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籍

民法典籍

发布时间: 2025-07-28 00:40:28

1. 为什么只有民法典叫法典

在法律分类体系中,“民法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专门以民事法律规则为内容的法律文献。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该法律典籍的内容属性,也彰显了它与刑法典、劳动法典等其他法律文献的区别。刑法典和劳动法典等,由于其内容涵盖了刑事法律和劳动法律,因此采用了不同的名称。

“典”字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它不仅表示典章,还意味着权威性和系统性。因此,“民法典”作为一部法律典籍,既强调了其法律条文的权威性,又突显了其作为法律编撰和使用对象的特定性。民法典的命名,不仅仅是对内容的一种分类,更是对其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

从历史角度来看,民法典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民法典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核心内容是对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的规范和保护。它不仅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还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的运行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的编撰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法律保护,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现代社会,民法典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民法典”之所以被称为“典”,不仅是因为其内容丰富、权威性强,更因为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见证,也是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2. 民法典1012条规定内容

《民法典》第1012条规定了自然人的姓名权。
自然人享有的依法改变自己姓或名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只需要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使用自己的姓名是自然人姓名权的重要内容,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笔名、艺名或化名等。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键州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均无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启嫌国民法通则》,该法于1986年4月颁布,被学者称为“准法典”。稿旁蔽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千零一十四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第一千零一十五条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内容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 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条 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十七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条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第二十五条 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热点内容
招远法律咨询处 发布:2025-07-28 03:03:53 浏览:32
根据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关于离婚 发布:2025-07-28 02:52:37 浏览:562
双方签名的谈话笔录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28 02:51:51 浏览:648
行政法录音 发布:2025-07-28 02:49:49 浏览:850
实际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8 02:48:55 浏览:704
青岛免费律师 发布:2025-07-28 02:34:11 浏览:29
信用卡适用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28 02:33:35 浏览:316
首都律师查询 发布:2025-07-28 02:27:20 浏览:583
公司法七十五条 发布:2025-07-28 02:26:28 浏览:164
主题法治字 发布:2025-07-28 02:16:30 浏览: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