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讲啥

刑法讲啥

发布时间: 2025-07-25 12:04:16

刑法柏浪涛2023: 第七讲 客观(违法)阻却事由

刑法解析:2023年第七讲——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精细区分


在法律的殿堂里,犯罪的界定并非绝对,有时行为的违法性需要特定事由来阻却其罪责。让我们一起探索《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它们如何在复杂情境中发挥作用。


正当防卫:守护正义的盾牌


当面临不法侵害时,如小芳父亲误打男友,只有当防卫行为符合五个必要条件(存在不法侵害、防卫目的、必要性、即时性与限制性),才能构成正当防卫。它强调的是在制止侵害时的系统地位,违法性先行,然后通过正当防卫予以排除。


例1-2中,我们看到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不限于被害人,对作为/不作为、故意/过失的区分,以及责任年龄/能力者的考量,都表明其灵活且宽泛的适用性。但请注意,防卫针对的是人的行为,而非自然灾害,且防卫人非被害时,防卫行为仍需具备合法性。


主观阶层:复杂而微妙的判断


主观因素在正当防卫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故意、过失、无责任年龄者和无责任能力者。如甲制止精神病患者乙伤害儿童,区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至关重要。对精神病患者或未成年人的轻微侵害,优先避免,必要时反击,如狗的反击案例会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防卫挑拨与相互斗殴:界限分明


防卫挑拨下的攻击不被视为正当防卫,而是故意犯罪。而在相互斗殴中,除非有特殊防卫情况,双方一般不成立正当防卫,但特殊情况下可能适用。


限度与特殊防卫:区分与平衡


正当防卫的限度在于必要性与相当性,如防卫过当,责任可能减轻或免除。但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如劫持航空器,特殊正当防卫提供了保护空间。紧急避险则需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如海上木板案中的杰克,其行为可能因避险而被免责。


总结与比较:正当与紧急的交织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起因、时间、认识等方面有所不同。正当防卫反击非法行为,紧急避险则反击合法行为,但两者都需在必要限度内。不作为犯罪如田某不救落水妻子,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丙对甲的不作为攻击,则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的限度在于手段和损害的平衡,如李某救人事例,尽管手段可能过当,但只要未超出必要,仍可能减轻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如乙同意出卖器官,甲的行为可能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而非故意伤害罪,因乙的同意有效。


通过上述细致解读,我们看到了刑法中这两个概念的微妙之处,它们在法律的裁决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复杂社会行为提供了法律的导向。

司法考试刑法精讲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

(一)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犯罪构成的分类。

(二)理解---犯罪构成的概念、特点与意义,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具体犯罪构成的确定方法。

(三)熟悉并能够运用---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犯罪构成理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及犯罪主观要件的具体内容。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犯首哗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概念从宏观上揭示犯罪的本质与基本特征,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一)犯罪构成的法定性

尽改凯管我国刑事法律中没有出现“犯罪构成”这一术语,但刑法确实规定了构成各种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刑法理论也正是将刑法的这种规定概括为犯罪构成。所以,刑法实际上规定了犯罪构成。在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作为有机整体规定了犯罪构成,表现在总则规定了一切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分则只规定具体犯罪所特别需要具备的要件。由于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目的在于禁止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因此,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其行为具有了刑事违法性。

(二)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性

犯罪构成由一系列主客观要件所形成,其中的要件者歼行就是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通说,这里的“客观”包括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要件,“主观”包括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件的有机统一。各个要件按照犯罪构成的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一致,形成为一个整体。如果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没有内在联系,也不能形成为犯罪构成。例如,盗窃罪的客观要件与放火罪的主观要件,就不可能形成为一个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性告诉人们,如果某种行为只是符合某个或者某几个要件,而不符合全部要件,则该行为就不符合犯罪构成,因而也就不成立犯罪。例如,不满14周岁的人故意杀害他人的,尽管他杀了人,从行为的客观性上讲与其它杀人罪可能毫无两样,但其主体条件不符合刑法规定的主体构成要件,所以也就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故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同样也不成立其他犯罪。

(三)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

犯罪构成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认定犯罪的实质标准是行为所具有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如果司法机关直接根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认定为犯罪,那就必然陷入罪刑擅断的局面。因此,必须由立法机关规定出犯罪的法律标准。犯罪构成要说明行为在何种条件下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成立犯罪。所以,必须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实质依据。正因为如此,只有那些对说明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才会被刑法规定为构成要件。基于同样的理由,如果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四)犯罪构成的重要性

