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三个理论

民法典三个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5:53

Ⅰ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的区别

法律分析:(1)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推定过错责任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标准,因而它仍属于过错责任的范畴,是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2)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并不在于对“反社会性”行为的制裁,而是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并以保险制度和损失分担制度为基础来实现损害分配的社会化,因而无过错责任不具有制裁不法行为并预防不法行为发生的作用,已失去了法律责任所固有的含义;而推定过错责任的立法思想仍在于对加害行为的非难,仍以过错作为确立责任的最终要件,民事责任仍有行为人承担,而不是通过保险制度等有社会分担损失,因而推定过错责任保持了民事责任教育和预防的作用。

(3)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行为人一般不能以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由于无过错责任并非绝对责任,行为人也可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别事由而主张抗辩,从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规定来看,一般只承认不可抗力和受害人重大过错作为其法定抗辩事由,而不承认受害人的一般过失和意外事件作为其抗辩事由;而推定过错责任,由于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加害人只要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对加害人的抗辩事由没有任何限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Ⅱ 民法典的基本内容

民法典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篇、物权篇、人格篇、婚姻家庭、继承篇以及侵权行为等,国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并对相关情况进行符合实际的修改和完善,而形成了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而定。
法律分析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现有民事立法存在主体多元化、法律渊源众多等问题,并未形成系统。民法典有上千个条文,涉及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多且复杂。如何将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串在一起,缺乏共识,需要处理好法典编纂和单行法的关系。此外,民法编纂,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立法经验,更要从实际出发,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要求,在实践中需要权衡。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绝对所有权制度、契约自由及过失责任原则等,这些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自然法领域中的“天赋人权”理论在此民法典中的体现。而私权神圣的核心就是所有权绝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Ⅲ 10.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一)

—、意思表示理论

民法以私法自治为理念。

所谓私法自治,指民事主体得依其意志自主形成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私法自治体现为所有权自由、遗嘱自由与合同自由等。法律行为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所谓法律行为,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

所谓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要素,无意思表示,则无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如遗嘱、捐助行为等)仅需一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双方法律行为(契约)需两项意思表示对应的一致才能成立。

多方法律行为(如设立公司的协议、合伙协议)须两项以上的意思表示平行的一致才能成立;决议(如股东大会决议)须多项意思表示以符合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的方式达成完全一致或者多数的一致才能成立。

法律行为制度之阐述,以意思表示理论为其开端。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1.意思表示的要素。

① 意思表示的要素,指构成意思表示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判断是否存在一项意思表示的标准。要素缺一,即不存在意思表示。

② 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内心意思;第二,表示行为。

③ 内心意思包括:

第一,行为意思(受意志控制的有意作出表示的意识);

第二,表示意思(认识到自己的表示具有民法上意义的意识);

第三,效果意思(希望通过表示发生特定民法效果 的意思)。

2.缺乏行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缺乏行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如睡梦中的动作、催眠状态中的言语、神经反射之举动、被物理强制时的举动(被他人强按着在合同书上签名、搪指印)等,均缺乏行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须注意:因精神强制而行为(如因遭胁迫而承诺),具有行为意思,仍可成立意思表示,但已成立的意思表示可撤销。

3.缺乏表示意思,须经解释确定是否成立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若表意人能够证明其为表示时内心(主观上)欠缺表示意思,此时,是否成立意思表示?答案是:此时,须依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民法典》第142条)进行解释,得岀结论。具体而言,分两种情形

① 原则。釆“表示主义(客观主义)”。

(a)若一个(假想的)理性谨慎的受领人尽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后,有理由相信表意人具有表示意思,成立意思表示,但表意人可主张类推适用重大误解,撤销已经成立的意思表示;

(b)若一个(假想的)理性谨慎的受领人尽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后,应当认为表意人无表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② 例外。釆“意思主义(主观主义)”。

若相对人(受领人)知道表意人内心欠缺表示意思或者若相对人(受领人)对不知道表意人内心欠缺表示意思具有可归责性(未尽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义务),则以能证明的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为准,无表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由此可见,有些时候,意思表示是否成立,需要依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进行解释,才能确定。

