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庭审直播
『壹』 法院庭审的直播在哪儿看
法院庭审的直播在中国庭审公开网可以看。
中国庭审公开网正式开通,将进一回步以庭审公开倒逼提升庭审质量答、效率和效果。已经有520家地方各级法院实现了与这个平台的联通。下一步,所有法院公开的庭审视频都将在第一时间自动汇聚到这个平台,并推送到各大主流可视媒体。
(1)司法庭审直播扩展阅读:
中国庭审公开网自开通以来,不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加强直播规范化建设,以庭审视频直播为主,进一步丰富公开形式,加大庭审公开覆盖面,提升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庭审直播工作常态化,各种案件类型、各种审判程序的案件普遍实现互联网直播,大力便利了人民群众旁听、了解庭审,充分保障了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审判管理工作,倒逼法官严格依法规范履职,不断提升庭审驾驭能力和审判业务水平。
以庭审直播为主体的庭审公开,努力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不仅让司法公正看得见、能评价、受监督,也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促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贰』 申请庭审公开直播的法律依据
贯彻落实审判公开原则,扩大法制宣传效果,规范人民法院庭审直播、录播活动,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通过电视、互联网或者其他公共传媒系统对公开开庭审理案件的庭审过程进行图文、音频、视频的直播、录播,应当遵循依法、真实、规范的原则。
第二条 人民法院可以选择公众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具有法制宣传教育意义的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庭审直播、录播。
对于下列案件,不得进行庭审直播、录播: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等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二)检察机关明确提出不进行庭审直播、录播并有正当理由的刑事案件;
(三)当事人明确提出不进行庭审直播、录播并有正当理由的民事、行政案件;
(四)其他不宜庭审直播、录播的案件。
第三条 人民法院进行庭审直播、录播,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公开范围进行,涉及未成年人、被害人或者证人保护等问题,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的,应当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
第四条 人民法院认为案件需要进行庭审直播、录播的,由有关审判庭按照规定的程序申报,并填写庭审直播、录播申报表,提交案件重要的诉讼文书。
最高人民法院的直播、录播申报程序和申报表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直播、录播申报程序和申报表由各高级人民法院制定。
第五条 庭审直播、录播实行一案一审核制度。
人民法院进行网络庭审直播、录播的,由审判庭向本院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有关部门审核后,报主管副院长批准。必要时,报上级人民法院审核。
人民法院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庭审直播、录播的,应当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通过省级电视台进行庭审直播、录播的,应当经高级人民法院审核。
第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庭审直播、录播的监督管理和沟通协调工作。有关审判庭负责庭审直播、录播案件的选择,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技术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为庭审直播、录播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所有参与部门应当做好庭审直播、录播的准备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庭审直播、录播的顺畅运行。
第七条 庭审直播、录播工作人员的活动以及有关设备的运行不得影响庭审的正常进行。
第八条 各高级人民法院在实施本规定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实施细则。
第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院以前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叁』 如何评价我国的庭审直播制度
1. 庭审直播制度并非新鲜事物,它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了开庭的公开性,这是对司法过程的一种公开,比起仅仅公开裁判文书结果来说,庭审直播显得更为重要。
2. 实践中,重大、复杂、敏感案件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监督,但法院似乎更倾向于避免这些案件进行庭审直播。以我代理的陕西汉中张扣扣故意杀人案为例,张扣扣本人在第一次庭前会议上提出希望庭审能进行视频直播,但在第二次庭前会议期间,我们经过一番努力,法庭最后决定采取微博图文直播的形式,虽然如此,直播的内容依然存在不少错误和遗漏。
3. 另一个例子是陕西渭南六岁男童鹏鹏被继母虐待成植物人的案件,由于社会关注度高,法院对庭审进行了直播,但直播链接在引起争议后被删除,使得后来的人无法观看。
4. 庭审直播应当在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并且一旦发布,不应允许主审法院任意删除链接。
5. 吉林辽源王成忠案和山西太原姜玉东案因为直播引发了全国关注,但庭审直播的时间都不长,且在短暂僵持后都匆匆结束,这让人不禁思考,如果程序问题就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那么实体问题岂不是争议更大?