由于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是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因此,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任何行为,凡是符合某种犯罪构成的,就成立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就不成立犯罪。就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而言,除了犯罪构成之外没有别的标准,也不能在犯罪构成之外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所以,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惟一法律标准。由于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因而与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犯罪构成事实)有别,前者是法律规定,后者是具体事实。二者的联系也显而易见,具体事实符合法定的犯罪构成时,才能称为犯罪构成事实。

犯罪构成及其理论是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罪刑法定主义要求刑法明文、明确规定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与法律后果,犯罪构成正是犯罪成立条件,因此,犯罪构成使罪刑法定主义得以实现。罪刑法定是法治在刑法领域的体现,又是保护合法权益与保障公民自由的要求,所以,犯罪构成对实现法治、保护合法权益与保障公民自由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犯罪构成具有针对犯罪人的恣意而保护社会、针对社会的恣意而保障犯罪人的双重保障机能。

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它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法律标准。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成立犯罪,否则便不成立犯罪。

2、它为区分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法律标准。不同的犯罪存在各自不同的犯罪构成,符合不同的犯罪构成就成立不同的犯罪。

3、它为区分一罪与数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区分行为构成是一罪还是数罪,基本上是以犯罪构成为法律标准的。行为符合一个罪的犯罪构成就成立一罪;行为符合数个罪的犯罪构成的便成立数罪。

4、它为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犯罪构成的内容不同,其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同,人们从某种犯罪构成便可知道该罪的轻重。

二、犯罪构成的分类

对犯罪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一般认为,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分则性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总则性条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遂犯等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二)完结的犯罪构成与待补充的犯罪构成

完结的犯罪构成,也称关闭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完整地规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构成;待补充的犯罪构成,也称开放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仅规定了部分要件,其他要件需要司法机关适用时进行补充的犯罪构成。当刑法规定了完结的犯罪构成时,司法机关应严格依法适用,不得附加或减少要件;当刑法规定了待补充的犯罪构成时,司法机关应依照刑法体系与相关规定补充构成要件。

(三)单一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单一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各个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即当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中只含单一客体、单一行为、单一主体、单一罪过形式时,便是单一的犯罪构成。

复杂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要件内容可供选择或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刑法规定了两种以上的行为、对象、主体等,只要具体事实符合其中之一,便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05条“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主体就是复杂的,两种以上。另一类是刑法规定了两种以上的客体、行为等,具体事实同时符合刑法规定时,才成立犯罪。

三、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组成要素,即要件的总和形成犯罪构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犯罪构成要件可以分为具体要件与共同要件。

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是指具体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的要件,是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每一个犯罪都有其具体构成要件;任何行为只有符合某种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才能成立犯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也是由具体构成要件决定的。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共同要件是从具体要件中抽象出来的,即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但根据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原理,可以从各种犯罪的具体要件中,科学地概括出各种不同犯罪构成的共同组成要素,这便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

此外,我国刑法分则有许多条文规定,某种行为只有“情节严重”才成立犯罪。例如,刑法第243条规定的犯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才成立诬告陷害罪。这表明,当刑法规定“情节严重”是构成要件时,只有情节严重的,才能认定为犯罪。当刑法未规定“情节严重”是构成要件时,一般情节的行为就表明其社会危害性达到了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应认定为犯罪。例如,抢劫、放火、故意杀人、强*,等等,并非情节严重时才构成犯罪,而是只要实施该行为并符合相应的构成要件,就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情节严重往往成为法定刑升格的依据或者从重处罚的情节。在以情节严重为构成要件时,其中的情节,不是指特定的某一方面的情节,而是指任何一个方面的情节,只要某一方面情节严重,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达到了犯罪的程度,应认定为犯罪。

犯罪构成要件由具体要素组成。详言之,犯罪构成由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有机统一而组成。同样,各个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组成,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例如,行为、结果、行为对象等属于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年龄、辨认控制能力、身份等属于犯罪主体要件的要素;故意、过失、目的等属于犯罪主观要件的要素。对构成要件的认识与理解,有赖于对构成要件要意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如果对某个构成要件的要素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就必然导致对构成要件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正确认识与理解构成要件要素,是正确认识构成要件乃至犯罪构成的前提。对构成要件要素可以进行不同分类。

(一)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1、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说明行为外部的、客观方面的要素即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行为、结果、行为对象等。

2、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方面的要素即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故意、过失、目的等。

(二)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1、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论的通说,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便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20条所规定的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的客观要件为“为他人提供伪造、变造的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对这里的“提供”、“伪造、变造”、“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的理解,以及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这些要素,都只需要一般的认识活动与基本的对比判断就可以得出结论,因而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2、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论的通说,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如果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就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猥亵”、“侮辱”,则需要司法者的规范的、评价的行为才能认定。

