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书籍豆瓣
⑴ 复旦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计科狗答一波,首先推荐阚海斌老师的线性代数!(如果是文科生就算了吧。。。)
线性代数一般学校都有的课。如果想从事理工科方面的这门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这个课和高中脱节太大,矩阵的内容太抽象而复杂,很少有老师能够讲的深入浅出,大部分都是上的云里雾里的。但是!阚老师这个课讲得几乎没有半句废话,每当一个新定义出现的时候都会先做好充足铺垫,并且会给你讲一下你学的这个在计算机科学里以后有什么用,比如特征值在人脸识别数据降维里都有什么用,总之强烈推荐。
最后要说一句,学习知识的过程都是枯燥的,所谓的课程有趣也是需要你对老师讲的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看法之后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而如果是专业课的话老师一学期16节课基本上课本内容都是刚好讲完,所以还是需要私下对书本有了一定掌握之后再去蹭课啊~
⑵ 法学辅修有什么书和电视剧推荐嘛
在此推荐法学相关电影,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观看。
1.《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西德尼·鲁迈特(Sidney Lumet)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常年盘踞IMDB网TOP 250的前十名,曾获第七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个人认为在法律题材电影中排名第一。整部影片的影片只有一个场景,也就是12个陪审员的讨论室,一场关乎一个人生死的争论就在此密闭空间中逐渐展开。2007年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翻拍了这部经典,亦获得诸多好评。1997年美国名导威廉·弗莱德金重拍了此片的TV版,由杰克·莱蒙及”巴顿将军”乔治·C·斯科特主演。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无罪”的结果,而在于整个辩论过程,借助12陪审团之辩,对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真相和怀疑,等级和尊严,意见和理解,理性和情绪,坚持和盲从,法律和良心,激情和冷静,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等命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那是火花四溅的碰撞,直指人心。
2.《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经典法律电影。美国电影学会评选出电影史100年来的50个英雄和50个恶人。这部影片中,他扮演的律师被选为影史第一大银幕英雄。法庭戏出众是因为剧情精彩感人又不夸张,且辩论技巧一直在现在的律政剧中沿用。这是一个充满歧视和误解的社会,消解的过程值得我们用如此的影像来记录。
3.《肯尼迪》JFK (1991)奥利弗·斯通导演,凯文·科斯特纳饰演的检察官排除万难调查肯尼迪被刺一案。美国有人说他在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而另有我国网友也曾说凯文·科斯特纳最后法庭陈述的20分钟长镜头让他激动流泪。《刺杀肯尼迪》终究还是一部故事影片。虽然它用了很多史料,有些甚至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影片的立论是建筑在推理之上:如果肯尼迪连任总统,他便会让美军撤出越南(263号令只是命令撤回16000名美军顾问中的1000人),也就不会发生越南战争,而这触犯了鹰派利益,因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一假定,并没有事实证明。而片中的肯尼迪,是被美化的、虚构的肯尼迪。片中的加里逊也只是一个剧中人。
4.《律师事务所》 the firm (1993):又名“黑色豪门企业”。改编自约翰•格里森姆的同名法律小说,汤姆•克鲁斯主演,讲了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律师进入一家黑色豪门企业,发现高层的阴谋与之搏斗的故事。
⑶ 《民法总论(第二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民法总论(第二版)》(朱庆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民法总论(第二版)
作者:朱庆育
豆瓣评分:9.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5
页数:585
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内容,增加的学术进展内容,力争保持该书在民法相关教材销售领域的领先地位。该书为民法总论研究领域的力作。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又有研究视野的广度,为读者展示了德系民法人扎实的研究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水准的研究能力。本书为民法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不可多得的高水准学习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朱庆育,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2002.02-2014.07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历任副教授、教授);2014.07- 今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⑷ 适合非法学专业学生读的书
.《西窗法雨》
最浅的法律入门书籍,可以说是非常的通俗易懂啦。适合非法学专业和法学新生看…而且会看得很快很快…
链接:西窗法雨 (豆瓣)
2.《木腿正义》《政法笔记》
政法笔记 (豆瓣)
冯象先生的两部作品,语言可以说是非常的接地气,冯象先生的生平也挺传奇的…
再比如苏力先生的系列作品,如《看不见的风景》。
对刑法感兴趣的可以多读读张明楷先生的作品。
对民法感兴趣的可以多读读王泽鉴老师的作品。
-----------------------------------------------------------------------------------------------------没想到下一次更新的时候,我都快毕业了…而且已经懒得做排版工作了哈哈哈哈。
3. 《与手枪的不幸相遇:日本司法物语》 夏树静子
最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对了解日本司法史大有裨益。作者的问题很生动,通过十二个案例来体现日本法律的演变过程。
4.《异议时刻》
讲述美国女大法官金斯伯格的故事,他人所写的传记。
⑸ 玩豆瓣的朋友,我被侵犯肖像权了该怎么办
构成侵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一、什么叫“肖像权”。
“肖像”,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术意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法律意义上的肖像,则蕴含了肖像权人基于其肖像而享有的人格利益。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
通常,我们判断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现是否构成肖像,应结合其表现的形式和表现的部位来看待。
首先,必须人物形象必须具有肖像特征。一是其表现形式即通过摄影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图像;二是肖像还必须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姿态、容貌、表情等主要特征;三是肖像必须真实可辩、熟知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肖像。
其次,必须是特定的公民肖像的事实。公民肖像在图片中,应占整个图像中被凸显的主体地位,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表现,而不是作为陪衬体;同时目的也不是通过肖像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
2、肖像具有物的属性。
肖像被艺术地再现,应是具体地、独立地被固定在某一特定的物质载体上(如相纸、电视屏幕、报刊杂志等),它是来源于肖像权人又独立于肖像权人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为人所支配、控制和处分,并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3、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
所谓的“财产利益”并非产生于自然人外貌特征本身、而是基于肖像产生的人格利益所派生的,并体现了不同的人格利益需求。对自然人的肖像权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格利益保护的需要。
所谓 “肖像权”,是一种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法律意义是:自然人对自己通过造型艺术或者其它形式,在客观物质载体上的再现自己的形象(肖像)所拥有的不可侵犯的专有权。
