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

发布时间: 2025-07-02 12:10:06

『壹』 民法典一共多少编

共7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编:总则;
第二编:物权;
第三编:合同;
第四编:人格权;
第五编:婚姻家庭;
第六编:继承;
第七编:侵权责任。
民法典是包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埋腊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的网络民法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是: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等,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要是对有关法律规弯亏滑定进行符合实际的修改和调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与出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3、民法典具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空纯义法律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规范和法律适用科学化等一系列重要意义;在微观层面,民法典则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调整一切民事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关系的基本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百零五条 本编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四百六十三条 本编调整因合同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九百八十九条 本编调整因人格权的享有和保护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一千零四十条 本编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一千一百一十九条 本编调整因继承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条 本编调整因侵害民事权益产生的民事关系。

『贰』 民法典第119条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五章民事权利,第一百一十九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原《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本条删除了合同法第八条中第二款,并删除了第一款中第二句内容,使内容更简洁。

本条规范旨在明确合同的约束力。在债权概念下,本条与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百二十二条一起,对最常见且重要的债权原因事实进行了界定,体现了民法典规范的完整性。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强调了合同效力的相对性,即其只及于合同当事人,对之外的第三人没有约束力。在此约束力下,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债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九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叁』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民法典主要内容有: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五条
  本编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民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亲,这是为您找到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资料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部分内容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自 然 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三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条: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第二十五条: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伍』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法律分析: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直接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他人侵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消察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详解:

    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关系的承担者。民事主体的具体类型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这三类。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关系都由民法调整,民法典仅调整他们之间的民事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民事关系根据权利义务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大类。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孝判比如婚姻关系,抚养和赡养关系。财产关系是指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巧桥改经济内容的关系。就财产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内容来看,财产关系包括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等。

『陆』 《民法典》第十九条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条是由民法通则第十二条修改而来,还吸收了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相关规定内容。其中将民法通则“十周岁以上”修改为“八周岁以上”,“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吸收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内容。同时,民法典则在第三编合同编中删除了原合同法第四十七的内容,避免重复。

一、本条目的和含义
本条确立了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限制行为能力,又称为不完全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部分独立地或者说一定性质的民事法律上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法律设定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主要是为了规定自然人不能完全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应如何参与民事交易,以保护未成年人及辨认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被划分为两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与无民事行为能力。本条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最低年龄界限或者说年龄时间节点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如何参与民事交易,及未成年人可以例外地独立实施哪些民事法律行为。

本条所解决的问题是,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哪些情形下是有效的,在哪些情形下只有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规定从十周岁以上降到八周岁以上
年龄是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标准,自然人达到一定年龄后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但是,如何设定未成年人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呢?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规定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下限为七岁;俄罗斯、越南等国为六岁。都低于我国对于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为十周岁的规定。而我国规定这个十周岁的年龄下限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的经济、文化的现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的。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育的进程加快了。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大量普及以及多媒体的发展,儿童接触世界、理解事务的能力大大提高。现在的未成年人的心智与《民法通则》立法之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的成熟年龄普通提前,认识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民法典的这次调整,是对未成年人一定程度自主决定自由的尊重,符合现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未成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的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民法典是如何限制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介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之间的类型,具有缓冲全有与全无的极端性的规范功能。相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意味着未成年人不是完全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是可以有限地独立实施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即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限度的,是受法律限制的。

民法典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限定在两种条件下:一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二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限定条件不是对民事法律行为范围的限制,而是对民事法律行为性质的限制或限定,也就是说这种限制,并不是限定未成年人在多大范围内享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是限制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哪种性质或者类型的民事法律行为。

(1)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那些纯粹获得法律上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而不是纯粹事实上获得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纯获利益的行为,是指能够获得利益但不负法律上的负担。如无负担的赠与、无须赋税的得利等,如果是有负担的赠与、即使负担相对于获赠相当微小,也不属于纯获法律上的利益。

纯获利益关键在于“纯”字,所以只要设定有任何义务,不论是财产义务还是人身义务,也不论其义务大小或义务的内容是作为或不作为,均不算是纯获利益。赠与关系中,赠与人对未成年人的赠与虽不让未成年人有任何负担,却让未年人的监护人直接或间接承担,那未成年人的纯获利益就演变成交易了。也不属于纯获法律上的利益。

(2)“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一种概括、灵活的规定。一律否认未成年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实无必要,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在我国实际生活中,未成年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民事活动,即所谓有“打酱油”行为,就不能否定其效力与合法性,否则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反而是对行为自由的不当限制。特别是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年龄很小的儿童也能熟练操作购买、支付等行为,而交易的相对方无法知晓,更不能一概否定上述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因此,赋予未成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既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行为自由,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这一规定仍有参考价值。

(3)除了上述两类民事法律行为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通过途径参与其他民事法律行为:一是由法定代理人代理;二是自己实施之后经过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所谓同意,主要指在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前,表示允许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与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谓追认,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实施之后,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他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表示认可。当然,事后追认也是一种同意。

『柒』 民法典一共多少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计一千二百六十条。共7编,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捌』 民法典总则编一共有多少章

法律分析:中国首部民法典由7编加附则共84章、1260个条文构成。第一编为总则,之后依次为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热点内容
依法劳动法给员工 发布:2025-07-02 22:49:16 浏览:47
什么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怎样找律师靠谱 发布:2025-07-02 22:19:08 浏览:911
法院来别车 发布:2025-07-02 22:19:04 浏览:68
入职担保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02 22:17:08 浏览:636
介入疗法治疗支气管扩张 发布:2025-07-02 22:16:53 浏览:53
2017法治在线 发布:2025-07-02 22:14:08 浏览:564
天津市二中院法官助理 发布:2025-07-02 22:00:45 浏览:220
租赁合同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7-02 21:58:35 浏览:871
财产公证在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2 21:53:53 浏览:295
武城法院长 发布:2025-07-02 21:52:45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