(三)积极的构成要件妻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1、积极的构成要件妻素。通常的构成要件要素,是积极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2、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外地也存在否定犯罪性的构成要件要素,这便是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89条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这便是行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的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四)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1、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犯罪构成共同要件中为任何犯罪的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行为是客观要件的要素,也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素。

2、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部分犯罪的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身份与目的只是部分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的要素。

(五)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1、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构成要件要素,绝大多数构成要件要素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2、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刑法条文之间的相互关系、刑法条文对相关要素的描述所确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就一些具体犯罪而言,由于众所周知的理由或者其他原因,刑法并没有将所有的构成要件要素完整地规定下来,而是需要法官在适用过程中进行补充。例如,根据通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❸ 刑法研究生主要学什么

法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广泛的法律领域,主要包括刑法的基本理论、刑法分则、刑罚执行与犯罪预防等。在刑法的基本理论方面,研究生需要深入学习刑法的历史沿革、基本原则和立法技术,理解刑法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关系。刑法分则则涉及具体罪名的解释、定罪量刑标准的探讨,以及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应用。此外,研究生还需掌握刑罚执行的相关知识,包括缓刑、假释等刑罚执行制度的运作机制。犯罪预防则是刑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需学习如何通过法律手段预防犯罪,以及社会综合治理中的刑法作用。

在法学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刑法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科目一主要考察考生对宪法和法理的理解和掌握。宪法部分主要涵盖国家权力的划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法理部分则关注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机制。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研究生全面理解刑法,也为其在其他法律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理论学习,刑法学研究生还需要参与各类实践项目,如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这些实践有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研究生还需撰写学术论文,通过系统的研究,深入探讨刑法领域的前沿问题。这些实践与研究活动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分析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刑法学研究生的学习还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通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如研讨会、讲座等,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这些经历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对刑法的理解,也为他们的学术生涯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法学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刑法学相关课程后,将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研究能力。他们不仅能够胜任法律实务工作,如律师、法官等,也能够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随着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法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❹ 司法考试刑法精讲第三章犯罪构成第四节

一、犯罪主体概述

一般来说,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这儿所说的人,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犯罪主体这一概念事实上存在两种含义:

友档第一,是指已经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行为人即犯罪人;

第二,是指犯罪主体的条件,即具备何种条件才能成为犯罪主体,才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作为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所研究的是后者,即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由刑法明文规定。

(1)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如刑法第17条对犯罪主体的年龄条件(刑事责任年龄)作了规定,第18条对辨认控制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作了规定;

(2)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规定了犯罪主体的特殊要件,如有的条文规定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的条文规定犯罪主体必须是现役军人等。

犯罪主体要件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包含人的自然属性(如年龄、性别等)与社会属性(身份、单位的性质等)的条件。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主体分为两类,即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因此,犯罪主体要件也相应地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与单位犯罪主体要件。

(1)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两种情况:一般犯罪主体与特殊犯罪主体;

(2)单位犯罪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无特别限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与具有特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本章仅论述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单位犯罪在第七章专门论述。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具有这两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殊身份。

(一)刑事责任年龄

1、概 念。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如果行为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其实施的行为就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责任年指埋龄事实上是犯罪年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自然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采集者退散

2、规 定。我国刑法基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条件,依据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根据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政策,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规定:

(1)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即不满好逗乱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刑法理论称之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或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2)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此即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刑法作出这样的限定,除了考虑犯罪的严重性外,还要考虑犯罪的常发性。还有一些犯罪或许重于这里所列举的犯罪,但由于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不可能实施或很少实施,刑法未作规定。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奸淫幼女,或者在拐卖妇女、儿童的过程中,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的,也应追究刑事责任。例如,15周岁的甲绑架他人后故意杀害他人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15周岁的乙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强奸妇女的,应以强奸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3)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此即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4)减轻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即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除上述规定之外,刑法第17条第4款还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分析】

结合本节论述,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解析】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292条第2款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A项中,“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甲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歇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说,在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B项中,“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因此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C项中,“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丙显然构成贩卖毒品罪,因此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D项中,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犯罪的,以强奸罪定罪处罚。 “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应按照强奸罪定罪处罚,因此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刑法所规定的年龄是指实足年龄,而不是指虚岁。实足年龄以日计算,并且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行为人分别过了14周岁、16周岁、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是分别已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例如,行为人1980年1月1日出生,从1994年1月2日起,才算已满14周岁。刑事责任年龄应当从出生之日计算至行为之日而不是结果发生之日。例如,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不满14周岁但死亡结果发生时已满14周岁的,不能追究行为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因为犯罪是行为,刑事责任能力是辨认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既然刑事责任能力必须是“行为时”的辨认控制能力,那么,刑事责任年龄也必须是“行为时”的年龄;虽然行为与结果具有密切联系,但行为不包含结果,结果也不包含行为。

