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特色
Ⅰ 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基础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整合部门资源,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宣传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学习宣传工作落地落实。
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二十四条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Ⅱ 民法典涉及哪些内容
《民法典》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律体系,涵盖了《婚姻法》、《继承法》等多部法律的部分内容。它以六个基本原则为基础,即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与公序良俗以及绿色原则,确保民事活动的公正和可持续性。
民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一部适应自由竞争经济条件的早期民法典,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则,同时在改革与传统之间找到了妥协与折衷,注重实际运用,法律条文简洁明了,减少了司法裁量空间。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公众理解和执行。
民法典的五大核心特征包括:1)它与宪法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宪法精神;2)在法律主体和核心概念上,要求科学、精准,避免概念冲突;3)民法思维与法治思维的融合,服务于法治国家的建设;4)避免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重叠,为民事诉讼法提供空间;5)它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法律指南,既反映又引领着社会的变迁。
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同时废止了相关旧法,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进步。这部法典不仅规范了民事关系,更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化和人权保障的提升。
Ⅲ 民法典五大基本特征
法律分析:一是民法与宪法的关系,制定民法典必须旗帜鲜明地“根据宪法”,体现宪法精神。
二是民法学基本范畴与法学基本范畴的关系,特别是在法律主体、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等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核心概念上应当科学、精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外在的统一性,避免同一概念在民法与法理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互相冲突。
三是民法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关系,要将民法思维嵌入法治思维之内,把制定民法典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依托,作为实现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促进和谐、推进发展、引领风尚等法治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
四是民法典与民诉法的关系,制定民法典应尽量避免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重复,为《民事诉讼法》实现其程序价值留有足够的空间。
五是民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民法来源于社会生活,回应社会生活需要,并引领社会生活方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Ⅳ 民法典新修订了哪些内容
民法典修改了关于民法总则,包括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收养法等七大法律的部分法律条文,使其更符合当代中国的民情,是法官在判决时有法可依 ,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在物权编中引入居住权、明确禁止性骚扰等,被认为是中国民法典的亮点 。
一、民法典的特点有什么?
(1)它是一部典型的早期的民法典。民法典明确表述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法原则,阐明了私有财产无限制、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三大民法原则的含义,这是与自由竞争经济条件相适应的。
(2)反映出改革原则和传统之间的妥协、折衷。民法典保持了改革的精神,特别是在保证经济关系发展所必要的问题上。
(3)注重实际运用。法典没有总则和过多的抽象概念,实际规范简洁明确;很少有弹性概念,司法机关执行法典时裁量余地不大;法典具体编排不强调科学性和严密性,而是从使用方便出发。
(4)语言通俗易懂,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法律文风。
二、我国民法典的鲜明特点
1、坚持人民立场。
2、体现人文关怀。
3、传承中华文化。
4、彰显时代精神。
三、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有七个方面: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3、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4、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5、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6、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7、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Ⅳ 民法典新规定特色亮点
法律分析:
民法典对虚拟财产作出规定在世界上系首个,第一,制定民法通则的时候,规定民法的调整对象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是把财产关系放到前边,人身关系放在后边的位置。民法典总则编把这个调整范围的规定反过来了,调整为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和立场。第二,在分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定了人格权编,这是中国民法典最具特色也最有亮点的一部分。第三,在人格权编中,草案特别强调人格尊严的地位,保证每一个人享有人格尊严,在社会当中有自己的独立的地位,这也很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七条 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结构安排特点
法律分析:1、单独设立人格权编。2、不设独立的知识产权编。3、单独设立侵权责任编。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Ⅶ 民法典的特征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民法典》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民法典》编纂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民法典》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民法典森历》的开创性体现在历史维度和编章设置。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其他国家瞎春棚没有过的,足以体现《民法典》对人的权利的重视。(三)《民法典》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民法典》不但提供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还制定了常见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八百一十五条 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旅客无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级乘坐或者持不符合减价条件的优惠客票乘坐的,应当补交票款,磨则承运人可以按照规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运人可以拒绝运输。实名制客运合同的旅客丢失客票的,可以请求承运人挂失补办,承运人不得再次收取票款和其他不合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