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裘中连司法

裘中连司法

发布时间: 2025-05-01 11:30:20

1. “贿陈裘大案 律政司求覆核”出自

贿陈裘大案律政司求覆核
东方日报专讯】政府为执法机构的秘密监察行为被指违反《基本法》作出「反击」,除前日以行政命令使执法机构可继续采用此查案方式外,律政司经个多月考虑后,昨入禀高院申请司法覆核,指区域法院暂委法官李慧思上月初裁定廉政公署查案时,偷录案中疑犯与控方证人向律师谘询的内容,违反了「法律专业特权」及《基本法》,决定案件永久终止聆讯,且释放四名被控串谋行贿陈裘大的房署供应商,是法官错误理解法律条文所致,要求撤销其终止聆讯的判令。

同案两被告九月将受审
由於同案尚有两名被告将於九月受审,故律政司要求高院尽快排期处理。

律政司在入禀状内列举李慧思犯下六大错误(见表),但主要针对法官在聆讯时,拒绝接纳控方传召廉署首席调查主任吴炳国就窃录情况作供、及拒听窃听录音带内容的决定。律政司指法官拒绝纳证,违反了终审法院对终止聆讯申请所订立的法律原则,导致她作出终止聆讯的错误决定。

律政司首先强调,控方无意使用有关窃录声带,作为检控案中四名被告的证供。而廉署决定窃录时,因案中被告余志伟未知特赦证人邓合成已跟廉署合作,认为余会指示邓向廉署作假口供,故决定窃录搜证。律师给予余、邓两人的法律意见,并非廉署当时欲搜集的资料。

至於「法律专业特权」的争议,律政司指廉署在窃录前,已向邓解释有关权利,是邓决定放弃此权利。而余邀请邓同面见律师,亦等於余也放弃保密。

法官判案斥廉署违原则

律政司指,根据终审法院的案例,法庭只会在控方滥用权力的程度严重至被告不能得到公平审讯,才应下令终止聆讯;但法官拒纳控方证供,已违反了上述原则,更因此错误裁定窃录行动违反「法律专业特权」,且引伸至与窃录一事无关的同案另三名被告的聆讯,也一并终止。因此,律政司要求高院颁令撤销终止聆讯令、要求李慧思重新考虑是否批准控方呈交上述新证供、及考虑是否继续审讯此案。

涉案四名被告沈超、黄洪基、余志伟及女被告王天心,分别是三间工程公司之高层,因被控串谋贿赂房屋署前屋宇装备工程师陈裘大及伪造帐目,於上月初在李慧思席前受审。辩方当时指廉署在○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安排余志伟之下属、即特赦证人邓合成暗藏录影机,出席余与两名律师在餐厅的一次会面,窃录对话内容。辩方指律师给予之法律意见受「法律专业特权」保护,不可随意公开,以此理由申请永久终止聆讯。李慧思裁定廉署违规,令四人无法得到公平审讯,遂下令终止聆讯。她并猛烈抨击廉署蓄意违反原则,损害公众对法治信心。

8月7号的新闻,还原送上

2. 关于法律的古诗词

1、《石鼓》 宋 : 苏轼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2、《戏子由》宋 : 苏轼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意在说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3、《秋怀》宋 : 陆游
兴怀徒寄广武叹,薄福不挂云台名。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所谓“亲笞榜”并不是说他充当了司法官吏,而是说他关心和注意观察南宋时期的司法状况,表达了陆游关注热点的转变。但使他失望的是,南宋时期随着政治日渐腐败,司法状况也一直下滑,以致出现了他诗中描写的“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的现象。】
4、《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宋 : 苏辙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苏辙赞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开创的说经解律一代学风加惠“后生”,也反映了当时读书读律、既崇儒术亦申律学的时代特点。郑玄不仅说经,而且引经解律,使律学附庸于经学。一时之间,通经解律成为士人向往的学风,也是东汉律学的一大特点,其影响及于魏晋。】
5、《次韵子瞻见寄》宋 : 苏辙
闭门却扫谁与语,昼梦时作钧天游。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

