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历任江阴人民法院院閘

历任江阴人民法院院閘

发布时间: 2025-05-05 07:07:13

Ⅰ 成立县城应有多少人口

撤县设市的条件
一、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一)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 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常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十二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

2.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十五亿元(经济指标均以一九九○年不便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十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一百元,总收入不少于六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 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七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于十二万。

2.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十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八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八十元,总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 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六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十万。

2.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八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六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六十元,总收入不少于四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指出任务。

3. 城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 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二十五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上解指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

3. 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 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六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四万。

(五) 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五百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六) 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

(七) 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

(八) 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

再给你一个案例江阴县撤县建市的经过,供横县做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经济持续增长。198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6.67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达2.44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2.7倍。但是,江阴经济以工业为主,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这决定了江阴在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横向联合。而江阴系县级建制,与市级建置的城市相比,受到少、低、难、软、小五个方面的限制,即参加全国和全省有关会议、活动少,获得发展经济的信息量少、时间滞后;知名度低,导致受信任的程度低;在同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时,话难讲、事难办、问题难解决;企业、产品的牌子软,许多同质量的产品只能挂无锡、上海的商标;外引内联的吸引力小。这些因素,显然制约了江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86年,国务院46号文件批转了国家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1985年,江阴全县总人口达102.6万,县政府驻地澄江镇和要塞、西郊两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亿元,非农业人口达14.17万,完全符合上述撤县设市条件。

当时,与江阴近邻、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与江阴相似的常熟,已经撤县设市。1985年5月24日,江阴派出考察小组,专程赴常熟市进行考察。将常熟市1983年1月撤县设市后带来的优越性归纳为“一高、二宽、三顺”。“一高”即规格高,可享受市级待遇,有利于上下挂钩、横向联合。“二宽”即政策宽,有利于增强后劲,壮大实力:一是计划单列,可减少财政中间层次扣除、提高财政增收分成比例、增加专项拨款数额、容易取得省财政支持、财政收入任务相对较轻;二是地方税收比例得到提高;三是副食品补贴标准可以调高,如城镇居民肉贴标准,市级每人每月2.50元,而县级只有2元。“三顺”即体制顺,有利于统一规划,加快城市建设。

江阴县委、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进行研究,一致认为:设立江阴市,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有利于发挥长江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贸生产;有利于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1986年6月30日,江阴县政府正式向无锡市政府提交《关于江阴撤县设市的报告》,重点陈述了江阴撤县设市的意义和已经具备的条件。9月10日,无锡市政府向江苏省政府提交《关于拟对江阴县撤县设市的请示》,并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江阴县改为县级市后仍隶属无锡市领导;二是撤销澄江镇、要塞乡、西郊乡建制,江阴市区范围以目前的“一镇两乡”为辖区,市区分设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1987年3月4日,江苏省政府以《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请示》报告国务院,同意无锡市政府提出的意见。4月6日,国家民政部以《关于批复江苏省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请示》报国务院审批。

就在民政部报国务院审批的同日下午5点30分,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在中南海办公室听取江阴撤县设市工作赴京汇报小组的专题汇报。汇报小组谈到,江阴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51.18亿元,1987年向60亿元努力,势头良好,大有希望。乔石说:“大有希望就可以,这(指撤县设市)对发展经济就更有利了”。听说江阴1986年创汇1.3亿(美元),1987年要突破2亿(美元),力争翻一番时,乔石高兴地说:“一个县创汇这么多,大有希望。创汇,你们现在是县,今后叫市,贡献会更大。”汇报小组对乔石说“撤县设市是江阴人民的共同愿望”,乔石爽快地表态道:“下次就叫你们市了嘛!”大家闻听此言,心里十分高兴。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江阴撤县设市工作赴京汇报小组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向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汇报。

与此同时,江阴撤县设市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从4月16日开始,县委、县政府组成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考察了浙江省、福建省和省内的8个城市,形成了关于市区体制问题、市级机构设置问题、当前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等五个问题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这为江阴撤县设市后将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7年4月23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江苏省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原江阴县行政区域为江阴市的行政区域。此《批复》同时抄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

7月27日,江阴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县长许祖元所作的《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情况汇报》,并根据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就江阴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检察院和法院更名等有关重要事项作出决定。8月1日,江阴市成立大会在长江影剧院隆重举行,省政府和苏锡常地区党政主要领导、江阴历任主要领导近百人应邀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江阴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各界代表1200余人参加大会。

江阴从西晋(公元281年)开始,到1987年,建县历史长达1706年,江阴市的成立,意味着江阴建县的历史从此结束。

江阴撤县设市,引来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人民ribao》报道“江苏江阴县正式改为江阴市,这是我国的第354个城市”。《新华ribao》头版新闻“江阴市昨日成立,副省长杨讠永沂、无锡市委书记邓鸿勋、市长吴冬华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专程到江阴表示祝贺。”《无锡ribao》发表社论称,江阴市的成立“标志着江阴社会的、经济的历史进步,揭开了江阴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对于更好地描绘江阴发展蓝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江阴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无锡市的一件大喜事!”