4.缺乏效果意思,须经解释确定是否成立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若表意人能够证明其为表示时内心(主观上)欠缺效果意思,此时,是否成立意思表示?同样,亦须依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民法典》第142条)进行解释(原则上釆“表示主义”,例外釆“意思主义”),确定是否成立意思表示,成立何种内容的意思表示。

① 若按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其表示亦被解释为不包含效果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② 若按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其表示被解释为包含效果意思,仍成立意思表示,但表意人可主张类推适用重大误解撤销已经成立的意思表示,但须对相对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③ 并且,若表意人内心系以A内容的效果意思,但按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其表示被解释为系以B为内容的效果意思,则成立以B为内容的意思表示,在符合重大误解构成要件时,表意人得以重大误解撤销以B为内容的意思表示。

5.表示行为的载体(方式)。

表示行为,指表意人将内心意思表达于外的方式,系意思表示的外部要素。“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并非单纯的内心意思,而是被表达出来的意思”。表示行为的载体(方式)包括明示、默示和沉默三类。

① 明示。指以语言(包括旗语、哑语等)或文字(包括中文和外文)明确表达意思。若法律规定意思表示必须以明示方式作出,则只能以明示方式作出。

② 默示。指从表意人作出的特定积极行为推知其意思表示内容(通过“可推断的行为”推知意思表示)。例如:设置自动售货机(有存货且无机械故障),系默示作出买卖的要约;向自动售货机投币,系默示作出买卖的承诺。再如:公共汽车到站,系默示作出订立客运合同的要 约;乘客上车,系默示作出承诺。

③ 沉默。沉默(Omission)即“单纯的不作为”。沉默,原则上不成立意思表示。但《民法典》第140条第二款规定了例外。《民法典》第140条第二款规定:“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6.单纯沉默视为意思表示的几个民法规定。

① 根据《民法典》第145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效力待定。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② 根据《民法典》第171条的规定,因狭义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效力待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③ 《民法典》第638条第一款规定:“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可以购买标的物,也可以拒绝购买。试用期限届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标的物未作表示的,视为购买。”

④ 《民法典》第718条规定:“出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承租人转租,但是在六个月内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出租人同意转租。”

⑤ 《民法典》第1124条第一款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⑥ 《民法典》第1124条第二款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区分标准:否需要受领)。

①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称无须受领的意思表示),指无须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表决行为。

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称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表示受领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要约、承诺(但《民法典》第480条规定的以“意思实现”方式作出的承诺属于例外)、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区分标准:受领人能否同步受领)。

① 对话的意思表示(又称对在场者的意思表示),指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表示受领人)可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当面谈、打电话、双方在线QQ聊天、视频通话作出意思表示。再如:将作成书面的意思表示当面递交给对方。

②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又称对不在场者的意思表示),指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表示受领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使者传话、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规则

1.意思表示生效的概念。

意思表示生效,指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依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予以解释,按照解释所确定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形式拘束力与实质拘束力)。意思表示生效的时点,受两个因素影响:

第一个因素是意思表示的类型(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时点不同;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时点不同);

第二个因素是意思表示的形式(载体)(口头形式、普通书面形式、数据电文书面形式、公告形式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时点不同)。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时点。

(1)法条。《民法典》第138条规定:“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内容。

①原则: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设立捐助法人的捐助、抛弃动产所有权),表示完成时(即“作成”时)生效。所谓“作成”,指表意人以可辨认的方式将其意思最终表达出来。换言之,将内在意思外在定形化。

②例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如遗嘱为死因行为,遗嘱于按法定方式作成(不需要作出)时成立,但遗嘱须于遗嘱人死亡时才生效。

3.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时点。

(1)法条。

①《民法典》第137条第一款规定:“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民法典》第137条第二款规定:“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釆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②《民法典》第139条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2)规范内容。

①了解主义。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知道”即“了解”,指表意人以相对人一般能够理解的方法表达意思,依一般情形,足以认为相对人已经明白其意思;在相对人有客观障碍(如耳聋、不懂外语且有正当理由)时,以相对人实际明白其意思时为准。

②到达主义。以“非对话方式”“口头形式”(通过使者口头传达)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数据电文以外的书面形式”(信件、寄送合同书等)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数据电文的书面形式”作出的意思表示,除当事人对生效的时间另有约定的以外,“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a)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客观到达主义”);

