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渊源高吗
『壹』 民法与宪法的区别
民法与宪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律渊源上的区别
- 宪法:作为母法,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来源和基础。它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准则。
- 民法:民法则是来源于宪法,是在宪法框架内,针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关系进行具体规范和调整的法律。
二、内容上的区别
- 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它规定着国家最基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原则,如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等。这些内容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 民法:民法主要调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关系,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方面。它具体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民事责任的承担等,旨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三、法律责任上的区别
- 宪法:在我国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宪法很少会直接作为裁判的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宪法没有法律效力,而是由于其作为根本法的特殊性,通常通过其他法律的实施来体现其法律效力。
- 民法: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这些责任形式包括返回财产、停止侵害行为、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金等。这些责任形式的设定旨在补偿受害者的损失,维护民事关系的稳定和公平。
『贰』 民法渊源和中国民法渊源
民法渊源是指,民法赖以确定的根据及民法的表现形式,即民法法律效力的来源。我国民法的渊源少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渊源。一、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渊源有以下方面:1、宪法2、民事基本法;如《德国民法典》3、单行民事法律;如美国的《侵权行为法》4、综合性单行法;如《反不正当竞争法》5、行政法规6、司法机构对民事立法所作的法律解释7、地方性法规8、习惯;即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9、法理;主要在大陆法系国家体现,法官在无法律、习惯可依寻时,应当依照法律的原理即法律之根本精神演绎而得的法律一般原则,来进行裁判。10、判例;英美法系国家的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判决时,如无反对理由,必须直接援引本院、同级法院、上级法院的判决,作为当案的判决依据。 二、我国民法的渊源有: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3、行政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4、地方性法规;即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6、民事习惯。 我国不适用判例和法学家的学说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 三、民法的性质是私法,所以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简单地说即,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四、人身关系又称为人身非财产关系,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物质利益的社会关系。其特征如下:1、以主体的人身为其发生和存在的基础,即与主体人身的不可分离性;2、具有非财产性;3、人身关系体现的人身利益具有专属性。 五、财产关系是当事人以财产为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特征如下1、以财产为客体;2、以经济利益为内容;3、财产关系体现的经济利益可以与特定主体相分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叁』 民法渊源是什么意思
民法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表现和存在的各种具体形式。这些形式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以下是对民法渊源的详细解释:
一、民法渊源的主要形式
-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包含了关于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是民法渊源的最高层次。
-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是民法渊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 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各种条例、规则等,其中涉及民事内容的部分也属于民法渊源。
- 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与民事活动相关的部分同样构成民法渊源。
- 判例: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决,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对民事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具有重要影响。
- 习惯:在特定地区或行业中长期形成的、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经国家认可后也可成为民法渊源的一部分。
二、民法渊源的历史性和国家差异性
- 历史性:民法渊源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民法渊源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 国家差异性:不同国家的民法渊源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国的法律体系、立法传统以及司法实践等因素。因此,在研究民法渊源时,需要结合具体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