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民法知识
❶ 2020安徽事业单位考试法律知识:关于法的渊源的考点解析
一、考点总结
(一)考情点拨
法的渊源主要是在客观题中进行考察,单选、多选、判断都有可能涉及。此部分知识的典型特点是记忆性考察居多,因此大家在学习时要善于把握重点进行记忆。
(二)考点解析
1.概念
法的渊源,并非法的历史渊源,说的不是法的发展历史,而是法的形式渊源,也就是法的具体表现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法是通过什么形式展现出来的。
2.分类
法的渊源的分类经常在考试中涉及选择题,我们按照法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法的渊源分为两类: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正式渊源
法的正式渊源即成文法,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常见的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我国主要是正式渊源。
(2)非正式渊源
非正式渊源和正式渊源刚好相反,正式的是成文的,非正式是不成文。有三种特别典型的代表:习惯、判例和政策,这三种典型类型经常在考试中出现,比如出题问哪些是正式的,哪些是非正式的,所以大家,要进行重点记忆,关键时候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3.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
关于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在此涉及考点比较细致,也比较全面,今天主要就最基础的考点带大家分析。此部分内容的考察方式主要涉及两种,第一种就是结合分类进行考察问属于哪种;第二种就是直接考细节,比如问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谁。具体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宪法:制定主体是人民,但是具体的制定机关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法律:包括两种情况:基本法律(例如刑法、民法以及规定国家机构的相关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非基本法律(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是由全国人常制定的。
(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4)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常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和人常。(这里的设区的市实际就是较大的市,比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河南省的郑州市等。实际中还有不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大部分都是县级市,比如陕西的华阴市、神木市等。)
(5)规章:包括两种: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这里的国务院部门主要是指国务院的部、委、行、署。比如: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要特别注意区分于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都是省级和设区的市两级,但前者是政府,后者是人大和人常。
(6)自治法规:是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统称,制定主体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大。
(7)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在此要注意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不同,特别行政区在我国只有两个:香港和澳门。
(8)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此注意只有我国参与缔结的国际条约和惯例才需要遵守。
二、实战演练
【多选题】下列表述中说法错误的是:
A.甲县人常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B.省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C.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大
D.所有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都必须遵守
【答案】ACD。解析: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是省和设区的市两级的人大和人常,县级人常无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故A说法错误;省和设区的市两级的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故B说法正确;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C说法错误;只有我国参与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才需要遵守,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CD。
通过以上解读,大家会发现其实法的渊源的考点很明确,并且掌握起来并不是很难,主要涉及的就是不同机关之间的立法权限不同,只要从基础学起,层层深入,对于后续的法的渊源之间的效力以及法律保留的内容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考试也不会失分。
❷ 事业单位考试会不会考民法总则的内容
1、事业单位考试每个省份的考试大纲是有所区别的,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另外,报考内岗位的不同,容考试内容或许也有所不同,考生要根据自己报考的情况选择对应的考试资料。
2、是否会考到民法总则的内容,建议考生可以做一些复习,事业单位考察内容比较广泛,多复习一些知识点,避免考到时回答不上。
❸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考试内容如下: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法律部分常规内容包括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五大部分。
法理学。法理学部分一直以来在考试中占比不大,主要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的特征(其中规范性、强制性反复考查)、法的渊源(正式渊源的制定)
法学在事业单位中需要考A类,也就是综合管理类。考试的科目主要有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这两门。重点考查考生关于政治、经济、时事、省情市情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文字表述的能力。知识比较偏向基础性,专业性没有那么强,大家可以放心。