(b)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主观到达主义”)。

③作出主义。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发布悬赏广告;再如以符合要约条件的商业广告作出订立合同的要约),公告发布时生效。

特别提示:通过使者传达的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到达:

通过使者传达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系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自“到达”相对人(受领人)时生效。但是,判断是否到达的标准,因使者系“表示使者”和“受领使者”而有不同。

①表示使者。若使者属于“表示使者”,须表示使者将意思表示“实际传达”给相对人(受领人)之时,方属到达,意思表示生效。

②受领使者。若使者属于“受领使者”,对受领使者为意思表示后,“能够期待受领使者将意思表示传达”给相对人(受领人)之时,即属到达,意思表示生效。

表示使者与受领使者:

(1)表示使者。

①仅有为表意人传递意思表示的权限,而无为相对人受领意思表示权限的使者,为表示使者。

②原则上,使者,应当认定为表示使者。

(2)受领使者。

①具有为相对人受领意思表示权限的使者为受领使者。

②仅于下列例外情形,才能认定使者属于受领使者:

(a)相对人已经明示或者默示地授予使者受领意思表示的权限;

(b)相对人未授予受领意思表示的权限,但根据交易观念,使者拥有受领意思表示的权限,如使者系相对人(受领人)的配偶、管家、秘书等。

特别提示: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作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常历经作成、作出、到达、了解四个阶段。意思表示于哪个阶段生效,取决于意思表示的类型和意思表示的形式,已如前述。而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作出,意义重大。所谓“作出”,又称“发出”,指表意人应当使意思表示向受领人方向运动,并且能够预期在正常情况下意思表示将到达受领人处。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作岀”,具有以下法律上的意义。

①未经作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不能生效。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未经作出,即使意思表示已经(因某种原因)到达相对人,或者相对人已经(因某种原因)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仍不能生效。

②表意人有无权利能力和相应的行为能力,均依意思表示作出之时的状况为断。因此,根据通说,意思表示作出后,表意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行为能力受限制的,意思表示的生效不因此受影响。

③意思表示是否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受欺诈、受胁迫等瑕疵,均依意思表示作出之时的状况为断。

4.意思表示生效的特别规则。

①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或者于其法定代理人了解时,意思表示生效。

②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于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或者于其法定代理人了解时,意思表示生效;但该意思表示使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法律上利益,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的,于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于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了解时,意思表示生效。

③对相对人(受领人)的代理人作出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到达代理人或者代理人了解时,意思表示生效(无须代理人转达给被代理人)。

5.意思表示的撤回。

(1)法条。《民法典》第141条规定:“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2)理解。

①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作出后,到达前,意思表示尚未生效,表意人反悔的,可以撤回,阻止其生效。但有两个要求:

(a)作出撤回的通知;

(b)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须“先于”意思表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

②意思表示被撤回的,意思表示确定不再生效。

(四)意思表示的解释

《民法典》第142条

①《民法典》第142条第一款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②《民法典》第142条第二款规定:“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1.概述。

表意人通过包含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引起特定民法效果。表意人的内在法效意思在表示的外在形式中被体现出来。意思表示的解释,乃理解(诠释)意思表示规范意义的过程。《民法典》第 142条规定了意思表示解释的两类规则。

①第一,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即“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它决定意思表示解释的方向。

②第二,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习惯解释、历史解释、诚信解释等)。它们决定意思表示的具体内容。

2.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

意思表示,当能证明的表意人的“内在意思”与“外在表示的客观含义”不一致时,意思表示是按照内在意思还是按照外在表示的客观含义发生法律效果,乃意思表示解释的核心问题。对此,有 “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之分野。

①意思主义。若从表意人的利益出发进行解释,则意思表示的内容以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为准,这种解释称为意思主义(主观主义、自然解释),此时,优先受保护的是表意人的意思自治。

②表示主义。若从意思表示受领人的利益出发进行解释,则意思表示的内容以表意人外在表示的规范内容为准(它无须与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一致),这种解释称为表示主义(客观主义、规范解释),此时,优先受保护的是意思表示受领人的合理信赖。

3.“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

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民法典》第142条确立了 “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即考虑“可归责性”,分别不同情形,根据特定情形下应当优先保护的利益,确定解释的方向。

①原则上,采“表示主义”,意思表示按照(假想的)理性谨慎受领人合理信赖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生效)。

