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司法矫正
㈠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
我国《刑法》对社区矫正工作虽有规定,但缺乏正式法律明确支持,主要依据为两高两部通知。通知内容笼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工作执行困难,造成跨省市、流动人口犯罪矫正对象脱管,矫正程序不统一。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多部门合作,但由于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各部门为局部利益考虑,影响工作进展,司法行政部门面临实际操作压力。
经费保障不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大难题,相关部门未明确规定经费使用细则。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需自费,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严肃的刑罚执行,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执行单位,但矫正对象往往缺乏对考核奖惩的重视,利用经济、生活等理由逃避矫正活动,甚至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不报告,由于缺乏强制权力,社区矫正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人员配置方面,街道、乡镇司法所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要求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但调研显示,实际人员配置与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集体性质干部和事业人员占比高,存在一兼多职、安排非本职工作的情况。
(1)跨省司法矫正扩展阅读
社区矫正工作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㈡ 判缓刑可以跨省打工吗
1. 缓刑期间,被判缓刑的人是可以去外地打工的,但需要事先向考察机关申请,并得到其批准。
2. 在缓刑期间,被判缓刑的人需要遵守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 被判缓刑的人需要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不得擅自与外人接触。
4. 如果被判缓刑的人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必须事先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5. 法律上,被判缓刑的人如果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可能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6. 想要跨省打工,被判缓刑的人需要到当地派出所报告情况,并获取批准。如果是在所居住的市、县范围内打工,则无需特殊批准。
7. 在缓刑期间,被判缓刑的人如果要外出工作,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确保获得考察机关的批准,以便顺利到异地工作。
8. 如果被判缓刑的人严重违反相关法律和规定,可能会面临缓刑被撤销,原判刑罚被执行的风险。
9.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被判缓刑的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并服从监督。
10. 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被判缓刑的人应当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的刑罚将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