Ⅱ 湖北省中科院历任副院长

李达(任职时间:1958年-1966年)

男,1890年出生,湖南零陵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第一任院长。
1905年进入零陵永州中学。
1913年、1917年两次留学日本。
1920年夏回国,在上海同陈独秀、李汉俊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
1921年主持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发起组织工作,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
1923年至1927年初,历任湖南大学法科教授,中央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并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编审委员会主席,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常委等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主要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1949年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南军事委员会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筹委会主任委员、临时党组书记、武汉分院院长,兼任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1961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院长。



伍献文(任职时间:1980年—1983年)

男,1900年3月出生,浙江瑞安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学家。
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32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1932年至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教师兼研究主任。
1934年至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34年至1936年兼任中央大学教授。
1936年至1937年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
1944年至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0年至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1980年至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名誉所长。

钱保功(任职时间:1983年—1985年)

男,1916年3月出生,江苏江阴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家。
1935年至1940年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武汉大学学习并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7年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多科理工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生院学习并获化学硕士学位。
1951年转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员、橡胶研究室、高分子辐射化学研究室、高分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80年3月调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任副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陈宏溪(任职时间:1985年—1993年)

男,1931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研究员,遣传学家,中共党员。
195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等职。
1984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院长,兼任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水产遗传学会主席、副主席,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副理事长。第七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许厚泽(任职时间:1993年—1999年)

男,1934年5月出生,安徽歙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共党员。现为国际地潮中心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岩石圈计划性2.4研究组副组长、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程测量系。195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62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
1979年12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至1997年被选为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3年至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200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叶朝辉(任职时间:1999年—2007年)

男,1942年3月出生,四川简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波谱学家。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973计划)综合交叉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研究”专家组成员;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波谱与量子电子学专业。
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作访问学者。
1985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及 Cleveland医学基金会作访问学者。
1984年至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副所长、所长及武汉物理与数学所所长等职。
1986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8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获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耀仲(任职时间:2007年—2012年)

男,1952年9月出生,上海人,研究员。
1969年4月至1974年9月云南省宜良县知青。
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
1978年1月至1980年9月任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实习员。
1980年9月至1982年11月在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4年12月被评为中科院特批研究员。
1996年5月至2005年2月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任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
2007年10月至2012年11月任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
2012年4月至今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03年1月至今任湖北省人大常委。

Ⅲ 从古至今姓沈的有哪些名人

沈括
(1029~1093)字存中,宋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县)。博学多才,兼通天文、方专志、律历、音属乐、医药、算数等。尝出使契丹。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书。
沈周
(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少从陈孟贤学,及长,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於画,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著有客坐新闻、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沈尹默,书法家。
沈均儒,革命家。
沈雁冰,就是矛盾。
沈国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前任部长助理

沈香林
-
香港已故佛教居士,多间学校的赞助人

沈殿霞
-
香港艺人,生于上海。

Ⅳ 江阴历史名人有哪些

季札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巨赞 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1908年出生于要塞贯庄村。著名佛学家。1931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取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赞。用5年多时间,攻读了8000多卷经文,写下数百万字笔记。抗战爆发后,与左翼文化人士郭沫若、夏衍、田汉、柳亚子等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41年,撰成《新佛教概论》,提出改革佛教的主张。多次应邀赴台湾、澳门、香港讲学。1949年为改革佛教上书毛泽东及各民主党派。9月,巨赞作为佛教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1952年参加筹建中国佛教协会,后一直担任副会长,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的团结,保护佛教文物,开展佛学研究,促进国际佛教徒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他精通佛典,通晓英、日、德、俄等语,在海内外各佛学刊物上发表上百篇论文。1983年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4月7日于北京圆寂。

吴文藻 1901年生于夏港。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16岁考上北京清华学堂,后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得到该校"最近10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1929年6月与冰心结婚后历任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培养了不少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专业人才。是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1983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七届中央常委,并先后担任中国民族学会、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人类学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学会的顾问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等职。1985年逝世。

张曼筠,女,1901年生于江阴。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夫人。学生时代参加"五四"运动,后从事社会教育工作。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后在重庆、昆明与李公朴一起开办北门书屋、北门出版社, 出版进步书刊,推进民主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她继承遗志,毫不畏惧,继续为和平民主奔走。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执委、民盟中央委员兼办公厅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2月病逝于北京。

钱振标 又名钱正表,号山青泉。1895年出生在江阴市西郊能家村农民家庭。1914年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五四"运动爆发,钱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爱国宣传活动。1924年,受到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毛泽东和部长胡汉民接见并介绍参加国民党。1925年4月,钱振标在丹阳由恽代英介绍参加共产党。5月,受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派遣,去西北冯玉祥的国民军做政治工作。秋,随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去甘肃,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同时,还秘密宣传马列主义思想。1927年,钱振标回到南方,与党中央派到江苏恢复省委工作的王若飞取得联系,担任临时省委委员、农运特派员。10月10日,中共江阴县委成立,钱担任县委书记,组建农民革命军,兼任总司令,领导江阴后塍2次农民暴动。1928年8月,钱任京沪特委军委书记兼江阴县委书记。10月18日下午,钱在常州大成旅馆参加京沪特委会议时被捕。面对国民党劝降,钱说:"别来游说了,我对于共产主义之信仰至死不变!"11月25日,在君山南麓陆家坟场英勇就义。临刑前写下"草地斜阳,洁白而纯洁的羔羊,不绝地跳跃,不绝地徜徉,归乡何处,断头台上"的诗句。