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年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龄在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依法慎重处理。

关于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应当注意两种情况:

(1)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且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至于应否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则应具体分析。如果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所实施的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则应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就只能追究已满16周岁以后所犯之罪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并在未满14周岁时也实施过相同行为,对此不能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只能追究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特定犯罪的刑事责任。

【分析】

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A、构成走私毒品罪

B、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构成贩卖毒品罪

D、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

【解析】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此,应认定甲构成“贩卖毒品罪”。而不构成走私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或走私、贩卖毒品罪之数罪。

(二)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1)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结果与意义的能力;

(2)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3)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密切联系,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辨认能力就谈不上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则反映辨认能力。有控制能力就表明行为人具有辨认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有辨认能力的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丧失控制能力。所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同时具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能力,则属于没有刑事责任能力。

2、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通常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只是一种消极判断。在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即首先判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前者由精神病医学专家鉴定,后者由司法工作人员判断。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病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审查精神病的种类以及程度轻重,因为精神病的种类与程度轻重对于判断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在精神病人的左邻右舍调查其言行与精神状况。

第三,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采集者退散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间歇性精神病人实施行为的时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辨认控制能力,就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反之,如果实施行为的时候,精神不正常,不具有辨认控制能力,该行为便不成立犯罪,因而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应以其实施行为时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为标准,而不是以侦查、起诉、审判时是否精神正常为标准。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如男女性别、亲属关系、国家工作人员等。这些特殊身份不是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具备的要件。特殊身份必须是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因为实施犯罪才在犯罪活动或者犯罪组织中形成的特殊地位(如首要分子)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行为人在人身方面的特殊资格、地位或状态,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特定犯罪目的与动机等心理状态,不宜归入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总是与一定的犯罪行为密切联系的,与犯罪行为没有联系的资格等情况,不是特殊身份。例如,在叛逃罪中,国籍以及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与犯罪行为有密切联系,属于特殊身份,但在故意杀人罪中,国籍以及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与犯罪行为没有密切联系,因而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终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时期或临时具有的身份,这取决于身份的类型与刑法的规定。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由于出生等事实关系所形成的身份,如男女、亲属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法律规定所形成的身份,如证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还可能是同时由于事实关系与法律规定所形成的身份,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一方面有基于亲属关系所形成的自然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基于法律规定的法定身份。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特殊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以特定公职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邮政工作人员、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等:

(2)以特定职业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航空人员、铁路职工、医务人员等;

(3)以特定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

(4)以特定法律地位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证人、鉴定人、记录入、翻译人等;

(5)以持有特定物品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等;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6)以参与某种活动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投标人、公司发起人等:

(7)以患有特定疾病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严重性病患者;

(8)以居住地和特定组织成员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等。

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例如,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但这只是就实行犯而言,不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教唆或者帮助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犯贪污罪的,成立共犯。

[附录1]

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

就相对刑事责任问题给人民检察院答复

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17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附录2]

最 高 人 民 法院

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5)

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有法定范围内的罪行,如果属于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有以下情形,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①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

②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

③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具体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注意:①对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的未成年罪犯,除依法判处无期徒刑的以外,一般不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②不应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③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依法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

适当放宽对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和作出免予刑事处分。“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犯罪后有悔罪表现,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适用缓刑:惯犯、有前科或者被劳动教养二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犯罪后拒不认罪的。

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适用刑法第32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分: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以及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对免予刑事处分的,可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偿道歉、赔偿损失,或者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热点内容
云南省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2025-07-26 10:09:17 浏览:833
跨省司法矫正 发布:2025-07-26 10:05:56 浏览:347
银监局信访条例 发布:2025-07-26 10:02:38 浏览:77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民法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5-07-26 10:01:22 浏览:806
根据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 发布:2025-07-26 10:00:21 浏览:415
合同法选择题及解析 发布:2025-07-26 09:59:38 浏览:111
始兴律师 发布:2025-07-26 09:58:50 浏览:111
深圳员工支付条例 发布:2025-07-26 09:58:03 浏览:34
杨雪法学 发布:2025-07-26 09:57:59 浏览:725
经济法中级串讲 发布:2025-07-26 09:52:55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