权益,设立专编规定侵权责任法。

草案规定:由于过错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侵权人有过错的,受害人不必证明侵权人的过错,侵权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不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承担侵权责任方式,依规定主要有九种: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对于机动车肇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及物件致人损害责任,草案作为特殊侵权责任加以规定。针对侵权责任主体的特殊情形,草案规定:(1)法人的工作人员因执行职务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法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人赔偿后,可以向对造成损害有过错的工作人员追偿;(2)网站经营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该网站实施侵权行为,或者经权利人提出警告,仍不采取删除侵权内容等措施消除侵权后果的,网站经营者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等等。

五、关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

所谓涉外民事关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和义务诸因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与外国有联系。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限于当时涉外民事关系的发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作了十分简单的规定。如今17年过去了,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发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鉴于此,草案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中的重要问题作了规定:(1)对反致、外国法的查明、国际惯例的适用、互惠对等原则作了规定;(2)对物权、知识产权以及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作了规定;(3)将民事主体、合同、侵权、婚姻家庭及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进一步加以了具体化。

『伍』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正义观

程序正义;遏制官僚权贵阶层的利益,表现在:限制官僚权贵阶层财富 ,监督官僚权贵阶层使其难以枉法自利,“定分止争”遏制官僚权贵阶层侵掠他人财产。

『陆』 什么是正义观

正义观指的是一个人不管身体再查、条件有多么恶劣、都要将正义和观放在第一位(比生体还重要)

『柒』 谈谈几种公平正义观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在街头的巷议里,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分配不公平问题的牢骚,甚至买菜的大妈都在谈公平正义。在《十七大报告》中有一句很有诗意的语言,“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看起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谈公平正义,
一、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
罗尔斯是哈佛大学哲学家,他的代表著作《正义论》。他的公平正义观认为:社会不平等可以存在,但是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最大限度的使先天条件最差的那部分人受益,那么社会的总体福利和道德就会改善。可见,罗尔斯的观点是偏向于社会分配向穷人倾斜的,他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的观点,即看这个社会是否关爱穷人,是否对社会中生活最差的那部分人进行了救助,罗尔斯认为照顾穷人的社会分配是有良心的政府。用一元钱的效用问题可以很直观的解释这一问题:同样一元钱对一个家财万贯的富人来说效用很小,但对于乞丐来说,能买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充饥,效用则很大。所以,将社会财富向底层最差的人倾斜,社会的总体福利是增加的。
显然,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点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对穷人有利。但为实施这一观点,就必须进行公共政策的干预,因此,学界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观点偏左。
二、诺齐克的公平正义观
诺齐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代表作《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与罗尔斯不同,诺齐克反对任何具体形式的国家政策干预,来实现所谓的平等,政府政策的人为干预是对自由的践踏。最终会通向极权主义和奴役之路。
因为诺齐克认为,不平等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只要人们能够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市场就会产生看似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诺齐克认为是公正的。
比如,一个懒人,他选择了游手好闲,不去工作,靠领救济度日,最终贫穷;而一个勤劳的人,他选择了辛苦工作,努力挣钱,得到了富裕。那么,你说这种贫富差距是不公平的,还是公平的呢?显然,诺齐克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导致了分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合理的,才是符合社会正义标准的。
但是诺齐克的自由主义建立在社会各方面制度的完善上,自由主义的选择基于这样的基础,政府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能够保障经济完善运行,不存在各种非法的寻租、贪污行为。诺齐克强调:如果财产的取得是不合法的(偷窃,欺骗,强制等手段获取的),那么政府确实应该提供干预,并作出及时处理。
可见,诺齐克的选择偏重于自由主义的个人选择,反对政府干预,一些学者认为他的学说偏右。
三、亚当斯公平理论中的公平正义观
在管理学中,亚当斯认为人是自利的,即人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公平正义,基于此,他提出了个人内心的平衡公平观: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报比,与他人的努力与收入回报相比。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报比等于别人的努力与收入回报比,那么就是公平的。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报比大于别人的努力与收入回报比,自己就会认为不公平,就要发牢骚,采取反抗行动;反之,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报比小于别人的努力与收入回报比,当事者也会认为不公平,但是处于自利的本性,他会选择没事偷着乐,而不会反对这一分配体制,在一个制度不完善的国家,他甚至还会积极维护这一不公平的分配体制。
觉察到的比较效果评价结果qi/ pi<qx/ px不公平(报酬偏低)qi/ pi= qx/ px公平qi/ pi>qx/ px不公平(报酬偏高)式中:q为收入;p为付出;i代表本人;x代表参照对象。
以上,简要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公平正义观,应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社会状态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失利者会发牢骚,得利者不吭声,但会积极维护旧体制。韩愈在其
《送孟东野序》
中提出了关于公平与牢骚问题的因果逻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捌』 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对弘扬正义有什么意义

《法抄国民法典》作为近代世袭界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曾跟随拿破仑的大军传遍了欧洲,并影响到世界各地,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和人类理性的代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法国民法典的一些规定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凝聚着德意志民族理性精神的《德国民法典》颁布后,20世纪各国的民法典的制定多以其为蓝本,而《法国民法典》的一些缺陷则为人所诟病。然而,法国民法典并不因此而丧失其光辉,它在批评中依旧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并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已将制定民法典提上议事日程,然而人们更多的是从立法技术角度推崇《德国民法典》,却忽略了《法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借鉴意义。事实上,《法国民法典》作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其制定过程、立法风格、体例等等都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都不无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1804年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拿破仑的作用及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入手,试图得出一些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有益的东西。

热点内容
经济法期末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10-12 11:50:02 浏览:113
商法经济法的区别 发布:2025-10-12 11:48:27 浏览:721
挂靠企业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2 11:47:41 浏览:571
一个月过经济法 发布:2025-10-12 11:47:06 浏览:429
新编中国经济法概论 发布:2025-10-12 11:43:18 浏览:864
南大经济法等额复试 发布:2025-10-12 11:40:51 浏览:215
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废止 发布:2025-10-12 11:37:56 浏览:261
p2p被骗投资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2 11:36:15 浏览:702
行政职权具有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12 11:35:26 浏览:453
2017两会刑法 发布:2025-10-12 11:19:59 浏览: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