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人民法院报媒体素养

人民法院报媒体素养

发布时间: 2025-07-20 00:18:05

1. 为什么媒体素养是必要的

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

新闻背景: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有专家分析认为,是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对此说法,连日来坊间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这是对信息公开原则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挑战。

主持人:在信息公开原则得到确立、舆论监督受到鼓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负面报道增多导致安全感下降”的说法产生质疑,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客观地说,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推进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种“是否会挑起公众恐慌心理”的担忧。就安全感下降这个问题而言,您认为和负面报道增多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呢?

陈力丹:客观来看,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众所周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不完全基于个体体验,更多地是来自媒体信息的间接构塑。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西方媒体负面报道的比重远甚于我们,怎么就没有引起公众的心理恐慌呢?我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在过去,我们的媒体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作”,因此当时的媒体并不是按照新闻的价值标准来运作的,更多是出于宣传目的,这有异于一开始就完全市场化操作的西方媒体。但现在不同了,一些突发的、重大的、冲突的异常事件成为部分媒体追逐的焦点。所以这也就给老百姓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社会问题比较多。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以前可能也有,只是出于“鼓舞人心、促进稳定”的考虑,没有被披露出来而已。所以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我想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传媒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如果人们了解媒介基本职能是什么,媒介的工作特性是什么,作为新闻价值的媒介“兴奋点”在哪里,那么也就不会觉得犯罪丛生,危机四伏,会对传媒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主持人:对舆论监督、信息透明来说,公众对信息的全面、正确理解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舆论监督、信息公开而回避负面报道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客观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可能对公众认知产生影响,而重新堵塞言路、屏蔽信源。最重要的是,长久以来视受众为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必须转变。

陈力丹: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信息传播、发布者的素质,似乎只要传者的素质提高了,传播的质量自然也会提高。其实传播能否有效,或者是否发生误解,受众的分析、判断力在其中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现在我们才是刚刚从“传者”这一头做起,逐步推进信息透明、舆论监督,但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偏废。

这里恐怕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突破。以前我们总是希望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越高越好。所谓宣传,总是把落“实”摆第一位的。在那个什么都要保持一致、单一主流的媒体时代,这样的衡量标准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社会多元化、媒介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已不是主流唯一的媒体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们更需要的是公众的辨别能力。否则,凡事都容易“当真”的高信任度是容易引发公众心理危机的。因此,培养媒体素养,适当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是社会变化的要求。

主持人:近两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可谓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深受公众关注。对此很多公众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种对媒体的高度信任可能近乎“盲从”,但是面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这样的重大问题,人又怎么可能做到事事辨明、泰然处之呢?

陈力丹:过分要求公众,苛责公众放大了的危机感,的确并不合情理。比如食品安全。如果说关于社会治安的负面报道增多,其实这两年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出的问题也不少。面对一次次的黑幕、风波,公众的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安全感非常脆弱。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我想媒体本身应该担负很大的责任。就拿曝光冠生园月饼陈年馅的事件来说,这个报道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它没有强调这个事情仅仅发生在南京的冠生园。由于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导致殃及全国所有的冠生园。所以,这个舆论监督案例可以说是成功的,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公众的恐慌,对“冠生园”三个字造成的过度敏感,完全是因为媒体刻意追求更大的轰动效应造成的———你强调一句“不是全国的冠生园”不就行了吗?面对安全、卫生这样的突发事件,公众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很难做出即时的判断。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公众无论如何不能被动地默默接受,公众也有质疑和发问的权利。比如在事后,对于媒体刻意追求轰动、一心只想爆料的做法,公众就可以提出质疑和批评。只有来自公众的监督压力,才能督促媒体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如果公众没有这样的监督意识,那么很容易给炒作制造市场,而一个子虚乌有的传闻也容易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绝不会只有记者的声音。在记者监督外,也应该形成社会舆论和监督。而这,也是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

2. 书记员的行为准则是什么

书记员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

书记员的职责

书记员是人民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书记员的工作贯穿整
个审判流程,包括立案、庭前准备、开庭、会议、宣判、送达、结
案及归档等审判辅助性工作,工作量大而繁杂,而其工作质量又直
接反映和影响着整个审判工作的质量,这就是书记员必须具备良好
的素质。

书记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利于划清法官与书记员之间的
权利义务,减少工作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办理庭前准备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书记员要认真
办理收案的各种手续,根据审判员、书记员的工作时间安排确定开
庭时间,协助法官做好起诉书副本以及开庭传票的送达和对庭审参
加人员的通知进行确认等工作,保证庭审的正常进行。

第二、担任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记录工作。书记员要检查开
庭时诉讼参与人的出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将法庭审判的全部活
动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庭审结束后,注意完善笔录,并确定每
一个参加庭审的人员的笔录核对及签字。

第三、做好宣判与送达工作。一个案件经过依法审理后产
生的判决具有法律的严肃性,书记员应当重视宣判、送达工作的及
时性。特别是审限即将届满的案子,更应当注意及时宣判和送达。

