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刑法的特征
❶ 简述刑法的特征
一楼说的是犯罪的特征,三大本上复制的刑法的特征:
刑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有属性,这主要表现在:(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2)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刑法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3)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4)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制某种危害行为时,才能适用刑法。(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保护的合法权益,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保护。
❷ 刑罚的概念及其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刑罚是刑事处罚的简称,指行为人因为违反刑法规范而受到国家机关实行的法定的强制处分。
特征:
1、严厉性
刑罚是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方法,这在它所剥夺的权利与利益上得到充分体现。刑罚可以剥夺犯罪人的权利、财产、人身自由乃至生命,可以说是生杀予夺在此一举,其强制程度的严厉性昭然可见。而其他任何强制方法,都不可能达到这样严厉的程度。
2、特定性
刑罚只能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适用,无罪的人绝对不受刑事追究。可以说,将刑罚的适用对象限于犯罪人是刑罚正当性的基本前提,这也是刑罚与其他法律强制方法的根本区别之一。
3、权威性
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照专门的法律程序适用。为了使刑罚适用公正合理,中国专门颁布了刑事诉讼法。
人民法院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必须按照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管辖权限、诉讼程序进行,否则就是非法的,而其他法律强制方法则按照方法则按照其他的程序适用,两者有着根本区别。
(2)简述刑法的特征扩展阅读:
刑罚的目的
刑罚目的是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的目的,即国家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的强制方法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预期实现的效果。
刑罚目的是刑罚和整个刑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它决定和制约着刑罚的其它全部问题,如刑罚的事实根据,刑罚承担者的范围,刑罚的体系与种类,刑罚适用的原则及刑罚的执行。古今中外刑罚制度和刑法理论上的区别,从某种角度讲都是因为对刑罚目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的。
❸ 简述刑法的特征
戴某在福建省古田县某银行工作。1990年1月1日起,戴某与银行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并约定银行可以解除或终止合同的情形包括用人单位因经营亏损、机构改革和调整等。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订劳动合同,但戴某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后银行采用投票记分、末位淘汰的方式进行裁减职员,经投票,戴某被列入淘汰名单上报宁德市分行。宁德市分行以“裁员增效精减分流”为由下达了《关于解除戴某劳动合同的通知》和《关于解聘戴某聘用制干部的通知》。戴某因此与所在单位发生争议。
,《劳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的规定,并非是用来约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因为这一条款当中所谓“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出现”是指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对因意外事件的出现和当事人失去履行合同能力而不能继续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所作出的前瞻性的终止合同效力的约定。
什么是“末位淘汰”?这种制度硬套在对企业职工的劳动管理上合适吗?
“末位淘汰”是“舶来品”。它源自美国,如GE、惠普都推行了末位淘汰制。这是与在GE中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杰克·韦尔奇有着密切关系的,他创制出了“活力曲线”,为“末位淘汰制度”奠定了基础。也可以说,在GE,末位淘汰制度是成功的。
我国也有某些知名大企业在推行这套制度时,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海尔集团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万向集团的“阶梯式用工、动态式管理”以及山东潍坊电业局的“分线管理”等。
所谓“末位淘汰”,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其具体目标和企业战略,结合各个具体职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绩效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而不管这些员工的绩效水平是否高于组织绩效考核标准线的绩效管理制度。换句话说,末位淘汰制度,就是用人单位自己制定一个考核标准,然后对员工进行考核,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靠后的人员予以淘汰、辞退的一种管理方法。
刑法的特征
刑法是指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所具有的自身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刑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研究刑法的逻辑起点,刑法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这些特点引出的。关于刑法有哪些特点,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刑法的特点应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二)刑法的保障性
(三)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范围更广泛
(四)刑法的谦抑性、最后手段性
刑法上述四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这一特点是刑法最根本的特点,它派生了其他特点。刑法的上述第二个特点是利用刑法严厉性的结果,第二个特点又进一步引伸出第三个特点,而第四个特点是限制刑法严厉性的结果。
