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错误
1. 民法中关于重大误解的“解释先行于错误”原则中的“先行于
“解释先行于错误”原则在德国法中被广泛应用,并成为大陆法系处理错误问题的标准理论。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与意思表示错误的内涵相近,故此原则强调,在错误问题的判断中,应首先通过合同解释确定表示的客观意义。大陆法系传统观点,以意思主义为核心,区分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表示错误适用错误制度,动机错误原则上不予考虑。意大利、日本等国则以信赖原理为依据,不区分两种错误,以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为关键因素。无论观点如何,大陆法系处理错误问题的根本在于分析意思表示的内部与外部是否一致,或意思形成过程是否存在偏差。
判断表意人的外部意思,合同解释至关重要。合同中的表示可能有多种理解,故需确定外部表示的含义,与内部意思进行比较。若不一致,则属意思表示错误。另一方面,若双方当事人外部表示不一致,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而非错误。此外,德国法上还有一项“误载不害真意”原则,即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若受领人认知到表意人的真实意图,仍可排除于意思表示瑕疵的范畴之外。
对于“解释先行于错误”原则,大陆法系的分类法虽有争议,但我国学界通常遵循这一思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荐两本参考书籍给读者,《民法讲义1总则》由山本敬三著、解亘译,《德国民法总论》(第33版)由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著、张艳译。
2. 民法中的动机错误怎么理解,通俗的解释有没有,有例子更好
动机错误是发生在意思表示形成阶段的错误。所谓动机错误,是指意思表示缘由的错误,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过程中,对其决定为某特定内容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的事实,认识不正确。
例如不知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购买订婚钻戒。在动机错误中,表意人的动机错误形成的风险由表意人自己承担。但有例外存在。
例外一、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动机错误。如果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有错误,负有诚实信用原则或者法律规定的提示义务而没有提示的。表意人可以依据缔约过失责任主张其意思表示无效,如果有信赖利益的损失还可主张赔偿。
例外二、对有关物的性质以及人的资格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的动机错误。所谓性质错误是指表意人对有关物的性质或人的资格上的认识错误。
所谓物的性质,除了包含物的形状、质量、颜色、气味、化学成分等特定情形,还包括那些足以影响物的使用和价值的事实,包括权利、集合物或者企业在内。足以影响物的使用及其价值的事实或法律关系。
人的资格可以表现为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态、知识、声望、支付能力等。在动机错误当中,当事人的资格,物的性质,若交易上认为重要的,其错误,拟制为意思表示内容之错误。
例外三、双方的动机都有错误的。指的是错误同时发生于法律行为的双方当事人。
在此等情形中,双方当事人系以一定的事实的发生或存在作为法律行为的基础,此项法律行为基础不存在的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从而不能经行的认为是"动机错误",不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使一方当事人受契约拘束。
纵使赋予受有不利的一方当事人撤销权,亦非合理,因其须对相对人负信赖利益的赔偿责任。其较能兼顾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解决方法,系依诚实信用原则调整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2)民法中的错误扩展阅读:
对于意思表示错误类型的划分,对各国法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科学可行的划分,才能具体有效的处理各种错误。
对于“错误”分类各个国家的规定不同,德国和台湾民法典认为,错误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内容错误、动机错误、表达错误。
法国对错误的划分为:标的物性质的错误和当事人资格发生的错误,并且要求在证明对这两者发生错误认识的同时,必须证明正是基于这一错误情形而订立合同的,才对合同效力产生影响。
英国则讲错误分为共同错误和单方错误,共同错误规定错误必须是基本的涉及事实的错误时才可能发生作用,单方错误则采取了特殊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德宏长安网-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
3. 民法中关于重大误解的“解释先行于错误”原则中的“先行于
“解释先行于错误”原则中的“先行于”指的是在判断错误问题之前,应首先通过合同解释来确定表示的客观意义。具体来说:
解释的重要性:在处理涉及错误的问题时,不应直接认定存在错误,而应首先尝试通过合同解释来明确当事人所表达的客观意义。这是因为合同中的语言可能具有多种理解,解释有助于确定这些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准确含义。
与内部意思的比较:通过合同解释确定了外部表示的客观意义后,需要将其与表意人的内部意思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不一致,才可能构成意思表示错误。
避免直接认定错误:如果不进行合同解释,而直接根据表面现象认定存在错误,可能会导致对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误解,进而做出不公正的判决。因此,“解释先行于错误”原则强调了在判断错误之前进行解释的必要性。
这一原则体现了民法在处理意思表示错误问题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有助于确保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得到准确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