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团队
❶ 胶州市人民法院机构概况
胶州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下辖13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6.34万人,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2012年,胶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4.8亿元。
胶州市人民法院坐落在胶州市泉州路15号的开发区,临近胶州湾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法院现有140名干警,其中92%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该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正与效率”为核心,坚守“司法为民”的原则,致力于审判工作为中心,注重司法改革与法院建设。自2012年以来,法院团队紧密协作,成功完成了各项司法任务,为胶州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持和服务。
胶州法院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坚持“一手抓审判,一手抓队伍”的理念,不断强化干警的宗旨意识和职业道德,改善审判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法院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大局以及“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全局服务,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围绕“公正与效率”展开工作,积极应对新时期的司法挑战,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司法服务方式。
为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胶州法院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通过制度和管理的标准化,提升了工作效率。在硬件设施上,2012年新办公楼启用,建筑面积达到9600平方米,实现了功能区划分。此外,五处派出法庭中有两处建设了审判楼,法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也有所提升,配备了微机和内部局域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警车配备的增加,如2012年每个业务庭至少有一辆警车,确保了办案需求。法院还建设了图书室、活动室、球场以及机关食堂,为干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❷ 陈卫东的主要成就
自1998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以来,陈卫东带领团队就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难点和空白点开展课题研究。在重重阻力之下,陈卫东主持撰写了《羁押场所巡视制度研究报告》,被公安部采纳,于2010年9月13日颁布了《看守所特邀监督员巡查监督工作规定》,称其“成为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个亮点”。2007年,陈卫东撰写了 《我国秘密侦查合法化之辩》,建议将秘密侦查纳入法律条款,用公开严格的法律程序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2012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完成了第二次修改,修改条款之多,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其中“秘密侦查”被写进法律,“羁押人员投诉权利的保障”也在积极推进中。
陈卫东教授致力于中国的司法改革研究,发表、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与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为中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参加了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的一系列改革论证会,参加了中国律师法、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起草与修正工作。
陈卫东教授与英国大使馆文化委员会、英中协会、美国福特基金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承担了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刑事诉讼法的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等项目,目前正在承担英中协会《保释制度研究》等一系列课题,主持召开过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等大型国际研讨会。还与美国纽约大学正在合作《刑事审判及审前程序》的课题。
❸ 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碑林区法院概况
西安市碑林区,作为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22平方公里的繁华区域,常住人口83万,人口流动性强。这里的司法机构——碑林区人民法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诞生于1955年1月5日,曾在“西北第一步行街”的骡马市14号办公,而在2010年迁至太白北路6号的新址,配备有现代化的20层审判综合大楼,建筑面积达22014平方米。大楼内设有多达33个不同规模的法庭,智能化设施完善,为提升诉讼环境和法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法院现有14个部门,编制员额151人,包括153名正式员工,其中党员128人,法官118名,法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比高达98.6%。作为教育基地,它接纳了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法律学生的实习,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研究生的实训场所,并成为西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基地。
近年来,碑林区法院在各方的指导下,秉持“执法为民、满意政法”理念,加强规范化执法,推行“阳光立案”、“阳光审判”和“阳光执行”。他们在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深受群众好评。例如,2009年引入司法“不作为”教育,2010年推出“约见当事人谈话”制度,以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
法院致力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优良的法官团队。作为中国法学会团体会员,碑林区法院还是多项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如量刑规范化改革、行政诉讼庭审程序优化等。他们的工作成绩斐然,多次被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法院,如执行工作先进、调研工作先进等,并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等荣誉。
面对荣誉,碑林区法院并未满足,而是以创建“全国模范法院”为目标,持续推动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这一创建活动正按照详实的规划稳步进行,展现了法院团队的进取精神和对司法公正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