【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意在讥讽王安石变法时加强立法,使得社会受到法律的控制,即使深山更深,也无所逃于法律的束缚。】
6、《新作南门》 宋: 苏辙
我家读书自我翁,耻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黄门中,智巧不足称愚忠,虽云寡过亦无功。
7、《送师道弟守德庆》 宋 : 陈宓
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表现了诗书时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阐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的法理念,表达了对法律的尊重和内心的自省。】
8、《咏史上·宣帝》 宋 : 陈普
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诗中前二句盛赞宋朝以法治世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后二句借咏史抒怀,进一步表达他对以法治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南宋末期法纪败坏、国将不国的抨击。】
9、《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 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表明了陈襄治学涉猎的广泛,而且法律之书和诗书一样同在左右不离,这在他的施政实绩中,也得到了确切的证明。】
10、《长歌行》宋: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描述了北宋时期运用法律控制社会的情景,富贵之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得妄为;至于贫贱之家,也应畏惧法律的制裁,即所谓“笞榜”,而不敢为非。表达了宋初以来运用法律控制社会所取得的效果,也显示了梅尧臣重视法律的法观念。】
11、《送何济川学士知汉州》宋 : 梅尧臣
疾苦无不求,前人唯法律。昼锦荣既浮,康民美方溢。真为丈夫志,岂是名过实。
12、《商鞅》宋 :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达了对于商鞅变法成功的总结,和对于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肯定。王安石认为诚信不仅是治民之要,也是法律的价值所在。商鞅变法的成功,就在于“法必信,令必行”,充分发挥法的功用,这也正是王安石从变法失败中深深感悟到的。】
13、《次韵黄簿》宋 : 陈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须信论才当价难。法律剡章真未尽,盍言粹学辈豪韩。
14、《送师道弟守德庆》宋:陈宓
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既表现了诗书时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阐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的法理念,表达了对法律的尊重和内心的自省。】

3. 求《警察和赞美诗》原文

苏比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①的名片。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为此,他在长凳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苏比的冬居计划并不过奢。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最必要的安排。

现在,时候到了。

昨天晚上,他躺在古老的广场喷泉和近的长凳上,把三份星期天的厚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有能挡住寒气。这就使苏比的脑海里迅速而鲜明地浮现出岛子的影子。

他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作的布施。在苏比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他可去的地方多的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

当然,生活不能算是奢侈

。可是对苏比这样一个灵魂高傲的人来说,施舍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从慈善机构手里每得到一点点好处,钱固然不必花,却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正如恺撒对待布鲁图一样,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上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清个人的历史。

因此,还是当法律的客人来得强。法律虽然铁面无私,照章办事,至少没那么不知趣,会去干涉一位大爷的私事。

既然已经打定主意去岛上,苏比立刻准备实现自己的计划。省事的办法倒也不少。最舒服的莫过于在哪家豪华的餐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钱,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静静地交到警察手里。

其余的事,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

苏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穿过百老汇路和五马路汇合处那处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汇路,在一家灯火辉煌的餐馆门前停了下来,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苏比对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颗纽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他刮过脸,他的上装还算过得去,他那条干干净净的活结领带是感恩节那天一位教会里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能走到餐桌边不引人生疑,那就是胜券在握了。

他露出桌面的上半身还不至于让侍者起怀疑。一只烤野鸭,苏比寻思,那就差不离——再来一瓶夏白立酒然后是一份卡门贝干酪,一小杯浓咖啡,再来一支雪茄烟。一块钱一支的那种也就凑合了。

总数既不会大得让饭店柜上发狠报复,这顿牙祭又能让他去冬宫的旅途上无牵无挂,心满意足。可是苏比刚迈进饭店的门,侍者领班的眼光就落到他的旧裤子和破皮鞋上。

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发到人行道上,那只险遭暗算的野鸭的不体面命运也从而得以扭转。

苏比离开了百老汇路。看来靠打牙祭去那个日思夜想的岛是不成的了。要进地狱,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在六马路拐角上有一家铺子,灯光通明,陈设别致,大玻璃橱窗很惹眼。

苏比捡起块鹅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人们从拐角上跑来,领头的是个巡警。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肇事的家伙在哪儿?”警察气急败坏地问。