第二、三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又是对立的。从刑法的保障性看,刑法的保护范围越是广泛,刑法的触角延伸得越广,保护的力度越强,就越有利于刑法保障功能的发挥;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看,刑法负作用很大,需要内敛,刑法的触角不能无限扩张,否则就容易侵犯公民的自由。刑法的触角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会与公民的自由发生冲突。可以说,全部刑法都是围绕着利用刑罚的严厉性惩罚犯罪和限制刑罚的严厉性防止刑罚的滥用这一对矛盾展开。由这一对矛盾引申出刑法中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决解这些问题的刑法原则和制度。如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问题等。
差不多了-
❹ 简述在伊斯兰刑法的特点。
伊斯兰刑法原则
世界各地现行的法律关于刑法原则的制定,无非是对数千年人类法制文化史上通行的法理的概括,各大文明不约而同地将这些指导性的原则规定写入了自己的法典。
《古兰》天经囊括了现行大陆法系及海洋法系的各项刑法原则(大陆法是以成文法为基础,由罗马日尔曼法发展而来的一个法系,它是相对于英美判例法系又称海洋法系而言的)。
下面我们将目前世界上最为通用的、最为流行的三项刑法原则与中世纪伊斯兰法作一个比较,以证实伊斯兰法的前瞻性,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伊斯兰法的巨大潜在力。
第一、罪行法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刑名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不得处罚。概括起来说,就是“法无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欧洲人认为: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瀚签署的《大宪章》第39条的规定,即“凡是自由民除经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剥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这里就蕴含着罪刑法定,保障自由民权利的思想。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断、践踏人权的黑暗现实,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张,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为系统,内容更加丰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罪刑法定这一思想由学说转变为法律,在资产阶级宪法和刑法中得到确认。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8条规定:“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不得处罚任何人”。在《人权宣言》这一内容的指导下,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4条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由于这一原则符合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趋势,至今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刑法中最普通、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实际上,在七世纪就已形成的《古兰经》伊斯兰刑法中,早已明确地规定了这项刑法的首要原则。
“谁不依据安拉降示的经典(法律)而判决,谁属不信道之人。”(《古兰经》5:44)
“谁不依据安拉降示的经典(法律)而判决,谁属不义之人。”(《古兰经》5:45)
“凡不依据安拉降示的经典(法律)进行判决的人,都是犯罪的。”(《古兰经》5:47)
穆圣还训谕道:“安拉不承领不依安拉降示的经典(法律)处理事物者的拜功。”(哈克姆)
并进一步总结说:“法官分三种,一种进乐园,两种下火狱。前者,明法理,秉公判断;后者或明法理而徇私枉法,或无知而乱作判断”。有人问之:何为无知之罪?穆圣答曰:
“无知而任法官,罪责大矣。”(艾布·达吾德)
七、八世纪整理汇编的《古兰经》、《圣训》已经对罪刑法定做出了明确无误的规定。
二战之后,全球以欧美为中心,形成了以英美海洋法系与罗马日尔曼大陆法系为核心的二大法系。它们在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等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弱小民族要想发展,想与之交往,就不得不学习他们的法律,不得不遵崇他们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只好大量学习西方的东西。这样一来,本民族已有的和其他民族早已创造的文明往往会被忽视、遗忘……
但是,从世界法律发展史上看,各大文明间区别最小的就是有关刑法的规定。他们关于刑法原理与刑法原则的制度都有惊人的相似性。七世纪伊斯兰刑法原则就囊括了现行的世界各国通行的刑法原则,这不禁使人惊叹。从以上欧洲人将英国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列为罪刑法定之思想的起源,乃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产生的《人权宣言》真正以国家成文法形式确立为其公论,比阿拉伯帝国的罪刑法定成文法晚了近600年。也就是说,伊斯兰世界的人们,要早于欧洲人数百年就享有了钢性的法律上的人身保护。
第二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当今世界各国宪法确立的维护社会法制的基本原则。一般都要在宪法中 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
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需予以追究。为了使这一原则进一步得到贯彻执,世界各国一些基本法律也规定了这一原则,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都规定了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法作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基本法律,更应当贯彻这一原则。我国刑法典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就使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刑法的特殊内容,具体化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项刑法基本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行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圣妻阿依莎传述说:一个买赫祖米部族的妇女借债而不还,穆圣命断其手,其亲人乌萨曼向穆圣求情。穆圣说:“乌萨曼!我看你不要在真主的法度之内求情”。然后穆圣站起来演讲道:“你们之前的先民之所以毁灭,只因为他们执法时放过贵人,专治平民。以掌握我的生命的真主发誓,假如穆罕默德之女法蒂麦犯有盗窃罪,我定断其手。”随后命人砍去那个买赫租米妇女的手。(布哈里、穆斯林《圣训》)
