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主客观

刑法的主客观

发布时间: 2025-05-27 07:56:16

A. 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1. 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在我国刑法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对定罪、量刑及行刑均具有指导作用。
2. 该原则确保刑法始终兼顾犯罪的主客观因素,进而实现科学化。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明确了刑法的任务,即通过刑罚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及公民权益。
4. 刑法还致力于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B. 刑法学中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怎么理解

刑法学中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属于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也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虽然各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将各种具体的犯罪 构成要件归纳、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话,任何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其中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的正确理解如下 :

1、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犯罪的主观方面是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

C. 关于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案例判断

  1. 主观上存在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是其‘杀害’的却是一个尸体,属于‘结果不能犯’,因此应于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中择一重罪处罚。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

  2. 主观上无任何犯罪故意(交通肇事是过失犯),但是客观上却实施了加害行为并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基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主观是过失,客观上过失致死,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补充回答:

    呃,要求的好细致啊,那么我就细一点回答。

    1.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确认为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时致死一人、重伤三人以上才入罪,但是相关司法解释界定了几种惩罚主观过错而降低侵害标准的情况:A 无证驾驶;B吸毒后驾驶;C醉酒驾驶致人重伤(请区分一百二十三之一的危险驾驶罪);D明知报废车而驾驶的。研究涉及交通肇事罪的题目时,请注意。但是这里探讨的其实不是交通肇事罪,而是你说的主客观相统一——其实在司考中将其界定为‘因果关系的错误’。因此,不要深究其是否入罪——不要脑补题干。

    2.并罚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任何并罚都说明成立了两个罪名,不存在任何竞合。其次,你要明白的是‘想象竞合’要求只实施了一个行为,这两题都是两个行为,不是想象竞合,只是因果关系错误。

    两个罪名要求什么?两个行为,两个客体,两个主观。

    第二题这里是两个行为么?是的,但是掩盖行为在这里不认为是单独的犯罪,所以也就不再继续观察其最初因肇事而导致的掩盖行为的主观心态与目的,只观察掩盖行为是否侵犯了新的法益。

    第二题这里是两个客体么?是的。这里侵犯了两个客体(交通肇事的‘危害公共安全’以及过失致死的‘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但是依据题干,无法判定其是否存在上诉特殊情况,也就无法认定其肇事致人受伤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题这里存在两个主观么?存在,甚至是三个(掩盖行为不再观察,但是其客观存在)。A,肇事致伤,主管是过失——但是无法认定其客观上的致伤行为是否入罪(不好意思,我昨天晚上迷糊了,答错了);B,致死,主管是过失,其客观行为已经造成后果。

    综上,故意杀人既遂无从谈起——主观根本没故意;交通肇事无法认定(如果可以认定,基于特殊优于一般,应认定为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其实就是特殊的过失致死),那么就只能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PS:谢谢谢谢!!!!!要不是你,我的因果关系都快忘光了!!!!!果然考试致死敲门砖而已啊!!!再次感谢。

D. 什么是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请问!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复即主观与客观制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中国刑法中的基础性原则,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之为支撑中国刑法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

主客观统一原则,基于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的因素可能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客观真实,强调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犯罪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并注意二者是否统一于犯罪行为之中,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刑法的主客观扩展阅读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并不意味着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义,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报应和预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认为在犯罪问题上,行为及其实害(客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在刑罚的问题上,行为人及其人身危险性(主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预防的正当性。

E. 刑法两阶层体系和四要件

四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两阶层包括: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内容不一样。四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两阶层包括: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什么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要件,即故意或过失;客观要件,即犯罪的行为、结果或造成的危险;主体要件,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以及客体要件,即被侵害的社会关系。

希望以上问题能对您有所帮助,若还有其他法律问题请你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第九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F. 刑法中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刑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不仅在定罪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性作用,而且在量刑和行刑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此保证了我国刑法自始至终地兼顾到了主客观方面的双重因素,从而使我国刑法真正地迈入了科学化的道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热点内容
代理厂长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8 03:12:51 浏览:262
无锡基层法律服务所招人 发布:2025-05-28 03:09:06 浏览:478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妻子的谎言下集 发布:2025-05-28 03:07:41 浏览:935
刑法三部 发布:2025-05-28 03:06:19 浏览:816
口头offer录音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8 03:05:28 浏览:62
民法总则156 发布:2025-05-28 02:59:04 浏览:894
租房上的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8 02:59:01 浏览:629
关于劳动法的议论文 发布:2025-05-28 02:58:23 浏览:215
江苏交通安全条例37条 发布:2025-05-28 02:53:20 浏览:904
婚姻法解释新增两条 发布:2025-05-28 02:52:43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