②例外情形,采“意思主义”,意思表示按照能够证明的表意人的内心真意发生法律效果(生效)。

4.采用意思主义的例外情形。

根据“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下列两类情形,釆意思主义。即意思表示按照所探知的(能证明的)表意人的内心真意发生法律效果,而不按照外在表示的客观含义发生法律。

①第一类,对“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设立捐助法人的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解释,采意思主义。此类情形,除表意人外,不存在需要保护的其他人。例如遗嘱中被考虑的人(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对遗嘱内容的信赖不值得保护。因此,当遗嘱人的内在意思与遗嘱的外在表示不一致时,遗嘱的内容以遗嘱人的内在意思为准。

②第二类,“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根据个案情形,意思表示的相对人例外地“无须”或者“不值得”被保护时,釆意思主义。这又包括两种情况。

(a)虽然内在意思与外在表示不一致,但意思表示的受领人“知道”表意人的内心真意,此时,受领人就不会对外在表示的含义产生信赖,“无须”受保护。

(b)虽然内在意思与外在表示不一致,并且受领人不知道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但受领人在尽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后应当知道表意人的内心真意(即“应知而不知”),此时, 受领人对外在表示的信赖就“不值得”受保护。

5.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上采表示主义。

①根据“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原则上,“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采“表示主义”,即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与外在表示的客观含义不一致时,按照“(假想的)理性谨慎受领人尽到交易上合理注意后有理由信赖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

②申言之,“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在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与外在表示的客观含义不一致时,若除了外在表示本身,受领人不享有其他解释资料(如受领人不知表意人的内心真意),受领人只能从外在表示推知表意人的意思(他必须信赖外在表示的内容)。这样,受领人对外在表示客观含义的合理信赖就应当优先于表意人的内心真意得到保护,意思表示的内容就被确定为:受领人在尽到合理的交易上注意义务之后所理解的外在表示的内容,而不是表意人的内在真意(须注意:此时釆用的是假想的“理性受领人的视角”,具体受领人的实际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般理性人处于受领人地位将作何理解。)

“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与可归责性:

①《民法典》第142条规定的“温和表示主义”的解释原则,其内在理路,可通过德国学理上的“可归责性”规则进一步说明。故在此对“可归责性”归责略作介绍,以深化对“温和表示主义解释原则”的理解。

②“可归责性”的涵义:表意人有义务善尽交易上的合理注意,以清楚准确的方式表达其内心真意;意思表示的受领人亦有义务善尽交易上的合理注意,以一个理性的受领人应有的理解能力去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申言之,受领人不能仅简单地相信表示的字面意思,他还应当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考虑和分析他应当认识到的一切可能有意义的情况,研究表意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任何一方违反此义务,即具有可归责性,在意思表示的解释上,就要承担于己不利的后果。

③举例说明:A对B为要约,B对A为有效的承诺,合同成立后,双方就要约中一个条款的含义发生争议。依照“可归责性”对这一条款进行解释时,是让一个假想的理性第三人站在B (意思表示受领人)的角度来认定A的表示是什么意思。

(a)如果理性第三人的理解与A一致,则B具有可归责性,应当按照A的理解发生法律效果;

(b)反之,如果理性第三人作出同B—样的理解,则A具有可归责性,应当按照B的理解发生法律效果。

6.《民法典》第466条规定的合同解释方法(考量因素)。

(1)法条。

①《民法典》第466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②《民法典》第466条第二款规定:“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2)理解。

《民法典》第466条规定了合同解释的一些解释方法(考量因素),系在“温和表示主义解释原则”统摄之下的具体解释方法。主要包括下述解释方法:

①整体解释。指对合同的各个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合同中所具有的真正意思。

②目的解释。指按照解释规则,某一条款有两种以上含义时,应选取最符合合同目的那种含义。延伸规则:一个已经成立的合同,即可解释为已经生效,亦存在解释为未生效的可能性,应解释为已经生效(如此解释最符合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

③公平解释。公平解释下有两个具体规则值得强调:

(a)合同(尤其是无偿合同)条款存在两种以上含义时,应采用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解释;

(b)合同条款(尤其是格式合同)存在两种以上含义时,应采用不利于合同起草方的解释(《民法典》第498条也规定,按照通常含义解释,格式条款具有两种以上含义的,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④ 交易习惯解释(包括交易前例,又称为系列交易)。特别是在对合同漏洞予以填补时,交易习惯与交易前例大有用武之地。