这无疑是对刑法平等原则不打折扣的最好例证。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无数民族抗争数千年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在他们力求得到或至今还末得到这种人权上的平等要求时,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就早早地享有了它。当然,这种法制概念,本源于伊斯兰教义平等的社会理念、本源于穆斯林皆兄弟的超前的社会公平观。在伊斯兰看来,人生与人死是平等的,即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基于此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贯穿于伊斯兰的民法、刑法等各部门法之中。在伊斯兰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要远远高于其对法律的认识,在这种个人品质的教化中,不难得出也不难实现其于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第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
我国新刑法典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条规定的就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
从上述含义可以看出,刑罚的轻重不是单纯地与犯罪分子所犯罪刑相适应,而且也与犯罪分子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也即在犯罪与刑罚之间通过刑事责任这个中介来调节。因此,称之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比称之为罪刑相适应原则更准确些、贴切些。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否包容刑罚个别化在内,存在着争论,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肯定是把刑罚个别化包容在内的。
欧洲人认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从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发展而来的。罪刑相适应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和奴隶社会的等量复仇。“以血还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罪刑相适应思想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现形式。罪刑相适应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则是17、18实际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法学家倡导的结果。孟德斯鸠指出:“惩罚应有程度之分,按罪大小,定惩罚轻重。”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形式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在其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法》一书中指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意识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法与犯罪相对称。”贝卡里亚还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罪刑阶梯论,试图确定一个与犯罪轻重相适应的刑法阶梯,以实现罪刑均衡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罪刑相适应原则被写进了法律。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以报应主义刑法观为基础,机械的强调刑法与已然之罪、犯罪客观行为或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崛起,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受到了有力的挑战。最突出的表现,是行为人中心论和人身危险性论的出现,保安处分和不定期刑制度的推行,使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刑事立法上受到削弱和排挤,但实际上并未动摇其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来看,罪刑相适应原则内容已得到修正:既注重刑罚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注重刑罚与犯罪人个人情况(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这就把古典学派所主张的传统罪刑相适应原则与新派所主张的刑罚个别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正是罪刑相适应发展为罪责刑相适应的历史趋势。我国刑法典第5条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正是顺应了这样一种趋势。所以它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谁犯罪,谁自食其果”。《古兰经》[4:111]
“谁犯过或犯罪,然后以那种罪过侮蔑无辜者,谁已负诽谤和明显的罪恶的责任”。《古兰经》[4:112]
《古兰经》以上二节就是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理性规定。
“以血还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确实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刑法原则。
这项原则可以直接追溯到3100多年前的犹太经典《讨拉特》旧约中,这一原则无疑早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重刑思想700多年。当商鞅说“禁奸止过,莫过重刑”、“轻罪重刑”、“刑将于过”的时候,其以重刑罚轻罪的变法改革行动在秦国取得了硕大成就,而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是以一种对等原则进行对伤害人身罪的惩罚。毫无疑问,在历史同期中国刑法不比中东文明。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的对称刑罚观无一不是来源与受启于《圣经》和《古兰经》刑罚思想对他们的启示。仅仅研究欧美法的他国学者们,往往忽视或者根本不知要从更加远古的文明中去寻找世界文明的渊源。大多数人错误地以欧洲为中心去观察整个世界,熟不知欧洲人在看待历史时首先是从地中海东南岸的埃及,东岸的巴勒斯坦以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去寻根溯源的。即使他们在自己的大部分著作中不愿提及古巴比伦、腓尼基、古波斯,(他们中许多人的思想巨著,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仍然熠熠闪光)而他们的法律思想无一不是从楔形文字法律中找寻自己的源头活水。当他们站在《乌尔纳姆法典》和《汉莫拉比法典》面前久久不愿离去时 ,当他们因此而怀疑起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时,他们何敢以原始与粗俗之秽语来形容早于他们祖先的文明呢?
