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刑法同
『壹』 “黥、劓、刖、宫、大辟”、“醢、笞杀、断舌、腰斩都是些啥
1、黥
上古的五刑之一,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农民起义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触犯秦律被处以黥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
2、劓
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鼻子是人呼吸和辨别香臭的器官,鼻子被割掉虽然并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但其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很大的,同时对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很大的摧残。
3、刖
中国古代刑法之一,又称剕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刖刑在夏朝称膑,周朝称刖,秦朝称斩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盖骨(膑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说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属肉刑;亦有指它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
4、宫
宫刑是残酷性仅次于大辟的一种肉刑,宫刑对男女都有,对男无须多言。宫刑对女性实施是确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对女性施行。
5、大辟
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隋唐以后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称“死刑”。北齐、北周因袭不改。隋、唐定死刑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还有不载于律书的凌迟(即分割犯人的肢体)。
6、醢
醢刑也称菹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之一,指将尸体剁成醢(即肉酱)。相传这种刑罚是由商纣王所创,用以对付九侯。但也有对于活人使用者。
7、笞杀
始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
8、断舌
汉代后,割舌的刑罚屡见记载。汉末董卓作乱,曾诱降北方反叛者数百人,让武士们在他面前把那些人有的截舌、有的斩手足、有的凿眼、有的用大镬煮死。一时没有死的人就在宴席旁边挣扎、 惨叫,满座宾客吓得拿不牢筷子和汤匙,但董卓却能照样吃喝,谈笑自若。
9、腰斩
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腰斩在行刑时,犯人必须脱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来,伏在铡床或木、铁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间“我为鱼肉”的架势。
『贰』 古代有多少种刑法
古代中国的刑法种类数量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它们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增加。
一、不同朝代的刑法种类
商朝:酷刑包括金瓜击顶、劓殄、炮烙、虿盆(万蛇坑)、醢刑、脯刑等,这些刑罚手段残忍,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严酷性。
明代:酷刑有斩首、枭首示众、极刑、剁指、抽肠、剥皮实草等,这些刑罚同样体现了当时法律的严苛和对犯罪的严厉打击。
满清:酷刑则包括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等二十余种,这些刑罚手段多样,且往往伴随着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二、刑罚体系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规定了墨、劓、剕、宫、大辟五种主要的刑罚,合称五刑。这些刑罚主要以毁伤身体为主,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犯罪的惩罚观念。
秦汉时期:大辟除了一般的斩首之外,还有车裂、腰斩等多种刑罚。这一时期的刑罚体系更加完善,刑罚种类也更加丰富。
隋唐时期:中国的刑罚体系变得更加成熟和规范,五刑已经不再是毁伤身体为主,而是更侧重于限制人身自由和进行劳役惩罚。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犯罪惩罚观念的转变和对人权保护的重视。
如需更多关于古代刑法种类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叁』 古中国的十大酷刑分别是哪些
古代中国十大酷刑分别是:凌迟、剥皮、车裂、棍刑、腰斩、枷刑、刖刑、炮烙、斩首、骑木驴。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酷刑。
刖刑就是砍掉犯人的双脚或者挖掉膝盖骨。孙斌跛脚就是这种刑罚,虽不至死但是要受一辈子的折磨。
炮烙就是将犯人绑在烧热的柱子上,使其皮肤大面积烧伤,疼痛而死。
斩首就是砍头。理论上来说人是感受不到痛苦的,但是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煎熬。
最后一个是骑木驴,是专门针对女子的刑罚。
古代的酷刑可谓是令人发指,你有什么感想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肆』 古代刑法有哪些
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宫刑,刖刑,插针,活埋,鸩毒,棍刑,锯割,断椎,灌铅,弹琵琶,抽肠,骑木驴。
1、<剥 皮>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2、<腰 斩>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雍正帝杀俞鸿图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俞鸿图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惨」字,一共写了七个才断气
3、<车 裂>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4、<俱五刑>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5、<凌 迟>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瑾,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6、<缢 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4)古刑法同扩展阅读
古代刑法的发展
自唐迄清,不少法典尚存。唐太宗初期,对《武德律》增删修订,编成《贞观律》,高宗永徽二年又有《永徽律》十二篇,后补充完善编成《唐律》,是封建社会一部较为完备的的封建法典。
宋代法律甚多,名称各异,现存宋《刑统》三十卷,以《唐律疏议》为体例,结合实施的格、敕法令分类编成,犹刑事法规的汇编兼训释。
元代刑法名目更杂,其《典章》以中央机关名称为篇目,是继《唐律》又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明代有《大明律》、《明令》、《问刑条例》等,刑法条文更加明细。
清代初期,斟酌《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从康熙时起,以后各朝代仿《明会典》先后制定《大清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事例》、《光绪会典》等。
『伍』 古代刑法原则的共性
中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在各种法律规范中,刑法是一支独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倍加关注。中国古代刑法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的演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刑法谦抑性思想。该思想对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的刑事法制发生着较为广泛的影响。所谓刑法的谦抑性(The principal of compress and modesty)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进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以便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即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换言之,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虽然古代刑法文化在我国古代法制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刑法谦抑性思想介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态往往不尽相同存
礼刑并用,强调刑法的辅助作用。礼在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礼一般限于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和个人修养;在中国,礼是治国安邦的大法。古代学者对礼的推崇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礼与法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统治人民的手段,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要一定的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但两者的作用与功能存在许多区别。礼的本质是“异”,即强调等级差别,所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法的本质是“异”,强调适用的平等,所谓“刑无等级”。在作用上,刑法与礼,有表里之间、标本之间、辅助之间的关系。高明的统治者应当“观理乱之深浅,顺刑礼之后先。当其惩恶抑淫,致人于劝惧,莫先于刑;铲邪室欲,致人于耻格,莫尚于礼;反和复朴,致人于敦厚,莫大于道。是以衰乱之代,则驰礼而张刑,平定之时,则省刑而弘礼,清净之日,则杀礼而任道。”①显然其反映着以礼德为主,刑杀为辅的刑法谦抑理念。
参考资料里有详细的介绍!您可以慢慢理解!参考资料:http://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