“你难道看不出我也许跟这事有点牵连吗?”苏比说,口气虽然带点嘲讽,却很友善,仿佛好运在等着他。

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他们总是一溜烟似地跑。警察看见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

他抽出警棍,去追那个倒霉的人。苏比心里窝火极了,他拖着步子走了开去。两次了,都砸了锅。街对面有家不怎么起眼的饭馆。它投合胃口大钱包小的吃客。

它那儿的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它那儿的菜汤和餐巾都稀得透光。苏比挪动他那双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裤子跨进饭馆时倒没遭到白眼。

他在桌子旁坐下来,消受了一块牛排、一份煎饼、一份油炸糖圈,以及一份馅儿饼。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

“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苏比说,“别让大爷久等。”

“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侍者说,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像鸡尾酒里浸泡的樱桃,“喂,阿康!”

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被捕仿佛只是一个绊色的梦。那个岛远在天边。

两个门面之外一家药铺前就站着个警察,他光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

苏比一直过了五个街口,才再次鼓起勇气去追求被捕。这一回机会好极了,他还满以为十拿九稳,万无一失呢。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站在橱窗前,兴味十足地盯着陈列的剃须缸与墨水台。

而离店两码远,就有一位彪形大汉——警察,表情严峻地靠在救火龙头上。苏比的计划是扮演一个下流的、讨厌的小流氓。

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会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岛上冬蛰的小安乐窝里吃喝不愁。

苏比把教会女士送的活结领带拉挺,把缩进袖口的衬衫袖子拉出来,把帽子往后一推,歪得马上要掉下来,向那女子挨将过去。他厚着面皮把小流氓该干的那一套恶心勾当一段段表演下去。

苏比把眼光斜扫过去,只见那警察在盯住他。年轻女人挪动了几步,又专心致志地看起剃须缸来。苏比跟了过去,大胆地挨到她的身边,把帽子举了一举,说:

“啊哈,我说,贝蒂丽亚!你不是说要到我院子里去玩儿吗?”

警察还在盯着。那受人轻薄的女子只消将手指一招,苏比就等于进安乐岛了。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年轻的女士转过脸来,伸出一只手,抓住苏比的袖子。

“可不是吗,迈克,”她兴致勃勃地说,“不过你先得破费给我买杯猫尿。要不是那巡警老盯着,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那娘们像常春藤一样紧紧攀住苏比这棵橡树,苏比好不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

一拐弯,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

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永远也不会被捕呢?这个念头使他有点发慌,但是当他遇见一个警察大模大样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巡逻时,他马上就捞起“扰乱治安”这根稻草来。

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

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道:

“这是个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他们跟哈德福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鸭蛋。够吵的,可是不碍事。我们有指示,让他们只管闹去。”

苏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费气力的吵闹。难道就没有一个警察来抓他了吗?在他的幻想中。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即的阿卡狄亚⑩了。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

他看见雪茄烟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摇曳的火头在点烟。那人进店时,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慢吞吞地退了出去。对火的人赶紧追出来。

“我的伞。”他厉声说道。

“噢,是吗?”苏比冷笑说;在小偷小摸的罪名上又加上侮辱这一条。“好,那你干吗不叫警察?不错,是我拿的。你的伞!你怎么不叫巡警?那边拐角上就有一个。”

伞主人放慢了脚步,苏比也放慢脚步。他有一种预感:他又一次背运了。那警察好奇地瞅着这两个人。

“当然,”伞主人说,“嗯……是啊,你知道有时候会发生误会……我……要是这伞是你的我希望你别见怪……我是今天早上在一家饭店里捡的……要是你认出来这是你的,那么……我希望你别……”

“当然是我的。”苏比恶狠狠地说。

伞的前任主人退了下去。好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免得她被在两条街以外往这边驶来的电车撞着。

苏比往东走,穿过一条因为翻修而高低不平的马路。他忿忿地把伞扔进一个坑。他嘟嘟哝哝咒骂起那些头戴钢盔,手拿警棍的家伙来。因为他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

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这儿灯光暗了下来,嘈杂声传来也是隐隐约约的。他顺着街往麦迪逊广场走去,因为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他仍然有夜深知归的本能。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

