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法典使
『壹』 民法典对人们有什么好处
5月28号,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议案,这部法律将于年1月1号开始施行,民法典是我国民法制度内容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先来说民法吧,民法是我们实体法律部门里的一个小分类,这里面还有如宪法相关法,商法以及刑法等其他组成部分。民法也是一种法律规范,遵循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有序、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等基本原则。我国原来就制定有一部民法总则,现在还有效行使的,民法总则是明法典的开篇,在民法典中起统领作用。民法总则规定了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性,对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作出规定,既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而新出台的民法典提出的内容绝大部分符合对民事总则文案的补充和领域的扩展,所以民法典也是民法制度完善的重要体现。
两会当中,全国人大代表龚曙光提出发言“民法典在我们国家体系建设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编撰这一套民法典是中国立法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龚代表认为,民法典在司法体系上体现 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体现,它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世界的未来。
还有最近的专家解读民法典草案7大亮点,使得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简单提下民法典的内容吧。民法典分7编和附则共1260条规定。7编分为:一总则,二物权,三合同,四人格权,五婚姻家庭,六继承,七债权责任。附则此处省略。由7编细分出来的人们关注的民法草案就出炉了,亮点一见义勇为免责;二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三禁止放高利贷;四保护个人信息;五界定夫妻共同债务;六增加遗嘱形式;七头顶上的安全帽。用七大内容来解决目前民众出现的棘手的纠纷。所以民法典的颁布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等。它任然是我国民法制度完善的体现,使中国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又迈进了步伐。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贰』 民法典是干什么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网络全书”,它不仅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更是保障书。在民事活动的广阔舞台上,从合同签署、公司创立等宏大事务,到日常琐事如物业费缴纳、离婚事宜,民法典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这部法典的核心使命在于保护私权利,与宪法的重点——限制公权力——形成鲜明对比。它不仅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更是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守护者。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民事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同时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应运而生,其制定依据正是宪法。
这一法律框架的设立,旨在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将抽象的民事权利具体化,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明确的解决路径。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也展现了法律与时俱进的精神。
《民法典》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法律人的工具书,更是每一个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指南。通过这部法典,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能在复杂的民事关系中找到平衡与和谐。
『叁』 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依据《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网页链接的诠释的意义有: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第一,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第二,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国家有关规定,要抓紧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
“法与时转则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表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涌现,也给民事立法提出了新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三,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要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人员。
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要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要及时完善相关民事司法解释,使之同民法典及有关法律规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统一民事法律适用标准。要加强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
民法典专业性较强,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等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帮助群众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要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过社会力量和基层组织务实解决民事纠纷,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第四,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民法典专业术语很多,要加强解读。要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第五,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还不完全适应。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