第四、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诉讼活动一结束,就
应当装订与归档。

第五、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对于上诉、抗诉
或者依法需要报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
移送手续。

二、如何提高书记员的素养

从以上书记员的工作职责中可以看出,书记员的工作贯穿整个
诉讼活动。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书记员工作

,也就没有审
判活动。关于如何提高书记员的素养,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起。

提升政治素质,增强道德修养。政治素质是书记员素质的首要
内容。书记员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自觉学习严格要求,
从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保证严
厉执法、秉公办案,为做好书记员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政治基
础。

提升法律知识,增强业务能力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书记员首
先应当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才,因为在法院工作,法律的适用
尤其是程序法律的适用对书记员来说是难以避免的,而且程序适用
的正确和及时,对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提供了程序方面的保障。如果
书记员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和效率,不仅会降低法院在人民群众心
目中的地位,而且有可能会造成错案。因此,书记员加强业务知识
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提升文化修养,增强自控能力努力提高文化修养。作为一名书
记员,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还要注重文化修养的培养,既重视物
质文明,又重视精神文明。要把职业道德牢记在心,在利益面前经
得起诱惑,高压线千万不能碰,文化修养一定不能丢。

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工作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
素质修养。通过学习、实践、排除克服与工作不相适应的心障碍,
及时调整适应工作状态的心理状态,更应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
念,不断增强做好书记员工作的信心、耐心,在能力、气质、性格
等方面力求尽善尽美。

提升个人气质,增强形象意识。不断重视外在形象。书记员的
形象也会影响到法院的形象。尤其是接待当事人和外出办案的时
候,书记员应当正确着装,注意司法礼仪,严格执行着装的规定,
制服穿着要配套等。

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应对能力。审判工作的严肃性、特殊性和
重要性要求书记员必须备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应对各种情
况的发生。

书记员职业素养的形成是我们长期坚持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
无时无刻不谨记在心,不断提升自我。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审判
工作对书记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拼搏
进取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总结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学习
新知识,保持书记员的活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书记员的职业素养,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书记员。

3. 法官应具有什么素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结合社会实践,法官应具有的素质,归纳 起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第34条规定:“法官应当加强修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忠实地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条明确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素质,就是一个人学习修养达到的程度。政治素质无疑是指一个人政治修养所达到的程度。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审判工作,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办案、办求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 一个法官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大局观念,仅凭法律知识,就案办案,就会偏离政治方向、就会导致办案的法律效果说的过去,社会效果不好的被动局面。这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悖的,对我们的审判事业十分有害。作为人民法官必须明确:“人生存不是为了打官司,打官司却是为了生存”。 二、良好的业务素质 《准则》第34条明确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水平,具有较高的审判技能、技巧,熟练地法言法语运用水平,高超的庭审驾驭能力,较高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较为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较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精湛的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等。 三、良好的品质 品质,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品质影响着行为。作为一个法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就不能准确把握案件的是与非。在“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色与法”之间就会选择错误,就会导致错案发生。从而损害当事人权益、损害国家法律的尊严。 因此,作为一个法官应当加强道德修养,模范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品行,为公正审判储备高质量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不怀疑法官的司法活动。 四、良好的文体素质 文,是指文学艺术;体,是指健康的身体。并非让法官成为文艺人才,也不是让法官成为运动员。作为一个法官,写作裁判文书是经常的事,如果没有良好的文艺修养,就不会写出精彩的裁判文书来。多一些文艺修养,不仅提高法官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法官的品行,品味。 我们一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法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整天躺在病床上或者一副病态损害法官形象且不说,就算具有再高的水平,也难以施展。所以,一个法官应当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身体,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各项审判任务。 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 法官审案与社会各界都会直接接触,公开开庭更是法官与公众接触的主要途径。从这一方面说,法官也是公众人物。作为一个法官,如果不了解所服务地域的风土民情,就很难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所以,一个法官就应当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熟知当地的民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同人民群众交流,才能把案件审的更好。 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搞素质教育。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只顾学习专业、什么历史、民俗全然不顾,这不懂那不懂成了时尚。那么,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呢?什么都懂,不要求什么都精,我想这大概就是“知识渊博”的涵义。一个知识渊博的法官,面对案件、面对当事人、面对社会,就会潇洒自如,就会做到“快乐审判”。

热点内容
四高法官6 发布:2025-07-20 04:52:31 浏览:707
公司法92条 发布:2025-07-20 04:50:52 浏览:277
分红权激励劳动法 发布:2025-07-20 04:35:18 浏览:542
合同自愿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 发布:2025-07-20 04:23:22 浏览:23
坚持职业道德 发布:2025-07-20 04:12:08 浏览:872
合同法疑难问题解析 发布:2025-07-20 04:01:39 浏览:795
公司法竞业禁止规定 发布:2025-07-20 03:52:24 浏览:508
面对疫情法院的工作 发布:2025-07-20 03:52:19 浏览:202
国际商法与国际私法 发布:2025-07-20 03:51:45 浏览:402
经济法中破产法案例 发布:2025-07-20 03:51:44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