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
Ⅰ 指导案例[第1286号]连恩青故意杀人案
【第1286号指导案例】:连恩青的刑事责任能力与杀人案
连恩青的悲剧性事件于2013年发生,因不满鼻部手术结果,他采取极端手段杀害了三人。关键转折点在于司法鉴定对他的刑事责任能力的确认。经严谨的专业评估,连恩青在作案时被判定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这在台州市中级法院的判决中得到了体现,他被认定犯有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并终身剥夺政治权利。尽管连恩青上诉,质疑医院的手术处理和投诉处理,但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值得注意的是,当临床诊断与司法鉴定在精神状态上产生分歧时,法官需审慎对待。连恩青被诊断为持久妄想性障碍,但司法鉴定将其视为疑病症。然而,根据症状和专家意见,法官认为是轻度精神障碍疑病症,这表明他的行为虽受心理因素影响,但并非精神病性原因导致。
疑病症患者往往会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度担忧,如连恩青,尽管他的鼻部确实存在问题,但程度并未严重到他所认为的程度。这种焦虑和失眠可能引发失眠、转圈等行为,使医院的诊断与精神健康专家的判断有所偏差。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诊断进一步确认,连恩青虽有轻度精神障碍,但他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并未受疑病症影响。他的行为动机明确,源于鼻部不适与对医疗系统的误解,而非病理性的冲动。尽管医院的可能失误加剧了他的疑虑,但这并未影响他理智判断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连恩青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有清晰的动机和目标,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案发后供述中得以体现。司法鉴定指出,尽管有疑病症存在,但他在作案时的意识清醒,具备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因此,法院依据这些证据,认定他有完全的刑事责任,以故意杀人罪予以严厉惩处。
此次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由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人员参与,法律专家袁长伦也对此案给出了专业见解。这起案例警示我们,即使在医疗纠纷中,精神病鉴定和刑事责任的认定需基于事实和专业判断,以确保公正和公平的司法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