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草案全文
A. 民法典草案第五百一十一条质量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第五百一十一条 质量要求中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特指的是:
一、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GB/Q):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发布。
二、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GB/T): 对于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三、行业标准(代号:机械行业标准(JB/T)、电子行业标准(SJ/T)、化工行业标准(HG/T)、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T)、船舶行业标准(CB/T)等):行业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有关行业标准之间应保持协调、统一,不得重复。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即行废止。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
B. 民法典(草案)全文正式公布+征求意见,第1260条意味着什么
刚刚,中国人大网就民法典草案等6件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并公布了民法典(草案)全文:
据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8日上午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首次亮相。这也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另据此前人大法工委发言人第三次记者会,对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介绍,
第一编总则编,基本保持民法总则的结构和内容不变,对个别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并把“附则”移至法典的最后部分规定;
第二编物权编,主要是完善了居住权制度,完善流押、流质的有关规定;
第三编合同编,主要是删去违约方申请解除合同的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并完善保理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有关规定
;
第四编人格权编,主要是完善性骚扰有关规定,完善隐私的定义;
第五编婚姻家庭编,主要是进一步明确近亲属范围,合理确定无效婚姻的情形,明确对隐瞒重大疾病婚姻的撤销机关;
第六编继承编,主要是进行了一些文字修改;
第七编侵权责任编,主要是完善网络侵权有关规定,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
记者会上,岳仲明还通报了近期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其中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次审议稿共收到198891位社会公众网上提出的237057条意见和5635封群众来信。意见主要集中在完善近亲属的范围、修改可撤销婚姻的撤销机关、进一步完善夫妻共同债务、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方面。
第一千二百六十条的内容是什么?
这一条意味着什么?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增加哪些内容
增加的内容有:
1、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
草案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在法律上,民事权利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享受民事权利的前提,如果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则无法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
民法总则草案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保护胎儿的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有必要在需要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时,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十周岁下调至六周岁
草案第十八条: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草案第十九条: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考虑到一个人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法律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出规定,这意味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一般在与自己的智识水平相当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在之前的民法通则中,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草案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当降低年龄有利于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3、法律明确“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须得到监护”
草案第二十条:不能辨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草案此次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将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识认识能力的成年人也纳入被监护人范围,这意味着有利于保护这些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也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维护老年人权益。
4、法人将只有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类
法人是法律 拟制的“人”,是为了各类组织方便在法律上享有权利而设计的制度。过去对法人的分类有多种不同认识,学术界对此争论较多。
此次草案认为,经过反复比较,应按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类。草案认为,这样的划分既继承了民法通则按照企业和非企业进行分类的基本思路,比较符合我国的立法习惯,同时这样的分类也合于我国的国情。
其中,关于非营利性是指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性目的成立的法人,非营利性法人不得向其成员或者设立人分配利润。
5、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将正式成为权利
草案第一百零四条: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具体权利或者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草案第一百零八条第二款第八项:(知识产权包括)数据信息;
近年来,关于虚拟财产的纠纷层出不穷,同时大数据的运用已经高度嵌入人们的生活,但关于它们的法律性质目前还十分模糊。为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草案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做出规定。
6、破坏环境者,新的民事责任可为“修复生态环境”
草案第一百六十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五)恢复原状、修复生态环境;
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草案特别增加了“修复生态环境”这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而不像过去只靠赔偿了事。
7、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至三年
诉讼时效是为了避免权利人“躺在权利上睡觉”、督促其行使权利而设计的制度,一旦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期间届满后,权利则不受法律保护。
近年来,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交易方式与类型也不断创新,权利义务关系更趋复杂,司法实践中普遍反映的两年的权利行使时间较短,因此,此次草案予以适当延长,从两年的诉讼时效延长至三年。
D. 民法典(草案)1033条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非法律有另外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否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通过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E. 民法典草案的内容
新中国首部民法典草案制定
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在今天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提出的民法典草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昂然对这部草案进行了说明。据悉,民法典草案共分为九编:第一编为总则,第二编为物权法,第三编为合同法,第四编为人格权法,第五编为婚姻法,第六编为收养法,第七编为继承法,第八编为侵权责任法,第九编为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其中,总则、物权法、人格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五编是在现有法律基础上重新起草的。
顾昂然表示,民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世界上没有一部民法典可以涵盖所有民事规范。未编入民法草案初稿的民事法律及其他法律中有关民事规范的规定,继续有效。已编入民法草案初稿的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在依法进一步完善之前仍然有效。
据悉,民法典草案共有1200余条,规模相当于一般单行法律的二三十倍,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法典草案。该草案将在此次常委会会议上进行审议。专家表示,这样一部民法典要最终获得通过,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根据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民法典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