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因果关系中断
『壹』 《刑法》(二)
专题三 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如果是异常的、且对危害结果的“贡献率”较大,则可以中断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判断: (1)条件说为基础(条件说的“条件”必须是“危害行为”;“条件”是指实行行为,而不包括预备行为) (2)因果关系中断-对条件说的修正、限制。
二、客观归责理论 实行客观归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制造不被法律允许的风险(如果减少了风险,就应排除客观归责;如果行为没有减少风险,也没有提高风险,也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行为人虽然制造了危险,但是但如果危险被允许(合法行为),排除客观归责。) 2、实现不被允许的风险。即在结果中实现了由行为人所制造的不被允许的风险(以下排除客观归责:行为虽然对法益制造了危险,但结果的发生不是由该危险所致,而是偶然与危险同时发生;行为没有实现不被允许的危险;护士在注射抗生素时没有为患者做皮试患者因此死亡,事后查明,即使做皮试也不能查出患者的特殊反应;行为虽然违反了注意规范,但结果并不是违反注意规范所造成的,排除客观归责) 3、结果没有超过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 被害人自我答责(被害人自愿和负完全责任的行为导致后果的,都需要由被害人自己承担,这就是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法理)包括: 1、参与他人基于故意的自我危害行为 2、对他人危险行为的接受。
专题四 认识错误及相关问题
一、因果关系的错误 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无任何影响 事前的故意(结果推后实现)(死晚了):通说认为,因果关系的错误无任何影响,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结果的提早实现(死早了):如果危害结果是实行行为导致的,则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如果不是,则否认故意犯罪的既遂。
二、犯意转化、另起犯意 1、犯意提升(降低):行为对象统一,并且侵害的法益同类。处理方式:犯意升高的情况下,从高者;犯意降低的,从旧(高)者,仅以一罪论处。 2、另起犯意。在前一犯罪已经既遂、未遂或终止后,又另起犯意实施另一犯罪行为,因而应数罪并罚。处理方式:原则上应数罪并罚;如果侵害的对象不同一、法益同类的情况下,同种数罪不并罚。
专题五 排除犯罪性的事由
一、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限度,应从宽把握; 2、防卫行为是否过当,应以防卫人当时的立场进行判断,而不应以一个冷静的第三人事后立场看。(行为过当,但结果不过当,仍属正当防卫;行为适当,但结果过当的,仍属正当防卫;行为过当,且结果过当的,属于防卫过当;对于非暴力犯罪,但属于持续性的侵害,对被害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的,即使造成不发侵害人死亡而逃跑的,仍然成立正当防卫)’
二、被害人承诺及风险支配 1、被害人承诺中,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是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作出的承诺,不阻却违法性。(承诺的动机错误,承诺仍然有效力;因为受骗而承诺的,承诺无效) 2、风险支配与责任分配: (1)自己危险化的参与,是指被害人的行为是导致侵害结果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者说,被害人自己支配了侵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2)基于合意的他者危险化。危害结果的掌控权不再被害人支配之下,行为人支配了结果,仍然以犯罪论处。
『贰』 介入因素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影响
介入因素的存在可能造成刑法上因果关系的中断,而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存在的标准是能否排除合理怀疑。在足以引起因果关系中断的重大介入因素存疑时,应认定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并宣告被告人无罪。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
一、介入因素三标准:
1、先前行为对结果发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作用大者,则先前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反之无。这里的作用大小,是指先前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性大小。这种危险性大小,是根据生活经验的盖然性大小(概率大小)来判断。一般认为,重伤行为对死亡结果作用大,轻伤行为对死亡结果作用小。
2、介人因素异常性的大小这是指在先前行为制造的危险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介入因素,该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否异常。对此主要考察先前行为与介入因素的关联性大小。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先前行为导致的,则介入因素这里包括四种情形:先前行为必然导致介入因素出现;先前行为通常导致介入因素出现;先前行为很少导致介入因素出现;先前行为与介入因素的出现无关。大致而言,前两种情形的介入因素不算异常,后两种情形的介入因素较为异常。
3、介入因素本身对结果发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作用大者,则表明先前行为与结果无因果关系;反之有。上述三点需综合判断,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得出最终结论。
二、刑法多因一果如何定罪:
1、先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生的概率的高低。概率高者,因果关系存在;反之,不存在。
2、介入因素异常性的大小。介入因素过于异常的,先行行为和最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因果关系存在。
3、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的影响力。影响力大者,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因果关系存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叁』 刑法的因果关系
1、没有有因果关系。尽管B即使送往医院抢救亦定会因多脏器严重损伤而死亡,但B死亡的结果因车祸而发生因果关系的切断,故不能认定A的故意杀人行为与B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未遂。因为没有刑法意义的因果关系。
3、故意杀人罪(未遂)。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仅仅是可以,担任也可以不从轻或减轻。而针对本案,虽然是未遂,但A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一点也不比犯罪既遂小,因此,虽然要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但量刑时可以不做从轻或减轻。
『肆』 刑法因果关系中断对前行为人咋判刑
因果关系中断了,那前行为人对结果不负刑事责任。但如何判刑还得根据具体情况。如甲投毒杀乙,该毒药会在一小时后才发作,但是在30分钟时,乙出门被车撞死。那么甲涉嫌的就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伍』 刑法当中的中断因果关系是不是可以说没有因果关系
可以这么理解。
因为中断事由的出现,导致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消灭。
『陆』 刑法因果关系问题
前者甲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由于介入第三者的行为或者特殊自然事实导致了结果发生,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便中断。危害结果的发生介入了他人的行为,但丙能杀乙并不是因为甲提供了条件,丙在甲到达之前即已将乙杀死,因此其追杀行为和乙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甲的行为,乙也会被丙杀害而死亡,甲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后者应该有因果关系,刑法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有一果多因的情况,甲的故意行为和司机的过失行为与共同造成的危害结果即乙的死亡间有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