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三部
1. 新中国第一部刑法是1980年版的,那之前的刑事犯罪以什么为根据进行判刑
第一,这一时期中国没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数的单行刑法。这几部单行刑法是为了配合内社会改革运动而颁布的容。如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她是为了配合镇压当时反革命运动而颁布的;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它是为了配合“三反”、“五反”运动的;1952年的《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它是为了配合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而颁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时,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据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为法律在当时不健全。
第三,对刑法典开始孕育、起草。主要过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员会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试图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这两个文件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立法,因为它们未进入立法议程,也没有比较公开和广泛地征集意见。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议事日程的是从1954年《宪法》颁布后开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间由于开展政治运动只有断断续续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帮”第三部宪法颁布后,从1978年开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2. 写出三部法律的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3.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有哪些按时间顺序。
新中来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源 1950年5月1日
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
4. 三部法律的名称
三部法律的名称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其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内容,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它明确了哪些行为构成犯罪,以及犯罪后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和刑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5. 刑法三阶层是什么意思
刑法三阶层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详细解读
(1)犯罪构成该当性。
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
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
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犯罪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