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

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

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3)裘中连司法扩展阅读:

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名篇,是短篇小说的杰作。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他的冬季寓所--布莱克韦尔监狱作出努力,使尽各种办法想让警察逮捕他。可是,均未成功。

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地被送到了监狱里。

作者用了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索彼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可笑的尝试。

例如到餐厅骗吃骗喝,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为可笑的是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

当索彼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时,"宽容"的警察却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由此,可笑变成了可怜、可气、可叹。

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这时期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

4. 1943年的上海发生了什么事情

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设伪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

1月10日 为配合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伪中华电影公司停止放映英美电影。
1月11日 上海日本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公布限制粮食运输办法。规定非经日军许可,所有上海市区内的食米、麦类、豆类、小米等粮食及其制成品,一律不准由清乡地区运出,亦不得运入上海市封锁线内。次日伪上海市政府公告,规定13日起实行上述粮食统制新办法。
是日 《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签署。主要内容撤废英美在华治外法权,交还租界等。
1月13日 中共中央华中局取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敌区工作部,部长刘晓,领导上海、江苏的地下工作。1944年8月华中局敌区工作部改称城市工作部,部长刘长胜。
1月14日 意大利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交还在华租界和撤销治外法权。
是日 日军当局发还8家工厂。至此日军当局管理的140家在沪华商工厂,已发还104家。
1月20日 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颁发《上海第一期清乡地区实施规则》。规定设立户口清查实施委员会。至2月20日分期分区挨家挨户清查户口,凡12岁以上,60岁以下的无家属男子,一律返原籍或逮捕。
1月25日 晨,哈同花园大火,洋房付之一炬,毗连旧宅亦受重损。宅内珍宝、古玩皆焚毁。哈同家属及佣仆200余人幸免于难。
是日 据伪市政府警察局统计,全市有烟馆235家。
2月4日 伪市政府训令各局、区署,5日起国旗上方附加的黄色三角标识一律除去。
2月12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所设各华童小学取消英文课,改教日文。中学部减少英文课时,以日文课时取代。
2月13日 日首相东条英机到达南京和上海,策划“中日两国的真正合作地带”。
2月16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封闭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新凤祥、老凤祥、方九霞、裘天宝4大银楼。
2月17日 日本占领当局决定,居留在沪的英、美等敌国侨民限令月内迁入指定的“人民集合所”居住。
2月中旬 日本占领当局集中拘禁在沪英、美、荷等国侨民,德、奥在沪难民居留地区被限于提篮桥一带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区域范围内。
2月23日 法国维希政府发表声明,“决定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并交还北京使馆区、上海等地的法国专管租界行政权”。
3月15日 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在沪成立,专管军需及统制物资的收购配给。
是日 伪市政府保甲委员会成立。17日伪市政府发布《上海特别市保甲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
3月19日 日军将上海市郊经济监视哨(又称封锁线)移交汪伪市警察局管理。
是月 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城工部和联络部后,上海军地工作改由城工部领导。
是月 伪市政府对所辖区域作新的划分,分为市区和特别区两部分。
4月3日 打浦桥自1937年八一三事变封闭以来,是日开放。
4月5日 南市文庙举行春季祀孔典礼。