6. 庭审直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其制度化,使之无差别地得到一体适用,从而真正成为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手段,而不是对外作秀的政绩工程。
7. 没有争议的案件可以不直播,而有争议的案件才更应该进行庭审直播,同时也要采取完善的技术配套措施,做好对被害人和证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隐私权和尊严不受侵犯。
8. 最高法在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应当封堵漏洞,避免随意开口子、留后门,以确保规则的整体有效性。
9. 必须明确,凡是公开开庭的案件一律实行庭审直播,除非当事人及辩护律师一致同意不直播。一审应当直播而不予直播的,应当视为重大程序违法,二审可据此发回重审。二审应当直播而不直播的,可据此申请启动再审。
『肆』 如何评价我国的庭审直播制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裁判文书公开只是结果公开,庭审直播将司法过程公开是更重要的公开。公开开庭本来就是要向全世界公开,庭审直播不过是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更好的落实了这一要求。因此庭审直播本质上并非制度变革,而是技术创新。
现在的问题是,越是重大、复杂、敏感的案件,越是需要社会强力监督的案件,法院越不愿意庭审直播。我先举两个例子。
我代理的陕西汉中张扣扣故意杀人案就是如此。张扣扣本人在第一次庭前会议上提出,希望庭审能进行视频直播。后面我会见张扣扣的时候,他说他想对这个世界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庭前会议的时候,法庭不置可否。
第二次庭前会议期间,我提出了六条支持庭审视频直播的理由。检察官提出反对意见,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被害人家属反对,不希望二次伤害;二是有些内容过于血腥。我当场反驳:一是庭审直播是为了保护被告人诉讼权利,应当站在被告人立场去思考和决定;二是血腥的内容可以技术化处理,不用原生态在网络上呈现。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法庭最后决定采取微博图文直播的形式。张扣扣本人对此虽不满意,但基本能够接受。
庭审结束后,我大致翻看了一下陕西汉中中院微博图文的内容,应该说错漏还是不少。有些辩护意见没有完整呈现,很多表达跟我们的原意有出入。或者张冠李戴,把我的发言和殷律师的发言搞混了。这可能跟书记员当庭记录错漏有关。
在此之前,我代理的陕西渭南六岁男童鹏鹏被继母虐待成植物人一案,因为社会关注度极高,法院对庭审进行了直播。那天的庭审,有几百万人通过网络进行了观看。但是因为我们当庭发表的代理意见比较尖锐以及法庭当庭判决结果引发潮水般的质疑,法院很快就把直播链接给删除了。事后很多人再想看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了。
我举的两个例子,社会关注度都很高,央视都在现场进行了录播,但在对外直播方面都打了不同程度的折扣。事实证明,微博图文直播在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方面肯定是不如视频直播的。庭审直播应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事后不能允许主审法院任意删除链接。
去年和今年,徐昕教授代理的吉林辽源王成忠案和山西太原姜玉东案两个案件都因为直播引发了全国关注。两个案件的直播时间都不长,但都非常精彩。吉林辽源王成忠案因为法院管辖权问题或者法官回避问题,山西太原姜玉东案因为出庭人员资格及其关联的实体问题,合议庭在短暂僵持之后都草草结束。我在想,这还是程序问题就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如果是实体问题岂不是争议更大?我非常好奇这两个案子后续开庭是否还会庭审直播。法院还有信心直播吗?检察院还会同意直播吗?一旦把争议暴露在阳光下,退缩的并不是辩护人,这非常能说明问题。
所以,庭审直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其制度化,使之无差别的得到一体适用,从而真正成为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手段而不是对外作秀的政绩工程。光看直播率有多少并无意义。没有争议的案件,认罪认罚的案件,直播再多也没用。就像讯问录音录像,关键突破时候的口供永远没有录像,拿出来的录像都是承认有罪的。选择性的录音录像起不到制约侦查权的作用,选择性的庭审直播也起不到制约审判权的作用。
没有争议的案件其实可以不直播。有争议的案件才更应该进行庭审直播。当然也要采取完善的技术配套措施,做好对被害人和证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隐私和尊严不受侵犯。
这就要求最高法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要封堵漏洞,不要随意开口子、留后门。这一点在裁判文书公开中教训尤其深刻。当时的司法解释留下了太多弹性空间,导致许多重大、典型案件的判决书选择性不上网。
规则是一个整体,不允许随意的例外。一个例外就是一个黑洞,会伤害规则的整体有效性,会导致规则的整体溃坝。必须明确凡是公开开庭的案件一律实行庭审直播,除非当事人及辩护律师一致同意不直播。一审应当直播而不予直播的,应当视为重大程序违法,二审可据此发回重审。二审应当直播而不直播的,可据此申请启动再审。
『伍』 法院庭审的直播在哪儿看
法院庭审的直播可以在以下平台观看:
中国庭审公开网:这是一个专门用于庭审直播和录播的网站,汇集了各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直播资源,公众可以通过该网站实时观看庭审直播或回看录播视频。
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庭审直播信息,这些直播通常包括重大案件的庭审过程,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司法程序和案件真相的窗口。
合作媒体平台:一些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媒体平台也会与法院合作进行庭审直播,公众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在电视或网络上观看庭审直播。
在观看庭审直播时,请遵守相关规定,尊重法庭秩序和当事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