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因果关系特征

刑法因果关系特征

发布时间: 2025-08-04 01:20:10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法律解析:

综观法律上有关因果关系的学说或理论,无论认为因果关系是构成要件之一,还是认为因果关系是归责原则之一,还是认为因果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只是确立了负责任的基础,在有些情况下才成为确立责任的基本构成要件,他们都未强调过司法者的主观因素在确定法律责任时的重要影响。本文将把司法者的主观因素作为一重要因素来论述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笔者的出发点是归责,所谓,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一般来讲,法律责任的概念具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法律责任等同于法律义务、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法律上的义务而导致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在归责意义上,法律责任即指后者,而在此概念下的法律责任只能是(因果责任)我的出发点是归责!即研究法律上因果关系的目的就在于确定法律责任的性质和范围,负责对行为人应承担的损害及其范围进行定性和量化,因而可以说!行为人并非对其所导致的一切损害负责。以确定法律责任为尺度!在所有客观存在着的引起损害的诸多原因中筛选出对确定法律责任有意义的原因,这个过程就是寻找法律上原因的过程,也是确定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过程。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异中有同!法学作为具体部门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所以,这种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也离不开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的指导。但,此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非彼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彼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是指哲学的传统因果论,它认为,因果关系是指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和现象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这种必然的联系!其中一个现象存在必定引起另一现象接着出现,而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在这种因果观的指导下,就易于把原因简单地等同于某种类似于质点的单纯事物,而没有把它看作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此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是指新的因果结构论,这种因果结构论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唯物主义因果观的基础上!提出*原因是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效应及其痕迹,并且,只有当因素参与相互作用过程,才能构成现实的原因!也便产生结果。也就是说,现实的原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因果关系的发生是同一过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便无法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理解!同时不能不研究一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并且无法不将司法者的主观渗透作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来考察。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指明确或蕴含地规定在法律当中!由司法者,广义的司法者,即归责的主体-根据该种规定!经过法律的价值评判和选择。最终将案件定性定量的因果关系,从概念也可以看出!这种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有如下特点,法律性,即判定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标准被法律予以明确或蕴含地规定,司法者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法律价值进行评判、选择和定案。动态性!即它是一个寻找、筛选、定性的过程!这是与本文的特定视角,动态的观察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相一致的,主观渗透性。即它首先体现了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因为其意志及价值取向被明确或蕴含地规定在法律之中,其次体现了司法者的主观因素,因为是他在具体的执行,便不可避免地掺杂其认识+意志+价值取向等因素。 一、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法律性,具体地说!国家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不同情况下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果关系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并由立法者规定于法律之中。这种标准一旦确定!它的存在与否就不依人们,包括行为人,司法者和其他人主观方面是否认识以及能否认识为转移。另一方面!损害,危害一旦发生,即是客观的!加害行为,危害行为与加害后果,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客观的。以上两方面正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换言之,在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因果关系的法律标准是客观的,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也是客观的,实际上,这正是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的表现。可见,虽然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主观渗透性,但它并不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动态性,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当中,运动是绝对的,一个法律结果的产生。同样是各种因素运动的结果,法律要实现其公正,公平的价值。就必须对各种复杂的法律现象尽可能精确,真实地分析,评价,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正是为了尽可能的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以便实现法律的目的。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复杂的,因果关系属于联系的范畴,虽然一般情况下。因果关系可以是一因一果,但由于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情形%同时“由于联系的复杂性”一果的原因往往是另一原因的结果“所以孤立的强调一方面”根本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一法律现象,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本文中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强调还致果之因素以动态,在动态中,看其相互之间之作用及其致果之作用。这里,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因素包括自然事件,直接行为人的行为,他人行为,受害人自身行为等多种因素,具体哪些因素参与相互作用过程,需结合法律和具体案件确定,因为对于不同的法律责任。法律所要求的因果关系的联系程度也不会完全相同,本文中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特点正在于不是机械地寻求法律责任构成要件,而是找出相关因素,再现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再确定法律责任的质与量的问题。而在以往大多数的因果关系理论中,因果关系及其他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只是一个固定量“只要确定了其存在,就实现了其对于确定法律责任的固定的价值!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虽然脱不了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理论的指导“但是却试图放大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认为,这正是对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的理论的弥补,所谓弥补。就不是要将责任构成要件理论取代,事实上也无法取代。因为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是有着坚实的法律依据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也不会成为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之外的另一个要件,因为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是研究角度不同的结果,是不同标准下的产物!从根本上说。我们再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只是欲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新视角新角度,它是另一个角度下的产物。 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司法者的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该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主观渗透性,它除了体现为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外,还体现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司法者的主观因素的关系上。虽然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法律性,其因果关系的法律标准是客观的。但是,这种标准有时比较抽象,有时比较具体,有时比较明确,有时又比较含糊。然而,根据立法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这一总的原则,通过法律条文所体现的立法精神,研究法律中的有关规定之间的关系,总是能够大致确定这种标准的。司法者就是在这种限制下具体地确定和执行之。同时,对于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也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司法者来完成的。总的来说,确认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司法者积极地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司法者对致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和评价的统一。而如何认识和评价总是涉及到知、情、意的领域,总是表露出评价者的知识、态度、情感和意志。也就是说,司法者的品行素质、知识水平以及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必然会对法律责任质与量的认定产生影响。例如,相同案件在同一时期得到的判决结果不同,有时甚至差距很大,很显然。原因在于主观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将司法者的主观因素作为动态的法律因果关系的构成因素之一,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只不过这种主观因素一旦被客观地确定下来,其作用力的确定性便相对的稳定下来。而司法者的主观因素则不然,其作用力的不确定性太大。因而对法律因果关系的意义更突出。为此,要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律的尊严,就要对其作用力加以限制,使其效果相对稳定,这对法治具有重要意义,法治的本质就在于限制权力。权力在主观支配下的劣控和失控即表现为司法者主观因素的作用力的膨胀。因此,规制这种作用力应该成为法治的一个重要的具体任务。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其后便可以在各个方面,由外而内地落实和实现这种规制!如,可以引入判例制度“完善各部门法的程序制度,加大立法广度和力度,人事制度上把好关,加强司法者队伍建设。司法者自身自觉地提高修养和素质,正确理解法律,严格依法 办事 ,解释和适用法律时严格遵循一定原则和步骤,排除个人的需要、好恶、意向等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等等。可见,动态的研究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会让我们更全面更清醒地认识法治,将司法者的认识因素作为其一构成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㈡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几种主要学说