法律专业考事业单位岗位有很多。法律专业可以考取事业编的教师,或者高校教员、辅导员,或者考取医院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和医政科,也可以考取其他事业单位的法律法规岗位。换可以考取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岗位,或者办公室岗位。只要努力,岗位还是比较多的。
❹ 事业单位考试,法律知识应该如何复习
第一步,首先你要了解事业单位法律方面的内容,从头到尾先了解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版你才大致能够了解权到事业单位的法律部分都包括些什么。
大体上事业单位法律部分比较重要的部分有这么几个:①法理学②宪法③刑法④行政法⑤民法这几块是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很多考生会问还有其他法的内容啊?但是一般事业单位法律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几大块来的,所以你着重复习这些内容就可以了。
第二步,只靠记忆是不可以的,通过案例去理解考点和知识点。没有案例空谈知识点也很难真正理解。下面我来举个例子,那就是正当防卫,那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们可以把这个构成要件通过题目来理解,然后就可以很快了解这个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其他知识点。
第三步,那就是你要通过再来练习,因为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只要你理解掌握了知识点,那做到某个题目你就可以很快的了解到是哪个知识点,如果还是不够清楚,那你就可以好好的再去查漏补缺了。
其实,法律部分的内容重在理解,结合案例才能更好把握。当然有些概念该记忆还是要记忆,但重中之重是在理解。只要你能够真正理解了,遇到法律的题目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理解掌握的知识点,那么法律部分的题目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❺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物权,你了解多少
一、物权的概念
根据《民法典》第114条的规定,“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二、物权的特征
(1)特定性: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物:有实物形态包括动产、不动产,以及虽然无实物形态,但能被人所控制的,比如电、煤气等。
(2)直接支配:根据权利人的意思对物实行管领和处置,直接意味着无需他人的意思或行为的介入。
(3)排他性就是排斥他人干涉,一方面体现在不容他人侵犯。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时成立两个不相容的物权。比如:同一物上不能设立两个所有权。
(4)对世性也叫绝对性,世上所有人都是义务主体。物权是绝对权,债权是相对权。
三、物权的客体
《民法典》物权编上讲的物,是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
如果这个东西不稀缺,比如说阳光,那就没有排斥他人干涉,设立物权的必要性了。所以物权针对的物必须是稀缺的,这才有设立物权,避免他人干涉的必要性。
四、物的分类
物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能否移动并且是否因移动而影响其价值,物可以分为不动产和动产。
不动产是指不能够移动或虽可移动但会影响其价值的物。我国的不动产主要包括:土地、定着物。定着物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森林。建筑物是指定着于土地上或地面之下,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构造物,如房屋、仓库、地下室、走廊等。构筑物是指一般不在内进行生产或生活活动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等。
❻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中法律部分都考什么呀
你好,公共基础来中法律部分主要考察源:
1、法学概论:①.法的一般原理;②.法的创制;③.法的实施。
2、宪法:①.宪法的含义和产生与发展;②.国家性质;③.政权组织形式;④.国家结构形式;⑤.经济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⑦.国家机构。
3、民法:①.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②.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③.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④.物权与所有权;⑤.债权;⑥.侵权行为;⑦.知识产权;⑧.诉讼时效。
❼ 乡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考什么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通常涵盖《公共基础知识》、《综合能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科目,其中多为客观题。此外,某些单位还会加入《申论》这一主观题部分。尽管不同单位的考试科目名称各异,但考试内容大多围绕《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试》展开,通常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常识。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法律知识类题目数量不等,少则5题,多则20多题,虽然难度相对较低,但复习范围广泛,知识点繁多。考生往往觉得在法律基础知识这块投入时间不多,容易忽视。
法律知识类题目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些题目不仅涉及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涵盖具体的法律法规应用。对于乡镇事业单位的法律专业知识考试而言,可能会侧重于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以及地方性法规等内容。这些知识不仅是岗位工作的基础,也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因此,尽管复习范围广、知识点多,考生仍需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做题练习、参考辅导资料等方式,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此外,了解考试题型和出题规律,提高答题技巧,也能有效提升考试成绩。只有全面复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对于乡镇事业单位的考生来说,法律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由于工作内容可能涉及地方性法规的执行与解释,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因此,考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认真复习法律知识,确保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