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
❶ 法律溯及力的几种原则 法律溯及力的几种原则是什么
法律溯及力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从旧原则 含义: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即新的法律不适用于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这是法律稳定性与可预测性的基本要求,确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依据当时的法律进行行为规划。
2. 从新原则 尽管从旧原则是主流,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法律也可能规定新法具有溯及力。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且通常需要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说明。
3. 从旧兼从轻原则 含义:这是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如果新法不认为某行为构成犯罪或者规定的刑罚较轻,则适用新法。这一原则旨在保护被告人的权益,确保其在法律变更后不会受到更重的处罚。
4. 合理原则 虽然“合理原则”并非一个明确的法律术语,但在探讨法律溯及力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平衡新旧法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即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能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新旧法律的差异以及保护各方利益的必要性,来决定是否适用新法。然而,这一原则更多地体现在司法实践中的灵活处理,而非明确的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法律溯及力的原则主要包括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以及隐含的合理原则。
❷ 简述我国刑法中溯及力的规定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关于溯及力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就会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行为时定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并且还在新法规定的追诉期内的,则适用行为时的法律,如果新法认为不是犯重或者处罚较轻的,则适用新法。
刑罚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我国刑法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依新法处理。根据这一原则的规定,对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7年10月1日修订刑法生效前实施的行为,应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当时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能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现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
(2)当时的刑法认为是犯罪,但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应适用现行刑法,现行刑法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刑法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行刑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即“从旧”。但如果当时的刑法处刑比现行刑法要重,则适用现行刑法。此即从轻原则。
(4)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的,该判决继续有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❸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指除了对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规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该原则由“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在刑法的适用问题上衍生而来,用最简单的话理解就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准则。中国现行刑法吸收了从旧原则的合理成分,将它与从轻原则相结合,确立了从旧兼从轻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具体适用情形如下:对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9月30日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新刑法典没有溯及力;(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新刑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3)当时的法律和新刑法典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新刑法典的有关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新刑法典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刑法典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新刑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4)如果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
❹ 为什么我国刑法对溯及力问题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国家立法和司法的肆意侵害,有必要对国家的权利进行限制,防止国家权利的滥用,以保障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法律。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79年7月1日通过,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修订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修订,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❺ 什么是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之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关于刑法的溯及力,具体解释如下:
原则:在刑法的溯及力上,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原则上适用行为当时的法律,但当新法对行为的处罚较轻或不认为是犯罪时,可以适用新法。
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新法。
例外情况: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不受新法溯及力的影响。
意义: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涉及法律的稳定性和公正性,从旧原则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而从轻原则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❻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什么原则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实行从旧兼从轻原则,即:
1、对于在新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专,如果当时属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使用当时的法律;
2、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新刑法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的,适用新刑法。
(6)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扩展阅读
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用最简单的话理解就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准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具体举例说明:
首先,当遇到一个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颁布以前,此时要考虑的是先适用旧刑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从旧)。
其次,如果是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再次,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
最后,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适用旧法还新法,既所谓的“从旧兼从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