刑法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几种主要学说包括:

  1. 必然因果关系说

    • 核心观点:当危害行为中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的依据,并且这种依据合乎规律地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构成了必然因果关系。
  2. 偶然因果关系说

    • 核心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危害行为本身并不直接包含危害结果产生的依据,而是由于偶然介入了其他因素,并且这些其他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危害结果。此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偶然因果关系。
  3. 条件因果关系说

    • 核心观点:如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一种“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逻辑关系,即危害行为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那么就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即构成条件因果关系。

以上三种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每种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结合各种学说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㈢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危害结果是由危害行为所导致的。在讨论某一犯罪构成范围内的因果关系时,通常不包括犯罪预备的行为。过失犯罪中不存在预备状态,若行为人在预备阶段实施的行为意外导致结果发生,则仅视情形成立相应过失犯罪。

一、什么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在刑法视角下的因果关系,仅指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证明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将其归责于行为人,考虑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征

1. 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进行事后客观判断。

2. 因果关系具有相对性,仅评价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关联,研究对象相对特定。

3. 因果关系成立需考虑时间先后,危害行为必然发生于危害结果之前。

4. 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强调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

5. 因果关系应当是具体的,归责过程应具体而确定。

6. 因果关系有可能数量不止一个,可能涉及“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情况。

三、几种典型的因果关系种类学说

1. 必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只要危害行为的属性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引起危害结果,两者之间即成立必然因果关系。

2. 偶然因果关系说:在必然因果关系之外,存在因偶然因素介入使结果发生的情况,此时成立偶然因果关系。

3. 直接因果关系说:指危害行为是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唯一原因。

4. 间接因果关系说:危害行为并非唯一原因,存在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结果发生。

5. 条件说: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没有行为就没有结果”的条件关系。

6. 原因说:基于特定规则,选择可以作为原因的条件判断因果关系。

7. 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条件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认为在正常社会环境下,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相当性的因果关系。

8. 合法则的条件说:认为行为与结果应合乎科学指导下的客观规律。

四、危险的现实化说:认为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将结果归因于某一实行行为,实行行为使法益受到侵害的危险被现实化,与结果之间成立因果关系。

五、客观归责理论:解决确认因果关系后归责问题,强调行为是否提升了法益遭受风险和结果发生几率。

六、因果关系的几种特殊情形

1. 假定的因果关系:在没有行为时结果也会发生,被视为假定的因果关系。

2. 可替代的充分条件:一个行为不单独导致结果,但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结果。

3. 竞合的因果关系:数个独立行为同时发生,共同导致结果。

4. 重叠的因果关系:两个以上行为共同作用导致结果。

5. 阻断救助的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导致救助中断,与结果间形成因果关系。

七、结论

在判断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应以条件说为原则,考虑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条件关系、相当性、客观规律性等,最终确认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结果归属问题。

㈣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决定犯罪是否成立和既遂。如果故意行为并不会导致结果的发生,就不能判断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过失犯罪必须要有实害结果,因此,必须是过失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有因果才能成立过失犯罪。
法律分析
刑法因果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犯罪实行行为与对定罪量刑有价值的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也有的学者认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是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而存在于刑法之中的,它既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果关系,同时又是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关系,是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统一。刑法因果关系是哲学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体现,和哲学因果关系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有以下特点:客观性:原因(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在普遍联系的链条中原因与结果是相对的,孤立考察某一原因(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原因(行为)和结果的地位又是绝对的。时间顺序性:原因(行为)须在前,结果须在后。复杂性:一因(行为)一果、一因(行为)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因果关系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即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既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必然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其所必然(合乎规律地)产生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是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包含着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并由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民法郭明瑞房 发布:2025-08-12 02:23:52 浏览:230
友新司法所 发布:2025-08-12 02:09:53 浏览:459
房屋建筑质量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12 02:07:02 浏览:390
打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2 02:05:39 浏览:251
法官不作为如何起诉他 发布:2025-08-12 02:05:36 浏览:79
刑法一寸木 发布:2025-08-12 02:05:32 浏览:184
健康温州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2 01:59:35 浏览:760
cpa经济法的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5-08-12 01:59:25 浏览:947
马兆瑞经济法企业法 发布:2025-08-12 01:58:01 浏览:801
法学香饽饽 发布:2025-08-12 01:50:54 浏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