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责任制责任
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认识
司法责任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要确保改革沿着正确轨道持续推进,实现改革效果的最大化,需要从把握规律、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检察机关完善司法责任制,应当遵循司法规律和检察工作规律。司法责任制是检察权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只有适应职能需要、符合工作规律,才能称之为科学合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权力性质具有复杂性,兼具司法属性、行政属性和监督属性;其具体职能具有多样性,查办职务犯罪、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等具体职能虽都具有法律监督属性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功能,但各自特点和运行规律不尽相同。相较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需综合考量的因素更多,更应当辩证把握,既遵循司法活动的一般规律,解决当前办案模式存在的效率不高、责任不明、不符合司法亲历性要求的弊端;又体现检察权运行的特殊规律,落实检察一体化和检察机关领导体制,保证上级检察院、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对司法办案工作的领导权。
在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中,需要从路径选择、改革理念、制度设计三个方面来把握和体现规律。在路径选择上,注意区分检法两家在上下级关系、运行模式、审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机械套用同一模式,不搞“捆绑式”改革;在改革理念上,慎提“去行政化”等观点,防止将“管理”标签化,把“加强管理”与增强检察工作司法属性截然对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制度设计上,处理好检察一体化和检察官独立负责的关系,兼顾不同层级检察机关、不同业务类别的性质和特点,做到符合实际、科学有效。
第二,检察机关完善司法责任制,应当加强与其他改革措施的统筹协调。中央部署的四项改革试点任务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彼此之间又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人员分类管理等改革措施为完善司法责任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是司法责任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保障。人员分类管理是司法责任制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检察队伍托底,权力运行机制再科学、再精细,也难以实现司法公正。在员额制基础上推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直指检察官门槛过低、人员数量多而整体素质偏低等现实问题。走好这关键的第一步,实现检察官的精英化,对于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乃至整个司法改革具有破题之意。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建立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是司法责任制的保障。提高职业薪酬和法定职责保护,强化检察官的履职保障,实现权责利相一致,可以调动检察官的履职积极性。建立省以下地方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排除干扰司法的体制障碍,可以使检察官依法行使职权更有底气。因此,检察机关完善司法责任制,需与其他改革任务衔接配套、同步进行,以突破自身制度瓶颈和其他要素掣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等改革措施最终要落脚到司法责任制上,通过检察权有效运行来检验。人财物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都是为了从内外部强化和保障司法责任制改革这个关键。[2]只有检察权运作效果显著优化,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分类标准、员额比例的科学性、有效性才能得到检验,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的成效才能得以体现,提高检察人员待遇的措施方能得到社会认同。可以说,没有人财物改革作支撑,司法责任制改革难以为继;而不以落实司法责任制为目标,人财物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也将遭受质疑。因此,检察机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需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前承分类管理,后启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统管的“牛鼻子”,使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向“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这个中心目标聚集靠拢。
第三,检察机关完善司法责任制,应当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检察机关组织体系和基本办案组织、检察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不能单兵推进,而应当形成改革的“雁阵”。根据中央及最高检改革要求,检察机关司法责任制改革应当包括健全基本办案组织、建立检察机关领导人员直接参与办案制度,建立检察官助理参与办案制度,实行基层院内部整合改革,优化审批审核、指挥指令,健全监督制约制度,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司法责任体系等方面。在注重各项改革措施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同时,司法责任制改革自身也需要围绕以上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推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措施,形成综合配套改革体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㈡ 什么是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
司法体复制改革中,司法责任制、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等四项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在上海召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试点要求。中央政法委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中央政法单位,及时出台关于司法责任制、法官检察官职务序列及配套工资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编制管理等方面改革意见,明确改革方向和政策导向。
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旨在构建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体系,具体内容和意义如下:
核心目的:
- 以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强调党的领导与独立公正审判的有机结合。
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 独任制与合议庭制度并行,法官享有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利,其职责受到严格保护。
- 独任法官直接负责案件审理并签署裁判文书。
- 院长和副院长参与重大复杂案件的审理,通过设立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委员会确保裁判标准统一。
审判委员会的职责:
- 在处理重大复杂案件和法律适用问题时,实行严谨的审议流程,全程留痕,确保决策公开透明。
责任明确:
- 法官对审判行为负责,院长和副院长不得直接改变合议庭意见。
- 独任法官承担主要责任,合议庭成员共同担责,审判委员会委员根据意见和责任程度承担相应责任。
法官保障与惩戒机制:
- 高级法院监察部门负责通报违法审判事实,法官有权陈述和举证。
- 惩戒委员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处理,对不实举报及时澄清事实,错误处理进行道歉。
- 严厉打击妨碍审判权的行为,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法官权益。
法官权益保障:
- 保护法官的司法独立性,除非严重违法,不得暂停其工作。
- 对法官的错误处理进行公正的名誉补偿,严惩妨碍诉讼和侮辱法官的行为。
- 确保法官及其亲属的安全,对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
- 适用于法官员额法官、审判辅助人员以及特定改革试点法院。
- 自2015年9月21日起生效。
此《意见》的推出,旨在提升司法效率,维护司法公正,为我国司法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㈣ 加快建设什么的社会司法责任制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旁悔基础。如何做到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程。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运春正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
二是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
三是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森腊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四是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
五是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㈤ 什么是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
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这四项改革是:1,是扎实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2.司法责任制。3、司法人员职业保障。4、省以下地方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司法不公是群众最痛恨的事情,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加以论述。司法公正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是司法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