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建立

刑法建立

发布时间: 2025-08-03 01:48:24

⑴ 新中国第一部刑法是1980年版的,那之前的刑事犯罪以什么为根据进行判刑

第一,这一时期中国没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数的单行刑法。这几部单行刑法是为了配合内社会改革运动而颁布的容。如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她是为了配合镇压当时反革命运动而颁布的;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它是为了配合“三反”、“五反”运动的;1952年的《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它是为了配合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而颁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时,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据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为法律在当时不健全。
第三,对刑法典开始孕育、起草。主要过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员会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试图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这两个文件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立法,因为它们未进入立法议程,也没有比较公开和广泛地征集意见。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议事日程的是从1954年《宪法》颁布后开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间由于开展政治运动只有断断续续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帮”第三部宪法颁布后,从1978年开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⑵ 我国古代最早刑法是谁发明的什么朝代建立的

1、禹刑。

具体是谁参与制定,已经不可考。

刑法起源键余有这样的说法,"刑始于兵而终于礼"。

这是对中国古代法独特发生路径的经典概括。

在部族战争中产生的暴力行为方式作为刑罚,规范己方的军事行为,维护己方的军事利益,是为军事刑法。

而这种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过刑罚惩罚犯让亮者罪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为刑法。

2、出处:《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

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3、释义:指的是夏朝的刑法,也是夏朝刑法的总称。

4、内容: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

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奴隶制五刑法——墨、劓、坦薯刖、宫、大辟。

分别指的是,在脸上刺字、挖掉鼻子、剜掉膝盖、毁掉生殖器(男为去势;女为幽闭)、死刑。

这种对人的肉体进行残忍惩罚的,统称为”肉刑“,在汉朝时期被逐渐废除(除了死刑),五代时期又逐渐兴起。

5、发展:夏——《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商——《汤刑》是继夏而起的商朝在开国之初制定,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继承和发展,罪例有三百条,最重的刑例是不孝。

西周——《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

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

⑶ 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犯罪的同类客体
我国刑法分则体系建立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主要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把所有犯罪划分为十大类。
第二,十类犯罪基本上是以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的。
第三,每一类犯罪中的各种具体犯罪也基本上是以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按由重及轻 的顺序排列的,只是对某些犯罪的排列考虑了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⑷ 建立我国刑法分则的重要依据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⑸ 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是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任何一种犯罪,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要侵害一定的客体。如果某种行为没晓电晓受晓受晓晓晓多晓电晓米晓受晓联晓受晓零晓电晓受晓米晓多晓晓e多量米量多e多aeb惠晓受晓晓晓电晓米晓多米米晓联有或者不可能侵害任何客体,就不能构成犯罪。

我们认为,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根据这一概念,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包括以下内容:

受.犯罪客体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中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晓.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地把握犯罪客体的性质,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刑法在一些法律条文中直接对犯罪客体作了明确规定。然而,我国刑法在大多数条文中,是采取其他一些方式来表示犯罪客体的。

(受)有些条文通过一定的物质表现来指明犯罪客体。

(电)有些条文通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来表明犯罪客体。

(晓)有些条文通过指出对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违反来说明犯罪客体。

(联)有些条文通过对某种危害行为的描述来表明犯罪客体。

从上述所见,在刑法分则没有明确规定犯罪客体的条文中,并不是没有犯罪客体,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种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法律特征,就能对犯罪客体作出准确的理解。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为了深入分析和理解犯罪客体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范围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受.一般客体,亦称共同客体。这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体。在我国,犯罪的一般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的一般客体揭示了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说明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社会政治属性及我国刑法同犯罪作斗争的必要性。

电.同类客体,亦称分类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同类客体说明了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种共同特点。

研究犯罪同类客体有两个重要意义:

(受)犯罪同类客体原理是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理论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就是根据犯罪侵犯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归纳为十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分则的科学体系。

(电)犯罪同类客体原理能够帮助司法工作人员,把各式各样的犯罪行为,从性质上和社会危害性程度上互相区分开来,从而有助于正确地定罪和适用刑罚。

晓.直接客体,这是指某一具体犯罪直接侵害的客体,也就是指刑法所保护原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具体部分。在实际案件中的犯罪都是具体的,一个犯罪行为不可能使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侵害,而只能侵害某一具体的社会关系。这种具体犯罪侵害了什么具体的社会关系,就是由犯罪直接客体所揭示的。

犯罪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一个犯罪所能够直接着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也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准确认定犯罪,我们根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是指一种犯罪直接侵犯的客体中只包括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直接侵犯的客体包括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在复杂客体中,立法机关会根据国家的具体国情,将被侵害的各种社会关系分为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然后根据主要客体的性质进行分类,将该种犯罪列入有关的章中。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危害社会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其中,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练习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练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受.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

电.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为不同的犯罪客体,不同的犯罪对象在一定的场合也不能表现为相同的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受.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能够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具有这种法律属性。

电.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实践证明,正确认识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练习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分清各种犯罪对象中体现的犯罪客体的性质,这对于我们防止将犯罪对象误认为犯罪主体,混淆各种犯罪的区别,都有重要意义。

⑹ 新中国建立初期,用的是什么刑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就制定了一系列单行刑法,如1950年的《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1951年的《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1952年的《惩治贪污条例》等等。这些单行刑法在同反革命和贪污、贩运毒品、伪造国家货币、泄露国家机密等犯罪作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颁布实施单行刑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刑法典最初的起草准备工作,是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来进行的。自1950年至1954年9月,法制委员会写出两个稿本:一是1950年7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共12章157条,其中总则33条,分则124条);二是1954年9月30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初稿)》(除序言外,共3章76条,其中第一章犯罪7条,第二章刑罚19条,第三章几类犯罪量刑的规定50条)。这两个稿本没有拿出来征求意见,也未进入立法程序。实际上,刑法典的正式起草工作,应是1954年宪法颁行之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于1954年10月组织起草班子开始的。这个班子于1957年6月28日写出第22稿,于1963年10月9日写出第33稿,随后因政治运动的冲击而未能公布。

⑺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有哪些按时间顺序。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0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部法律为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后续重要法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一系列重要法律相继出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法律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法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还包括一些涉及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标志着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四、进入新时代的法律体系完善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此外,在涉外法律领域,也加强了对国际法的应用与解释,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持。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法律体系,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内容
民法郭明瑞房 发布:2025-08-12 02:23:52 浏览:230
友新司法所 发布:2025-08-12 02:09:53 浏览:459
房屋建筑质量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12 02:07:02 浏览:390
打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2 02:05:39 浏览:251
法官不作为如何起诉他 发布:2025-08-12 02:05:36 浏览:79
刑法一寸木 发布:2025-08-12 02:05:32 浏览:184
健康温州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2 01:59:35 浏览:760
cpa经济法的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5-08-12 01:59:25 浏览:947
马兆瑞经济法企业法 发布:2025-08-12 01:58:01 浏览:801
法学香饽饽 发布:2025-08-12 01:50:54 浏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