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我国第一部
㈠ 第一部民法典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29-1931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以下是关于《中华民国民法典》的详细信息:
- 颁布时间与背景:《中华民国民法典》于1929年至1931年间颁布,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重要法律文件。
- 适用时间与范围:该法典在国统区适用了20年,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发布文告废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法典后来仅限于在我国台湾省施行。
- 历史意义:《中华民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在法律近代化进程中的显著成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对于推动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移植西方先进法文化和本土化法律资源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㈡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法典叫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法典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2)民法典我国第一部扩展阅读:
基本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㈢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是什么时候制定的
新中国法治里程碑:揭开民法典新篇章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历史性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这一表决通过的法律,如同一道璀璨的法治之光,照亮了新时代的法治之路。
革故鼎新,法律体系升级
自那时起,一系列旧有的法律如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总则,正式进入了历史的篇章。它们被《民法典》这一全新的法律体系所取代,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深远影响,法治建设新篇章
《民法典》的出台,不仅在法律条文中凝聚了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细规范,更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法治建设的深化。这部法律的实施,将有力地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结语:开启法治新时代
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无疑为新中国法治建设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蓝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法治进程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期待它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㈣ 民法通则和民法典有什么区别
《民法典》作为我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整合了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各种法典,形成一个集中的、系统化的法律体系。这一改变不仅方便了法官和民众查找法律依据,也避免了法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拿破仑对《民法典》的高度评价,证明了在国家历史进程中,一部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法典》共计1260条,内容涵盖广泛,涉及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各个领域。通过对比民法新旧法律规则,总结出若干重要新法律规则,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部全面而深入的法律体系。
在物权编中,强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村民住宅并给予补偿。城市商品房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续期费用规定将由具体法规确定。新增居住权(租赁权)以满足民众的稳定租房需求,同时规定了居住权的限制条件,如不可转让、继承等。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出售抵押财产,但抵押权不受影响。遗失物一年无人认领即归国家所有,这一期限从六个月延长至一年。耕地承包期限延长至三十年,并发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期后继续承包。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受“平等”保护,强调了对私产的重视。加强对建筑物业主权利的保护,明确共有部分收益的归属、地方政府和居民委员会在业主大会设立和选举中的角色,以及维修资金的透明使用等。
合同编强调完善国家订货合同制度,规定在国家紧急任务下达时,有义务签订合同。合同的签订方式更为灵活,书面或口头均可,甚至通过微信、短信、邮件等方式载明合同内容。禁止高利放贷,并明确规定禁止撤销公益、道德性质的赠与合同。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履行提示或说明义务,否则对方可以主张条款无效。对于债务人逃避债务的行为,债权人有权向法院起诉撤销其规避执行行为。定金规则进一步明确,不得超过合同标的的五分之一,否则不产生定金效力。供电人不得无故中断供电,不交电费时,可以采取临时停电措施,并提前通知。禁止委托人在接受中介服务后绕过中介直接签订合同,必须支付中介报酬。
人格权编涉及成年人器官捐献、科研活动伦理、性骚扰、死者人格权益保护、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强调了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禁止利用技术手段非法使用他人的肖像,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肖像权,明确了隐私的定义,禁止以各种方式打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规定了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的保护范围。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得到严格规定,禁止过度收集和泄露。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婚姻家庭编取消了计划生育相关条文,放宽了结婚条件,增加了离婚冷静期、第一次不判离的条件以及子女抚养原则。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养,收养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需征得其同意。无子女的收养人可收养两名子女,有子女的只能收养一名,并增加了对收养人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的要求。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需相差40周岁以上,并增加了民政部门依法进行收养评估的制度。
继承编中,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死的,其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没有继承人或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民政局或村委会担任遗产管理人,遗产用于国家公益事业或归所在村集体。增加打印、录像遗嘱的方式,但需至少两名见证人签字、录像。
侵权责任编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即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无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同时,规定了“自助行为”制度,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无法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时,可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合理措施,但应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并承担因措施不当造成的侵权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到完善,明确规定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顺序得到明确,首先由机动车强制保险理赔,不足部分由商业保险理赔,仍不足的由侵权人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增加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并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