     ⑤ 诚信解释。指应当根据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所应当理解的含义来解释合同,需要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公平合理地确定合同内容。例如:对还款时间产生争议的,应解释为借款人不得深夜敲门还钱。再如:有争议时,应解释为菜刀的出卖人负有妥善包装的义务,使买受人得安全携回。又如:有争议时,应解释为医生负有不得泄露病患隐私的义务。

特别提示:整体解释方法中的两个具体规则:

①特别条款优先于一般条款的规则。法律行为(合同)中的两个条款相互矛盾的,特别条款优先于一般条款得到适用。

②协商条款(非格式条款)优先于格式合同条款的规则。《民法典》第498条对此有明确规定。稍作延伸,还有如下解释规则:格式合同中,若手写的、打字的、印刷的内容之间相互矛盾的,手写的优于打字的和印刷的;打字的优于印刷的。

Ⅳ 民法典1165条规定原文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解读: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理论的核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实践中判断某一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尺度。

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个归责原则构成。

根据本条规定:

第一,明确了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指以过错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本条关于“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行为人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过错责任原则的四个构成要件是:

一是行为人实施了某一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二是行为人行为时有过错。过错,指行为人行为时的一种应受谴责的心理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

三是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即有损害后果。

四是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第二,明确了过推定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场合,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本条关于“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

一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构成要件仍然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四个构成要件。

二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把举证责任强加给加害人,加害人必须证明自己无过错,如果加害人证明不了自己无过错,就推定其有过错,因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Ⅳ 民法典的特点及局限

《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21日通过。法典除总则外,分为3编,《法国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包含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包含关于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在静态中的民事权利客体的规定。第三编称为“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编。内容颇为庞杂:首先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其次规定了债法,附以质权和抵押权法;最后还规定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实际上,该编是关于民事权利客体从一个权利主体转移于另一个权利主体的各种可能性的规定。
《法国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资产阶级民法典,与当时的自由竞争经济条件相适应,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预”这样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则: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绝对所有权制度、契约自由及过失责任原则等,这些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自然法领域中的“天赋人权”理论在此民法典中的体现。而私权神圣的核心就是所有权绝对。
立法原则

《法国民法典》可以用3项原则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
自由和平等原则
该法典包括两条基本的规定。第11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包括关于个人的权利、亲属的权利和财产的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1974年改为18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原则上,每个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虽然关于这种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所有权原则
法典第544~546条给与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不论是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人,都有权得到该财产所生产以及添附于该财产的一切物。这一规定使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时农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该法典还规定了对他人财产的用益物权和地役权,这对小农经济是重要的。
契约自治原则
或称契约自由原则被规定在第1134条中:“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除非该契约违反了该法典第6条所说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将所有权从一人移转于他人,或者产生某些债务,或者解除当事人先前缔结的债务,或者只是改变已经存在的一些约定。该法典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于法律的效力,来使他们以自己的行为产生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约自治,也称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契约一经合法成立,当事人必须按照约定,善意履行,非经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废除。契约当事人的财产,甚至人身(该法典原来规定了对违约债务人的民事拘留),都作为履行契约的保证。基于这些观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契约义务的强制履行、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履行迟延、债务人的破产程序等等。
在《法国民法典》中用1000多条条文来规定契约之债,可见契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契约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义下实行的,并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则的逻辑结果。对于这个原则,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热点内容
砸手机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2 00:07:32 浏览:635
律师保险费 发布:2025-08-12 00:05:52 浏览:285
民族教育政策法规 发布:2025-08-12 00:03:35 浏览:88
关于拆迁安置房法规 发布:2025-08-11 23:53:47 浏览:642
劳动法保护法 发布:2025-08-11 23:49:23 浏览:827
海南省计生条例 发布:2025-08-11 23:46:11 浏览:223
合同法签合同可以用法人私章吗 发布:2025-08-11 23:45:54 浏览:673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发布:2025-08-11 23:37:52 浏览:432
台州路桥区法院 发布:2025-08-11 23:35:39 浏览:362
经济法和税法那个简单 发布:2025-08-11 23:08:49 浏览: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