一神论思想,是地中海岸的亚洲裔人传播给远西的欧洲人的,这种简单明易的哲学思想,使他们摆脱了原古的灌木丛式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真正地能够在认识世界万物时有了基础的思想模式,使其混乱的思绪,在之后他们所形成的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中起到了绝定性的作用,逻辑性有主干线的思想无疑会指导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中朝向正确的道路上迈进(它不象玄学那样叫人耗时废劲而无功效)。欧洲的进步根本上没有离开其从宗教中学到的东西。
中国古代史上对此原则从末真正执行过,重法思想往往使之超过了犯罪应负的刑事责任,而礼教派又会偏于轻刑,而使应受惩罚之人轻松逃过法网。中庸之道又往往为粉饰太平,以太平之世用轻刑来掩盖其社会的混乱与动荡,而使人民遭受不应有的苦难。
刑法三大原如能不打折扣地执行下来,对社会的稳定及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当今阿拉伯国家犯罪率来看,其法律的对等思想,与量刑的重罚思想确实为这一社会环境的实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❺ 简述法律方法的特征
法律方法具有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稳定性、规范性和防范性的特征。
管理的法律方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形成逐渐出现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管理方法。行政方法也具有强制性,但与法律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行政方法的运用体现的是某一具体组织管理者的意志,由管理者的职权和威信去引导和控制下属的行为;而法律法规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由国家和及其所属的各级、各类行政管理机关的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大的强制性。法律方法还具有严肃性、稳定性、规范性和防范性这些特点。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严格依照国家关于法律、法规成立的程序和规定进行,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生活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与发展过程中,当调整一定领域社会活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从适应到不适应情况的出现,就要考虑修改和重新制定,这是我们所指法律、法规相对稳定性的含义。司法,亦即执法,宅要是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问题。
❻ 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是区分犯罪与违法的界线。犯内罪和违法对社会都具有容危害性,但其危害的程序有所不同,犯罪的危害性严重,一般违法危害性轻微或较小,违法只要不达到严重危害社会的程序,就不认为是犯罪,也就是说不受刑法处罚。
二、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刑法条款规定禁止性行为。如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的“故意杀人”,就是刑法规定的禁止性行为,违反了就按刑法规定处罚。
三、受刑法处罚性。刑法处罚,以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犯罪,均应受到刑法处罚。刑法处罚是最严厉的处罚,他不仅可剥夺人的自由、财产,甚至可以剥夺人的生命。因此,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应给予刑法处罚,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已给社会造成危害,但不及刑法规定的程度,刑法不给予处罚,即不认为是犯罪,但可由其他部门依其他法律或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❼ 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所谓犯罪构成,指的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内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容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2、特征:犯罪构成对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而且是该行为成为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换言之,任何犯罪都可以由很多事实特征来表明,但是,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是犯罪构成的要件。
具体到某一事实特征来说,能否成为犯罪构成的要件,有一项客观的标准,即看其对于决定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有无意义,是否是该行为构成犯罪所不可缺少的。
(7)简述刑法的特征扩展阅读
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2)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也包括两个方面。
(1)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 。
(2)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着手实行行为前停止犯罪。
❽ 简述刑法概念。特征
犯罪构成的概念:
我国刑法学理论界一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埂,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成立或者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许多要件,有的属于犯罪客观方面,有的属于犯罪主观方面,它们有机统一形成某种罪的犯罪构成。
2、犯罪构成是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从同类案件形形色色的事实中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带有共性的,对于犯罪性质和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任何一种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实特征来说明,但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只有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因此,必须将构成要件的事实同其他事实相区别。
3.犯罪构成具有法定性。
行为成立犯罪所需的构成要件,必须由刑法规范加以规定或者包含。只有经过法律选择的案件事实特征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在立法者看来,某一行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构成要件缺一不可。犯罪构成要件的法定性与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行为才具有刑事违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刑法典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分别由总则和分则共同实现。因此,认定具体犯罪时,应以刑法典总则规定为指导,根据刑法典分则对案件事实逐一认定,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