公民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是我国法律规定保护肖像权的对象。它包含基于肖像所体现出的人格利益上之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它的特点是:
1、肖像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只有自然人才拥有肖像及其肖像权利。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由于不存在客观的、能够独立反映其容貌的“肖像”,因此不享有肖像权。(法人的“企业形象”不是指人的肖像,而是有关法人的经营、规模、管理、效益、资信以及产品质量等综合状况及社会评价。)
2、肖像权也具备一种财产利益,这种财产利益是通过肖像权人的人格利益所派生和产生的,它允许肖像权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限度地转让肖像权,允许他人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并从中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3、肖像权还是一种标识性人格权,具有基层性。基本作用在于以外貌形象标识人格,借以辩识每一个特定的自然人。(而姓名权是通过文字符号标识人格)。
肖像权的内容:
1、肖像制作专有权
就摄影而言,即通过照相将自然人外貌形象固定在一胶片、相纸或其他物质载体上,使自然人的形象转化为肖像的全部过程。
肖像制作专有权内容包括:一是肖像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他人、社会的需要,自己有权决定自我制作肖像或由他人制作自己的肖像,他人均不得干涉;二是肖像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的同意或授权,擅自制作自己的肖像。非法制作他人的肖像,构成侵权行为。
在理解“肖像制作权”时,我们经常是以为只要不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就不构成侵权行为,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严格意义上的理解应当是:是否侵害肖像制作专有权,取决于制作人在制作时是否取得了肖像权人的许可,未经许可进行制作的——即使是以私藏为目的,不会侵害肖像权人直接的利益,那么,同样构成侵害制作肖像的专有权。以摄影人来说,你只要拿着照相机对准了自然人进行肖像摄影,如果肖像权人不同意而强行拍照,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2、肖像使用专有权
肖像一旦固定的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制作出来),使独立于世,可以为人们所支配、利用。尽管肖像的利用价值有普遍的意义,但享有使用专有权的只能是肖像权人。其基本内容是:
一是自然人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通过使用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财产上的收益,他人不得干涉(但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二是自然人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并决定从中获得报酬(这需要与使用人平等协商,签订肖像使用合同)。三是自然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
3、肖像利益维护权
肖像利益是公民专有的人格利益,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内容是:一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允许制作自己的肖像;二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自己的肖像;三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对自己的肖像进行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
一般原则是:公民对自己的形象的再现权——有权同意或者不同意在客观物质媒介上和空间里的再现自己的形象的权利;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的权利。
侵犯肖像权的民事责任
认定肖像权被侵害,有一定的原则。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只要符合这样三个要件,即可认定构成侵害肖像权的民事责任:一是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如被
侵犯肖像权的民事责任
认定肖像权被侵害,有一定的原则。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只要符合这样三个要件,即可认定构成侵害肖像权的民事责任:一是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如被摄者肖像权受到侵害后,受害人的名誉、地位、身份受到打击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主要体现为肖像权人就其肖像获取财产利益的可能性减少,这里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害。2、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这里包含故意和过失)。即摄影活动中确有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非法侵害他人肖像权的,即可认定有过错。3、损害事实和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这种有因果关系必须是摄影者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摄影活动中,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可被视为侵害他人肖像权。
一、在没有阻却违法事由情况下,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行为。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为,也称为“不当使用他人肖像”。我国民法有关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针对肖像的“不当使用”而规定的。这种不当使用区分为:“以营利为目的”和“非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使用。我们不能认为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虽经肖像权人同意,就可以非营利地任意使用公民的肖像,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9条,对这种侵权行为限制在:“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范围。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伤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在未经本人同意,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中,只有具有阻却违法事由的行为才是合法行为。如为新闻报道、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嫌疑人而发的“通缉令”等等。
肖像权与姓名权一样,具有专有权,对于自己的肖像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只能归公民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在于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而在于不尊重公民对其肖像的专有权。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公民肖像予以复制、传播、展览等,都应征得公民的同意,否则就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
二、擅自制作他人肖像(包括拥有他人照片)。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创制、占有他人肖像(照片)的行为。对于摄影人来说,就是偷拍他人的照片行为。
肖像是公民“人格”外在表现,只有本人有权决定是否再现自己的形象。至于制作(拍摄)的肖像作品,是为了公开发表,还是以私藏为目的,并不影响侵害肖像权行为的构成。就是说:虽不加公开的使用,也同样地构成侵权,如照相馆私自加印顾客照片保存等。
三、恶意侮辱、污损他人肖像。即不法行为人恶意的以侮辱、丑化、玷污、毁损等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或破坏他人肖像的完整性。包括涂改、歪曲、焚烧、撕扯或倒挂他人照片,这样的行为不仅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还往往会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⑹ 李建伟和孟献贵民法讲的怎么样
好。根据查询豆瓣官网显示:
1、全面:李建伟和孟献贵的民法课基础牢固,后期提升很有总结性,知识全面。
2、效率:李建伟和孟献贵的民法课时长短,语言精炼,学习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