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生活中的民法典

生活中的民法典

发布时间: 2025-08-09 23:22:58

民法典1064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1、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3、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综上所述,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共同财产、个人财产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㈡ 民法典在生活中的作用

1. 法律地位:民法典不仅是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综合性指南,也构成了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体系。
2. 功能作用:民法典所规定的经济法律规范,为我国经济的优质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支持和法治保障。
3.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民法典旨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基于宪法制定。

㈢ 民法典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民法典对我们日常生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个人行为相关方面、夫妻婚后方面、签订条约方面、居住方面。

一、个人行为相关方面

1、首先就是民法典对于我们的信息保护有了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收集、储存、使用个人信息,违反者将会收到严惩。

2、对于高空抛物,严令禁止,防止“人在路上走,物从天上来”的现象,守护空中安全。

四、关于居住方面

1、首先就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私自将住宅改成商业性质的房屋。

2、关于产权续期问题,住宅性质的房屋,使用权届期满后自动续费,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依照法律相关规定办理。

3、关于居住权,民法典首先明确表示居住权的规定,即拥有居住权人有权利根据合约规定,对他人住宅进行占用和使用的权利,以满足生活需求,这对于在外租房的小伙伴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㈣ 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

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了隐私权,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 隐私权赋予权利人对私人生活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包括防御他人窃取个人隐私与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及公开范围的决定权 。 隐私权的常见类型包括个人生活自由权、情报秘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
侵犯隐私权的条件:
1、主观具有过错
侵害隐私权因属于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主观上须具有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故意、过失在所不问,但过错形态影响侵权人法律责任轻重的承担问题;
2、违法行为的存在
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因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抑或违反社会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使得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质;
3、害结果发生
损害是侵权行为的结果,作为一种事实状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财产损失、人格利益受损及精神痛苦;
4、备因果联系
侵权法上因果关系在于确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往往具有直接关联性,侵害隐私权的后果表现为权利人自控信息的“外溢”与私域生活的侵扰,这一事实乃侵害行为所致,换句话来说,权利主体因该不法行为遭受人格利益受损。
综上所述,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的法条内容如下: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其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去侵探他人的隐私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热点内容
承兑汇票变造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1 21:53:14 浏览:698
劳动法关于企业员工加班的规定的 发布:2025-08-11 21:47:15 浏览:993
刑法司法考试试题 发布:2025-08-11 21:38:04 浏览:719
吉州区法院 发布:2025-08-11 21:34:10 浏览:657
金牛区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8-11 21:33:08 浏览:444
支架引起脑出血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1 21:32:34 浏览:641
2012年初级经济法真题 发布:2025-08-11 21:05:22 浏览:273
劳动法大学生打工 发布:2025-08-11 21:04:33 浏览:627
bt电影网站违法规避 发布:2025-08-11 21:02:50 浏览:905
天津合同律师 发布:2025-08-11 20:43:21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