吴研因 原名辇瀛,1886年生于要塞贯庄村, 1903年进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3年,1911年夏,和刘半农等编辑《江阴杂志》。民国元年(1912年)参与创办《江阴报》。所编《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小学历史自习书》,风行全国。1916的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编写《新式学生字典》。1928年,就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反对在小学读经,为推行白话文教材据理力争。1941年11月被以华侨教育专员的名义派至菲律宾考察。抗战胜利后返南京,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解放后,应周恩来邀请,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科教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小学教育司司长。曾主持小学体制改革,领导制订《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小学生守则》。1959年后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1975年7月13日于北京病逝。

周水平 号刚直,又名树平。1894年6月27日出生于顾山周东庄。1915年,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讲习班。1918年秋,得到亲友资助,留学日本东京高等体育学校。痛感弱国无外交、救国须救民,于1921年上半年回国,开办平民夜校。192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又加入国民党。"五卅"惨案发生后,主持川沙国民外交后援大会,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募捐救济死难工人家属。以"星社"名义,创办《星光报》,在第一期上发表《敬祝世界无产阶级万岁》的文章。发起组织佃户合作自救会,号召佃户参加,团结一致,抗拒业主压迫,得到广大农民的强烈拥护。澄锡虞3县地方豪绅33人联名控告周水平。周遭军阀政府非法逮捕。1926年1月16日晚,孙传芳密令江阴县署斩决。17日凌晨,周在市桥西堍刑场上用普通话对周围群众高呼:"我叫周水平,非盗非匪,为了多数贫民而死,死而无恨!"周被斩首后,头颅悬挂在县署的照壁上示众3日。后其弟周全平、周倜和未婚妻夏静波相继参加共产党。

奚佐尧 原名祖耀,字冠一。1897年出生于马镇北渚。1912年,考入江苏公立南菁学校。1916年7月考入天津工业学校。不久,转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了陈毅等许多青年革命者。1922年6月,参加周恩来发起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8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立,奚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奚佐尧根据党组织指示,和朱德等30余人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训练班学习,接受"地下"游击斗争的特殊训练。1926年3月奉命从苏联回国,在广州黄埔军校协助培训军事干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奚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军委技术书记。为配合北伐战争,准备发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奚佐尧在南市秘密筹集武器弹药,组织人工武装,进行军事训练。10月17日,中共上海区委准备组织武装起义。区委书记罗亦农任总指挥,奚佐尧负责暴动的技术工作。10月23日,预定起义的时刻,奚不顾个人安危,携带手枪和子弹,前往区参谋部探询情况。在亲贤口被潜伏的军警逮捕。26日下午2时,奚在南市刑场英勇就义。27日,中共上海区委发出《为奚佐尧同志志哀,全体同志武装起来!》的告同志书。指出奚佐尧是党的"最忠勇最良好的同志"。

奚佐尧 原名祖耀,字冠一。1897年出生于马镇北渚。1912年,考入江苏公立南菁学校。1916年7月考入天津工业学校。不久,转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了陈毅等许多青年革命者。1922年6月,参加周恩来发起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8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立,奚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奚佐尧根据党组织指示,和朱德等30余人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训练班学习,接受"地下"游击斗争的特殊训练。1926年3月奉命从苏联回国,在广州黄埔军校协助培训军事干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奚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军委技术书记。为配合北伐战争,准备发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奚佐尧在南市秘密筹集武器弹药,组织人工武装,进行军事训练。10月17日,中共上海区委准备组织武装起义。区委书记罗亦农任总指挥,奚佐尧负责暴动的技术工作。10月23日,预定起义的时刻,奚不顾个人安危,携带手枪和子弹,前往区参谋部探询情况。在亲贤口被潜伏的军警逮捕。26日下午2时,奚在南市刑场英勇就义。27日,中共上海区委发出《为奚佐尧同志志哀,全体同志武装起来!》的告同志书。指出奚佐尧是党的"最忠勇最良好的同志"。

热点内容
刑事法律服务内容 发布:2025-08-17 21:46:56 浏览:788
法治禁毒手抄报 发布:2025-08-17 21:45:16 浏览:889
刑法选择罪名 发布:2025-08-17 21:29:17 浏览:934
经济法概论提纲 发布:2025-08-17 21:29:14 浏览:505
法律法规地方性规章 发布:2025-08-17 21:24:52 浏览:829
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把讲政治和讲法治统一起来 发布:2025-08-17 21:24:49 浏览:741
营商环境与政府法治建设 发布:2025-08-17 21:14:33 浏览:398
合同法解释第十八 发布:2025-08-17 21:02:06 浏览:85
法律硕士进检察院 发布:2025-08-17 20:58:31 浏览:756
阿根廷商法内容 发布:2025-08-17 20:58:31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