4月16日 上海沦陷后成立的中华、中联、上海影院3家电影公司,是日合并为伪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5月起,日伪“中联”电影公司拍摄约50部电影。春 日伪成立中日广播协会上海事务处。
5月1日 日伪在上海实行第二期清乡。清乡地区为崇明、宝山、嘉定3县,修筑封锁线长221公里。
5月8日 伪市政府发布密令,日本大使馆已决定征用吴淞、宝山狮子林炮台、月浦镇、罗店镇和大场镇,设置军用设施,占地共25万余亩。
5月29日 汪伪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改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署。
5月下旬 上海市内煤球供货短缺,煤球公会规定限量零售。
6月1日 商务印书馆、中华、世界、开明、大东等书局联合组成中国联合出版公司。是日 汪伪中国青少年团上海地区清乡团部成立。
6月30日 汪伪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与日本重光葵在南京签订《关于交还上海公共租界条款》及《了解事项》。规定8月1日起租界行政权及公共设施资产及负债,由伪国民政府
继承。是日 汪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结束。
7月22日 汪伪政府代表夏奇峰等与法国维希政府代表在南京签署《交还上海法国专管租界实施细目条款》及《附属了解事项》。
23日汪伪政府代表褚民谊与意大利大使签订《关于交还上海公共租界实施条款》及《了解事项》。
7月24日 日军当局归还申新纺织厂等24家华商工厂。至此,被日军抢占的140家华商工厂全部交还。
7月30日 汪伪国民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区,改称第八区。
7月31日 汪伪政府决定,设在上海的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全部解散,改设两院两署制度。
7月下旬 伪市政府决定,拆除在外滩和九江路的赫德、巴夏礼两座铜像。
是日 市政当局取消前因橡胶原料短缺,实行的套鞋须在雨天购买、球鞋跑鞋须在晴天购买的规定。
是月 上海米价暴涨至每石2100元。
8月1日 汪伪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区,改称第一区。
是日 汪伪上海地方法院成立。汪伪高二、高三分院被撤销,成立汪伪上海高等法院。
8月9日 汪伪政府在上海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临时会议,通过《收买棉纱棉布暂行条例》及《实施纲要》。规定所有棉纱棉布由商业统制总会统买,不得拒绝或妨碍。
8月26日 伪上海市长陈公博命令第一区公署,将外滩所有铜像拆除。
是日 陈公博命令第一、第二两区分署所有该区内以外国人名作路名的马路于10月10日改名。10月8日伪市政府颁发训令,从10时起一、八两地及越界筑路路名的西文,一律改用新名。10日全市240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用以中国地名命名的新路名。
8月29日 第四十五期户口米开始发售,每人减为半升,另加杂粮半升。
9月1日 伪市政府布告,规定全市饭馆酒肆营业时间为下午5时至晚上11时,舞场营业时间不得超过晚上12时。
9月9日 伪江苏省省长、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被日军毒死。
9月14日 上海开始实行凭户口证购食盐。10月5日全市开始对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实行配给。
9月29日 陈公博致电各区公署,要求推行随田赋带征军警米。规定不论产米区和非产米区,一律以每亩征米1升5合。
10月1日 伪市保甲委员会颁发《抽查各区户口暂行办法》。
10月10日 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学务处所属中小学及原法租界公营局所需学校,由第一、八区公署教育处接收,一律改为市立学校。
10月30日 汪伪商业统制审议委员会通过《棉花统买统配暂行办法》,在上海等地实行棉花统买统配。
11月8日 华商证券交易所经汪伪财政部和产业部批准复业。
11月16日 上海实行计口配售火柴,每人每月一盒。20日实行计口售皂,每人每月限购一块。是月 上海煤、炭、木柴等燃料一致狂涨,激起物价全面暴涨。
12月1日 第三期清乡开始,范围为川沙、浦东南、浦东北3个区。修筑封锁线56公里。
是日 因煤炭缺乏,全市实行限量供电。
12月7日 煤球每担涨至300元。
12月16日 伪市政府公布《上海清乡地区清查户口实施规则》等。
是日 上海黑市米价由1月每石1500元涨至2600元。
年底,汪伪“七十六号”特工总部改称汪伪政治保卫局上海分局。
是年 1939~1943年新开设银行118家、钱庄146家,创历史最高。
是年 全市华商工厂约倒闭2/3,剩1145家。
是年 全市有学校1019所。

热点内容
交通事故法律援助经典案例 发布:2025-05-01 16:02:01 浏览:675
法院人耐心 发布:2025-05-01 16:01:54 浏览:714
关于合同法和贸易的案例 发布:2025-05-01 15:57:34 浏览:166
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1 15:57:33 浏览:108
中世纪欧洲刑法 发布:2025-05-01 15:52:21 浏览:700
公司名不能带法律二字 发布:2025-05-01 15:46:35 浏览:911
写法规范 发布:2025-05-01 15:46:30 浏览:822
刑法电刑 发布:2025-05-01 15:46:29 浏览:594
司法局太弱 发布:2025-05-01 15:45:13 浏览:477
劳动合同法48 发布:2025-05-01 15:45:04 浏览: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