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在国
① 民法典1165条规定原文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解读: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理论的核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实践中判断某一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尺度。
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个归责原则构成。
根据本条规定:
第一,明确了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指以过错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本条关于“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行为人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过错责任原则的四个构成要件是:
一是行为人实施了某一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二是行为人行为时有过错。过错,指行为人行为时的一种应受谴责的心理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
三是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即有损害后果。
四是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第二,明确了过推定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场合,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本条关于“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
一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构成要件仍然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四个构成要件。
二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把举证责任强加给加害人,加害人必须证明自己无过错,如果加害人证明不了自己无过错,就推定其有过错,因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② 民法典中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定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无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若其行为导致他人民事权益受损,且法律规定其应承担侵权责任,行为人须依法承担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规定,若侵权行为对他人人身或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采取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措施。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两人以上共同侵权导致他人损害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条规定,教唆或帮助他人侵权的,应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若教唆或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且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监护人亦应承担相应责任。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条规定,多人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造成损害的,能确定侵权人的,由侵权人负责;不能确定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多人分别侵权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多人分别侵权造成同一损害,能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规定,若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过错,可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规定,损害完全由受害人故意造成时,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条,若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第三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行为受损的,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除非其他参加者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情况紧迫时,受害人可以在必要范围内采取合理措施保护自己权益,但需立即请求国家机关处理。若采取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
③ 民法典第563条规定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63条规定,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它对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权益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条规定,如果法律未规定或当事人未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解除权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或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未行使,该权利将消灭。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1. 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2. 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5. 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对于持续履行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需在合理期限前通知对方。
通常情况下,法定解除权被认为是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即在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解除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当事人是否享有法定解除权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认定“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无论是逾期违约、迟延履行还是其他违约行为,如果不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通常不允许以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63条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定解除权行使条件,有助于维护合同自由原则,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
④ 民法典是法律法规吗
民法典属于法律。
在我国,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不包括宪法在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法典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所以民法典属于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法律。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